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MD的惠安县气温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2018-09-10方爱花黄冬云汪婉娥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气温

方爱花 黄冬云 汪婉娥

摘要 利用EMD方法对崇武国家基准气候站1954—2013年气温序列进行分解,分析惠安县气温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惠安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前上升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上升显著,变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准3年、准6年和准13.5年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准3年、准21年和准8年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准57年和准2.5年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最高气温年际变化频繁,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准3年周期波动,年平均最低气温年际变化较平缓,起主导作用的是准57年周期波动。

关键词 惠安县;气温;EMD;本征模函数(IMF);方差贡献

中图分类号:P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2-05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2.02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温的升高将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是近来广泛用于多个领域的信号分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处理非平稳、非线性信号,在快速有效地分析出信号本身特征的同时,能真实地提取一个数据序列的趋势。EMD方法是目前提取数据序列趋势的最好方法。笔者将EMD方法应用于福建省惠安县气温波动分析,力求从多时间尺度上分析气温变化规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选用福建省崇武国家基准气候站1954—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数据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时间序列。利用EMD法对近60年惠安县崇武国家基准气候站各气温序列进行分解,得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各自的全部本征模函数(IMF)分量、趋势项(剩余项)Res分量,分析各气温序列不同时间尺度本征振荡模态和趋势项,揭示惠安县气温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规律。EMD法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边界效应(即Gibbs现象)问题,采用镜像拓延法处理,能有效抑制EMD分解过程中端点效应造成的结果失真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惠安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分析惠安县年平均气温原序列及5个IMF分量和1个趋势项(剩余项)Res分量得出,年平均气温高低涨落很不规则,分解成IMF分量后,每个IMF分量均呈围绕零均值线的、局部极大植和极小值基本对称的振荡型式,波形比原序列规整、简单,非平稳性减弱,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表现清晰。由IMF1分量到IMF5分量,其时间尺度逐渐增大,从高频逐渐到低频,每个IMF都是一个窄波段信号,虽然不同IMF分量可能包含相同尺度的变化信息,但在相同时段内不会有相同频率和变化。

惠安县1954—2013年共经历19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约3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2年左右周期性波动表现显著;IMF2分量频率次之,共经历8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6年,与ENSO现象具有准3~7年短周期波动吻合;较高频IMF1和IMF2分量振幅都比较大,说明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年平均气温变幅较大,年际变化剧烈。IMF3分量具有11~15年周期波动,研究时域内共经历4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13.5年;IMF4分量具有22~25年周期波动,平均周期约24年;IMF5分量具有1个48年周期波动;趋势项(剩余项)Res分量反映原序列变化总趋势,惠安县年平均气温序列Res分量在研究时域内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上升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上升显著。

2.2 惠安县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分析惠安县年平均最高气温原序列及4个IMF分量和1个趋势项(剩余项)Res分量,IMF1分量频率最高,表示原序列时间尺度周期最短,具有2~6年短周期波动,1954—2013年共经历17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约3年,与年平均气温相同,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2年左右周期性波动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年际变化剧烈;IMF2分量频率其次,具有4~13年周期波动,研究时域内共经历7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约8年;研究时域内,IMF3分量有时间尺度为17年和25年的2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21年;IMF4分量只有1个56年周期波动,反映出年平均最高气温“两峰一谷”大趋势,“两峰”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和2011年前后至今,“一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时域内惠安县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单调上升趋势。

分析惠安縣年平均最低气温原序列及4个IMF分量和1个趋势项(剩余项)Res分量,IMF1分量频率最高,表示原序列时间尺度周期最短,具有2~5年短周期波动,且振幅变化较大(即代表能量较大),1954—2013年共经历21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约2.5年,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最低气温2年左右周期性波动表现显著,年际变化剧烈;IMF2分量频率其次,具有5~10年周期波动,振幅变化也较大,研究时域内共经历7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约8年;IMF3分量频率较低,振幅变化较小,研究时域内有时间尺度为17年和21年的2个周期波动,平均周期为19年;IMF4分量频率最低,但振幅变化较大,有1个57年尺度周期波动,与年平均最高气温一样,年平均最低气温也有“两峰一谷”大趋势,“两峰”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一谷”在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时域内惠安县年平均最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2.3 惠安县各气温序列变化主要时间尺度

分析惠安县各气温序列IMF分量方差贡献及相关系数,年平均气温序列IMF1、IMF2和IMF3分量方差贡献分别为0.300、0.156和0.158,比IMF4和IMF5分量大1个量级,因此,年平均气温序列变化主要由IMF1、IMF2和IMF3这3个分量时间尺度的内在振荡所决定。其中,IMF1分量表示的年平均气温序列涨落时间尺度最短(周期尺度2~5年),频率最高,振幅变化最大(即代表能量最大),对原序列变化贡献最大,占总方差的30.0%,方差贡献是IMF2和IMF3的近1倍,说明在年平均气温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IMF1分量高频振荡,气温年际变化频繁;IMF2和IMF3分量对原序列变化贡献相当,分别占总方差的15.6%和15.8%;IMF4和IMF5分量对原序列变化贡献都较小,其中IMF4分量最小,仅占总方差的3.3%。

年平均最高气温序列IMF1、IMF2、IMF3和IMF4分量方差贡献分别为0.295、0.234、0.257和0.187,年平均最高气温序列变化主要由IMF1、IMF3和IMF2这3个分量时间尺度的内在振荡所决定。其中IMF1分量表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序列涨落时间尺度最短(周期尺度为2~6年),为最高频分量,而且振幅变化最大(即代表能量最大),对原序列变化贡献最大,占总方差的29.5%,说明在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高频振荡,气温年际变化较频繁,最主要变化周期与年平均气温一致;IMF2和IMF3分量对原序列变化贡献相当,分别占总方差的23.4%和25.7%;IMF4分量振幅相对较小,对原序列变化贡献也较小,占总方差的18.7%。年平均最低气温序列IMF1、IMF2、IMF3和IMF4分量方差贡献分别为0.225、0.185、0.127和0.357,年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变化主要由IMF4和IMF1这2个分量时间尺度的内在振荡所决定。其中IMF4分量表示年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年代际(周期尺度约为57年)尺度变化特征,对原序列变化贡献最大,占总方差的35.7%,是原序列涨落变化最主要分量,方差贡献比IMF1大50%以上,说明年平均气温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IMF4分量的低频振荡,气温年际变化较平缓;IMF1分量表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序列涨落时间尺度最短(周期尺度为2~5年),对原序列变化贡献较大,占总方差的22.5%,是原序列涨落变化的次重要分量;IMF2和IMF3分量对原序列变化贡献,分别占总方差的18.5%和12.7%,对原序列变化重要性相对较小。

3 结论

(1)惠安縣年平均气温变化存在时间尺度为准3年、准6年、准13.5年、准24年和准48年的5个周期波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准3年周期波动,在研究时域内,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频繁,20世纪80年代前上升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上升显著。

(2)惠安县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存在时间尺度为准3年、准8年、准21年和准56年的4个周期波动,起主导作用的是准3年周期波动,在研究时域内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频繁,总体呈单调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也存在时间尺度为准2.5年、准8年、准19年和准57年的4个周期波动,起主导作用的是准57年周期波动,研究时域内年平均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平缓,总体呈上升趋势。

(3)与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相比,在分析非线性、非平稳气温序列变化时EMD法更具优势,分析出气温序列波动在整个时域上频谱特征,即气温变化主要周期,也反映出各主要周期在局部时域上的分布特征,即具有时间分辨率。

参考文献

[1] 钱维宏,陆波,祝从文.全球平均温度在21世纪将怎样变化[J].科学通报,2010,55(16):1532-1537.

[2] 郑祖光,刘莉红.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郑丹丹

猜你喜欢

气温
叠穿游戏
数学选择题练习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实时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