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

2018-09-10文凌云

邓小平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文凌云

[摘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化的科学论断。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认清这一转化的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我国新时代面临的众多矛盾中科学辨识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认识到这一科学论断是已经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所检验的科学真理,将为新的实践开辟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三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4-0019-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科学论断蕴含着丰富而严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创新不是平地突然耸起的“飞来峰”,而是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累积的历史过程,是在吸取国内外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科学论断。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要认清这一转化的发生是从党的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积累到今天的历史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里的需要主要指物质文化,其实质就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生产的产品总量满足不了国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缺吃少穿是群众生活长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经济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加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虽然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物质、社会、制度基础,但十亿人口中,八亿农民以及为数不少的工人仍然物质生活贫困,一年辛苦到头还缺吃少穿,这是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探索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注重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用制度的“魔力”打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尤其是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成功抵御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113美元,贫困人口降到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人均GDP从1978年世界倒数第2位提高到2016年世界第74位,国民收入总体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1956年迄今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战胜无数艰难困苦,特别是勇于自我革命,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中毅然决然地走出来。脚踏实地一年一年地干,一点一点地积累,使我国的发展由总量不足的吃饭穿衣经济,转变为物质总量充裕、不少产品出现产能过剩,只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充分的小康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要认清转化的科学论断是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在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国内看,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八大作出正确判断后,由于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正确判断未能坚持多久,就发生了动摇和偏离。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讲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说法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之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逐渐演变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认识,成为酿成“文化大革命”全局性错误的主要思想源头。在这一错误思想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作为重大战略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基石,在历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不断得到重申、肯定和完善,为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看,列宁未来得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探索,而“由于斯大林因国内国际各种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有什么样的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出现的‘承認——否认——勉强承认思想认识和实践上的反复”,在苏联埋下了重大核心理论及实践失误之根。斯大林之后,苏共历任领导也一直未解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治国理政的重大核心问题。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更是将矛盾主次颠倒,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对人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视而不见,对单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认识不深,把以多党制、公开化、民主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心。改革碰壁后,又慌不择路犯下颠覆性错误,最后酿成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苏联大厦坍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这一重大核心问题的认识错误,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松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国内、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证明,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判断是精准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的理论基石,对此问题再怎么重视、审慎都不为过。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累积着变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就曾有人提议修改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表述,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这个问题未有定论。党的十九大作出这个关系全局的科学论断可谓瓜熟蒂落、恰逢其时。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各种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后,作出的符合我国实际的重大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在我国新时代面临的众多矛盾中科学辨识社会主要矛盾

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习近平也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任何社会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存在诸多矛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勇于并善于在诸多矛盾中抓住并解决好主要矛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萌发于社会主义探索初期,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训中验证,又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实践中创新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党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不同于一般哲学思想,是一种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基础理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始终,是矛盾的普遍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集中、突出表现,是矛盾的特殊性。”现阶段我国既存在一切社会形态中普遍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也有这两对基本矛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在经济领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群众由于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的矛盾,等等;在政治领域,腐败分子同党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三股势力”(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等国内外敌对势力同广大爱国者之间的矛盾,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生态领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治理之间的矛盾,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很多领域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复杂众多的社会矛盾体系中,作出何者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核心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科学论断。在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至少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要“充分认识这一新表述既不是一个狭义概念,也不是短期概念,而是瞒着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时间节点,要管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概念”。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要正确认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原理,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方法,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急躁冒进,科学分析和精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質、量、度,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邃视野敏锐捕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节点,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巨大政治勇气集中全党智慧,作出了这一影响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科学论断。“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原创性发展。如同党的八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有重大意义一样,党的十九大作出这一重大科学论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起到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经受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检验。今后将在继续接受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必将对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要认识到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所检验是科学的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速度最快、协同最好、成果最丰硕的时期,把实践成果及时固化成制度并进行理论创新是5年来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世界很多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清醒认识到我国实现总体小康并持续发展之后,不少产品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还有不少出现产能过剩。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住房等事关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已不是生产力落后,而是经济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动能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动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动选择了与大多数经济体刺激需求不同的转型发展的艰辛之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磅礴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5年来,我国不但保持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且结构不断优化、动能不断转换、质量不断提高、后劲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卫生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独树一帜,风景独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既是发展速度较快、质量最好的5年,又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对未来信心最强,满意度最高的5年。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虽然党的十八大尚未正式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但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这5年的工作重心已经不是解决生产落后、总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实行“三去一降一补”,着力解决结构不优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三个紧密銜接的不同阶段,立场、原理、观点、内容、体系、战略、方法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前后呼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达到了纲举目张之效。党的十九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科学论断,不但获得了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而且在亿万普通干部、群众中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把通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郑重地提出来,及时地解决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让灰色的理论变成了常青的理论。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要认识到这一新的科学论断将为新的实践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自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展示新气象,走好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质量互变规律也告诉我们,事物质变会为新的量变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其影响是全局性、历史性的,将会对新时代的各项工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空前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应该说,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方略、谋划的新战略、作出的新部署是对这一科学论断深入、全面、系统、自觉的运用。正是根据这一科学论断,报告通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等各项具体部署,都直指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只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我们一定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向新的更加辉煌的胜利。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