APP下载

论“宜居”概念在美丽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2018-09-10张弛

中国商论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宜居美丽乡村发展战略

张弛

摘 要:美丽乡村是国家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导向,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以景观规划、硬件配套为依托,但其实质需归于上层建筑,归于公共思想意识范畴。在这项工程中,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宏观决策,对某一区域内建设的整体把控;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意识。此两者的结合点是“宜居”,此概念包含了三个层面,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农民心理安于居住,产业经济满足居住。以宜居为立足点可以集中解决美丽乡村建设满足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经济体发展问题,农民就近就业以及农村人口流失问题。

关键词:美丽乡村 建设宜居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57-02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被学界所聚焦的一项国家策略和任务。事实上,早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新农村建设需要提质、升级的概念,这应该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魅力乡村这一概念的大前提。2007年,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较为全面的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这六个字,并被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唐柯司长概括为:美丽乡村是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2]。这是对美丽乡村建设较早的一种讨论,同时也构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实质。

这一概念提出已经过了十年,其实际运作是基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设计,以政府某部门牵头,下级各职能部门操作实施,大多数量化为政绩进行考核。但是由于缺乏长期性和战略性调控,加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过于广泛,不能科学协同,实际建设成效仍有待商榷。

从最基本的“乡”“村”概念来展开,乡与村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概念,乡村建设是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引用郑向群先生的观点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更应该倾向于以农业产业为前提,以农村为根本,要体现特色,不能完全的城镇化,这种观点着眼于农村实际,笔者基本认同这种观点。

更确切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规避其城镇化进程的部分,它应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位区分。广义上来讲,美丽乡村建设应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之中,狭义上来说,应该具体为新农村建设[3]。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规划层级中,美丽乡村的定义应当是动态的,因地因时制宜的,在建设过程中应明确认识到规划中的人为因素,尤其是认识到人的歷史局限性,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导向,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景观规划、硬件配套为依托,但其实质需归于上层建筑,归于公共思想意识范畴,也就是说,政府行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但最终完成全国美丽乡村战略建设的应当是农民自身。

2013年7月,财政部一事一议奖补开启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文件中有如下判断。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尊重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1]。

可以看出,美丽乡村建设其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其二坚持因地制宜的规划引导,而在建设初期当以规划引导为主。

1 以“宜居”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一种探讨

根据前文论述,笔者认为将“宜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标准是一个合理的判断。“宜居”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层面,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农民心理安于居住,产业经济满足居住。这一概念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满足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经济体发展问题,农民就近就业以及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阶段,把“宜居”坚持为根本前提,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千村一面的窘境,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合乎民生。

以“宜居”为概念的美丽乡村建设,近阶段来看,这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一个突破口;长期来看,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

2 “宜居”在绍兴孙端镇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项目中的体现

2017年的绍兴孙端镇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项目,是以“鲁迅外婆家”为切入点,以宜居为目的,并尝试将水乡、社戏、瓜田等鲁迅笔下的文化概念作为主打的旅游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笔者曾列席其规划方案讨论会议。

其方案设计遵循了“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落归并整合,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长效管护机制”这一政策要求。

2.1 宜居概念在孙端镇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现

端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期工程,有其独特的地缘特点。G15W杭甬高速孙端互通口规划的确立,以及参照《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绍兴市城市发展纲要》中,“一城三片,一江两岸”的空间结构,《绍兴袍江新区发展战略规划2015—2020》中“孙端节点”的二级节点建设要求。该镇以完善9.4公里的主路修缮,衔接高速路与城区道路为抓手。同时完成对应的绿化和产业配套发展。

以修整道路为切入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种常态性的建设发展手段,这是提出农村发展战略以来,桎梏农村发展建设至今的一个难题。整修道路的费用又往往是景观建设和其他产业建设投入的数倍,很多村镇建设中往往存在着修一条路就几乎用光所有投入经费的窘境,另外还有很多以古村落为着眼点的乡村建设中,还有着古街道与现代化交通干道的博弈。在孙端镇美丽乡村规划中,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小,孙端镇跨接高速路与城市中心区,必然需要有便捷的交通,但其他地理情况的村镇改造中,道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第一讨论要点。道路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

2.2 宜居概念在孙端镇美丽乡村建设中,地缘文化建设的体现

孙端镇规划中提出了“鲁迅外婆家”“鲁迅童年”的概念,提出了城内鲁迅故居,城外鲁迅外婆家的建设设想。建设规划中突出体现了鲁迅名篇《社戏》《少年闰土》中的场景。包括了孙端镇西瓜采摘活动,皇甫庄的社戏活动等,在其后续建设中还提出了乌篷船水路旅游的设想。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地缘文化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确立特色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缘文化的利用中,要注意史料的考证,历史上不乏因争夺名人归属而产生的矛盾。结合绍兴地缘文化特點,绍兴自古是文化名城,有众多名人名士的文化资源,如果能系统规划建设,将对提升城市文化地缘,增强民众属地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很好的作用。

2.3 宜居概念在孙端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产业建设的体现

宜居概念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就近就业,就近创造经济效益和工作岗位。孙端镇的文化生态旅游概念,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却十分符合当地的实际。绍兴处于杭州经济圈内,是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地区,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孙端镇的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立足点以周边游为出发,主打鲁迅童年的文化游概念的同时,强化了自身水乡优势,以可以反复体验的社戏、西瓜采摘为立足点开展文化生态游。利用旅游产业拉动村镇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当地就业,留住劳动力,吸引人才,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发展。

优质的生活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内涵、优质的绿色产业资源构成的“宜居”概念,构成了居民心中安居乐业的标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孙端镇的美丽乡村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案中,体现了以生态环境改造、文化品牌确立的思路,虽然不是创新的理念构想,但切实的符合了当地发展的需要,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

3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作为一种长期的政策导向。其实质需归于上层建筑,归于公共思想意识范畴。以“宜居”为根本概念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的思维,是以民生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思想的检查,能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Z].2013.

[2] 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3] 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

[4] 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5]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4(1).

猜你喜欢

宜居美丽乡村发展战略
霍州市冯南垣村 宜居家园展新颜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南宁市建设现代宜居宜商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