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到编辑部

2018-09-10刘乃季

新长征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长征版式杂志社

刘乃季

1982年1月7日,我大学毕业,手拿报到证,踏入了省委大院。因为是第一次走进这么大的机关,心情异常忐忑。新长征杂志社当时坐落在主楼二楼西拐弯处,对面是省委宣传部干部处,我得先到这里报到。年过50岁的郭处长接待了我,给我讲了机关纪律及保密事项,我既紧张又谨慎地往本子上快速记着。然后他把我引到新长征杂志社的办公室。一进屋,所有的同志都用欢迎的眼神打量着我,我也用谦恭的笑容来回敬大家。我发现,编辑部的人员大多是老同志,还有几个白头发的,论年龄都应该是叔叔阿姨辈的,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尽管我因为“文革”耽误晚上了几年大学,但当时也才26岁。看着这些年长的编辑部老师对我的殷切目光,我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尽早成为这支可敬可亲的队伍中的合格一员。

每天早上,我都第一个来到编辑部,把办公室里外间打扫擦拭一遍,再到水房把所有的暖瓶都装满热水。

白天,我跟着老师们一起学习讨论即时的理论倾向,理出选题,寻找作者,约稿编稿。

为了锻炼我,老师们给我布置一个任务,让我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中国的改革动向即新鲜事物汇总一下,找个机会在学习会上跟大家交流。此时,改革开放之门刚打开3年多,改革之风还不那么强劲,改革步伐还不那么矫健。但是,改革之念、改革之势已如暗流涌动,已如雨后春笋,在城乡及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那些天,我翻遍了各种报刊,积累了大量的笔记,在一个周三的学习会上,给全编辑部的同志做了一次学习汇报,得到了老师和同志们的赞许和表扬。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喜欢上了理论思考,喜欢把理性思考的东西总结出来,形成文字,从而达到进一步宣传的目的。

编辑部副总编许高和老师分管编务,他还手把手教我一项技能。那个年代,计算机、电脑等还都是没影的事,报刊的排版都要靠专业人员绘制出来(俗称画版式)。许老师看我愿意学,便把这一看家本事教授与我。几个月后,我就能独立完成一本刊物的版式设计了。有一次为了赶进度,我下班没回家,坐在办公桌前连夜画版式。点着台灯,头也不抬,一版一版算计字数,一版一版勾画版样。突然听见鸟的嬉闹声,好生奇怪,一抬头原来天已放亮……夏天的太陽起的真早,不到4点就又来值班了。

这期间还有一件趣事。我当时还没结婚,未婚妻是医大的在校生,听说我要下乡,突然跑到单位来,抱着一书包烧饼让我带着。这可是她用细粮票在学生食堂买的呀!编辑部的同志一听,全乐喷了。怎么?你还以为我们下乡,真走在乡间小道上呢!于是,由主管后勤的辛旭出老师带头,把烧饼就地给分光了,一边吃还一边说:“尝尝乃季的爱情有多甜。”

在老师们的帮助扶持下,不谦虚地说,我进步很快,一年半后,1983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很快担任了支部宣传委员的工作。工作整7年之时,1989年2月,我又被提拔为新长征杂志社副总编。

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我离开了杂志社,但参加工作第一个岗位的历练和温暖,始终是我心中的一抹乡愁。我怀恋那旧时光的每一天,怀恋当年编辑工作的辛苦与欢愉,更怀恋那些可敬可亲的老师们,他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时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想念他们,谨以此短文向他们致敬!请容许我在此把1982年1月我入职时编辑部老师们的名字陈列如下,以示纪念——

曲瑞瑜(已故)张玉林许高和杨海泉(已故)金增新孙海亭(已故)李纯德(已故)孙岩(已故)马越(女)辛旭出(已故)李双凤(女)

猜你喜欢

新长征版式杂志社
梦想铸就飞天路 开启航天新长征
联想超融合的“新长征”
南海局势与中国的“新长征”
1936—2016“新长征”
纸媒版式设计的美学应用研究
具有双重版式的汉半两钱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