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音阁里的太原王家

2018-09-10蒋殊

都市 2018年3期
关键词:王家

蒋殊

近两年,说到太原周边旅游,人们必选的地方一定有太山。上到太山,除了解唐代“舍利”,不可不看的精华还有明代观音阁。

进太山一路而上,登上佛祖阁后面的平台,便是八角观音阁。进入那八卦悬顶的奇巧玲珑建筑,阁内便是极具文人气息的彩塑。专家史延春、张宇飞曾专程前来品味鉴赏,认为这里的整体格局气势虽不大,但彩塑“格调要高于长治梁家庄观音堂,气息又与平遥双林寺相通。”

平遥双林寺,梁家庄观音堂,两处彩塑分别被业界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日出江花红胜火”。那么太山观音阁内彩塑,有了更胜一筹之意。

说到彩塑,不得不提一个人,以及一个家族。

太山的历史,早已尘封在历史里,观音阁的也是。好在,观音阁门口留了最后一块碑。就是这唯一一块由大明万历八年流传下来的碑,默默诉说着观音阁的古老故事。

读碑可知,观音阁是太原一位名叫王化的居士与他的妻子郭氏,出家资五十余两,于嘉靖十八年建成。无人知道王化,但碑文有一处亮点:“郭氏的长子王一鹏,字元震,号虞野,是南京工部尚书王永寿的玄孙,为人风度儒雅,气定神闲,攻读史书不避寒暑,治学之道十分了得……”

王永寿,却不陌生。他于永乐二十一年考取举人,曾担任过饶州推官、山东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南京工部右侍郎及南京工部尚书等职。明天顺六年卒于南都任所,奉旨归葬故里,埋于晋源区风峪沟店头村西的店头坟上。

今天,世居太原王氏存世的唯一一本家谱,就是王永寿于天顺四年在南京就任时所修。

沿着王永寿,就不难牵出另一个人,那就是王永寿弟弟的儿子王琼。

明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王琼因执掌兵部立了特殊功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

王琼的出生地,就在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

没错。一座观音阁,联系着两位重臣,一个望族。

之前提到的太山观音阁捐建者王化,正是王永寿的玄孙。王化,为何会在太山捐建观音阁?

走进刘家堡村那天,冷风习习。曾经的酒坊、粮油杂货店、铸造行、粮店、綢缎店、中药店、车马店等等早已灰飞烟灭,只有当年的当铺以坍塌的姿势迎接了我们。透过那个嵌有“步月梯云”的圆形侧门,想想当年有多少穷苦百姓拿着一件件或贵重或低贱的物品走进这个门里,换取一点点款项救急用?

村里关于王琼的遗迹少之又少。王琼陈列室内仅有一块上马石,以及“尚书恭襄王琼故里”的石碑。王氏后裔王秉文老人珍藏着两块王琼遗留的手迹,一是“清跨楼”,右列“吏部右侍郎前副都御使晋溪王琼书”;二是四字匾“溪山佳处”。

村中北大街上,一处破败的残院出现在眼前,古旧紧锁的大门上方,写有“干城第”三个字。据说此为清代时王琼后裔为王琼建造的府第,不过当初建造的时候,王琼已经迁至县城东街(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今天,刘家堡村王琼的直系后裔已经没有了,但旁系还有很多,且都以王琼为荣,一年年固守着这片家园,继续执着地搜寻着王琼曾经的遗存。

王琼的墓也,处在太山东面———晋源区金胜街办王家坟村,与太山相距约5公里。然而,墓地只剩一堵青砖墙,远远地立在下面田地尽头。不用说与名臣王琼,就是与一块普通的墓地,也没了联系。

当年再宏大,也难掩今天灰飞烟灭之后的落寞。

王家坟村,也是从当初王琼的守墓人开始,慢慢形成村落。今天,王家坟与其它村庄一样,耕种,收获,在炊烟里消磨着岁月。路过的,甚至村庄的年轻人,或许早已不知道村庄因一个大人物而生,早已不知道,其实一直有一个人,默默护佑着村庄的村民。

相比于王琼墓的落寞,晋溪书院与王琼祠还保存着它原有的肃穆与规格。

在国家级4A景区晋祠内,晋溪书院默默安静在那里。依山环水的位置,让人宛若进入江南。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它的建成竟是因王琼受诬“谪戍绥德”。那一年,是明正德十六年夏五月,王琼任兵部尚书。四年之后,王琼因觉再回朝无望,便卜地晋祠南垣向曦门外,令长子王朝立在家乡买地,建一处栖息之所。第二年冬,晋溪园落成。整个园子选址幽雅,西依悬翁山麓,晋水鸿雁南河顺园西墙南流,过鸳鸯口,分出鸳鸯中河,中河又沿园内南墙根东流,折向南去,陆堡河则顺晋祠祠垣南墙和晋溪园的北墙东流,整个园子三面环水,园门朝东,隔通向奉园寺小道对面是一片田田亭亭的荷花塘。

明清时,园西北有卧云桥对晋祠庙的坤顺门,园东北有起龙桥对向曦门,均可通入晋祠园内。园内堂榭清雅,亭宇整洁,依山环水,秀丽怡情。

嘉靖六年秋,王琼以昭令“还籍为民”,住进晋溪园。自此每日不是读史、吟诗、弈棋、写字,就是浇花、修竹,临河垂钓,真正过上了山水怡情的生活。然而仅仅不到半年,朝廷因西北边事紧急,由内阁大臣桂萼等推荐,诏令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时已七十高龄的王琼,二月接旨,三月登程,再为安定边防驰骋于西北疆场整整四年。嘉靖十一年,王琼卒于任上,晋溪园自此改为晋溪书院,成为讲文习武之地,至民国之初培养出翰林进士及举人六七十人。

王琼对晋祠的风情情有独钟。今天,还有两首王琼当年的诗流传下来,其中一首为:“山城西去未十里,风景翳然趁野心。古寺楼台行处近,前村烟树望中深。闲情似可忘声利,世事何劳问昔今。珍重吾邦贤令尹,四郊春雨布棠阴。”另一首为:“岁年梦忆家山景,此日重游惬素心。匝地溪泉云气爽,一川花柳野阴深。幽怀壮岁还同少,乐事何时比今主。况逢刘晏在不妨,顷刻倒醉花荫后。”

王琼在晋溪书院生活尽管不到半年时间,然而此地离太山大约只有8公里。落寞的王琼,应该会时时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太山寺,拜佛求得命运转机吧?

太山与王家,就这样一代代紧密联系下来。

到了明嘉靖末年,又在晋溪书院西诏建恭襄公祠,名王琼祠。走进的那天,五六名清洁人员正在细细擦洗祠门的玻璃,阳光下光洁透亮。殿堂周围绿树苍翠,阶下两株高大粗壮的古银杏树左雄右雌,浓荫宏深。树干有十围,树高20米以上,柯枝繁茂,形同华盖。金秋季节,满身黄袍袈裟,累累银杏有如金果。传说,两银杏树为王琼亲手种植,上世纪50年代前,只有刘家堡村王氏可以到祠前采摘银杏果实。

太原王家虽几番沉浮,然而终究掩饰不住家族的繁华。一代一代,他们只要经济尚可,便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尤其是捐建庙宇。有一年在长子县崇庆寺,听说存有太原王家所捐经书,也是因王家一位叫王良的人在此为官,后人因此捐助的。

王化与妻子郭氏,正是沿袭了先人们的优良传统,在条件许可时想到捐建庙宇。而地点,就选择在离家不远处的太山。

那时候的太山,道家的昊天上帝庙与唐佛塔共存,香火缭绕在太原城西南的上空。太山距离刘家堡村,也就十多公里。那时候,这个离刘家堡最近的佛教圣地,一定是王家人经常出入之地。

王化是一名信奉佛教的居士,与妻子郭氏深深与佛结了缘。功名、健康、家业、子嗣,种种事情皆要请佛护佑,各类所得皆要与佛共享。嘉靖十七年春节之后的一天,他们像之前无数次一样,再一次来到太山,拜佛、游览,求得内心清静。现在想来,那一定是一个独特的日子。或许风清日朗,或许乌云密布。然而无论怎样的天气,龙泉寺北面高处的山都会散发出独特的气场。那里虽然荆棘丛生,却是一处供奉神明的极好地方。两人也曾遍览周围山脉,却都未能胜过这里的清幽。于是一番商量,这里有道观,有佛塔寺院,独缺少一处观音阁。何不捐资修建一处?

带着兴奋的心情归家,与众家人商议。自然,他们的建议赢得一致赞同。

王化与郭氏随即焚香,祭拜了四方神灵,请大师占卜了风水方位,很快选定吉日良辰,出家资五十余两。嘉靖十七年二月初三日,选定优秀的工匠上山,取掉荆棘,平整土地。工匠们大显身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时间,让原来荆棘丛生的地方变了模样。

第二年四月十八日,一座八角团殿落成,并左右侧室四间。殿前一座钟楼,正殿周围桧柏数棵。

那一天起,太山再次惊艳了世人。观音阁以其漂亮独特的风格很快吸引了四方游览之人。人们纷纷前来,站在阁前称赞该建筑建制辉煌。许多游人除了跪拜阁内的观音等神灵,还专程来观摩瞻仰八角觀音阁的惊世容颜。

观音阁的竣工,也是特意为了迎合农历四月十八这个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泰山庙神的诞生日,又称祈嗣日。而太山观音阁建造之时,太山本名即为“泰山”。

今天,殿前的钟楼没了,桧柏也没了。好在,观音阁傲视近五百年风雨沧桑,依然以较完整的形态,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华丽与辉煌。

八角形的太山观音阁,与众多的观音殿、观音堂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巧玲珑的别致。迄今已有近480年的观音阁内,雕梁画栋、塑工洗炼、色泽纯朴、人物衣饰动态极富明塑俏丽俊秀的风格,堪称建筑和雕塑浑然一体的佳作,也是太原市唯一保存有悬塑的佛教圣地。

走进时,门上四个字“便是西天”总是让人心一沉。转而一想,这个神灵相聚的世界,或许便是西天的缩影,又一松。

外形小巧的观音阁,空间却空旷丰富,很大原因得益于该建筑的结构。阁内是八角椽尖式八卦悬顶,也就是先在八根柱子上架梁,梁上再排梁,层层叠加拱起。顶部分为三层,第一层即是八角椽尖顶,第二层为没有柱子的八卦悬顶,民间有俗称为“一担挑八角”或许就是如此。

观音阁内的神灵,全部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这些塑像最高的2.28米,最低的21厘米。有佛教人物,也有道教人物,和谐安详。神灵形象大多神情悠闲,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置梁柱,或悬椽端。有的雄健威武,气势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丽华贵;有的安静慈祥,泰然自若;有的飘逸俊秀,仪态万方;有的憨态可掬,惹人怜爱。不管是彩塑还是悬塑,全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动感十足,呼之欲出。每一尊塑像都值得研究,每一尊塑像都引人沉思,每一尊塑像背后,都有一段说不尽道不透的故事。

除了神灵塑像,观音阁内还合理安排了多处天富圣境、桂殿兰阁及琼楼玉宇、山水树木,塑像生动传神,场面气势辉煌,缤纷瑰丽,美不胜收。视觉上的动感与绚丽,缘于悬塑。

生动、立体感极强,是悬塑的艺术特点之一。其一扫陈旧的宗教内容表现形式,让无声的泥塑变成了会说话的艺术,给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增添了一个新的章节。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太山观音阁内的许多悬塑尽管被破坏掉不少。但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华丽与气势。

观音阁门两边,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以及北方多闻天王,也执着地把持着他们手中喻意“风调雨顺”的兵器,彰显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以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这便是王化夫妇当年所愿,让太山观音阁这些塑像的气息与山西其它地方虽然一脉传承,但保持自己独到的特色,高远的格调更接近宋代。在数量及气势上虽不及人们熟知的长治观音堂及平遥双林寺,但文气更重,更儒雅,散发着浓烈的人文气息与情怀,手法更多地呈现出柔美与圆润。整体色彩更是高雅、内敛。

较为遗憾的是,因“文革”毁损严重,一些塑像今天已经看不到,因而无法完全还原建造者本意。一些神灵,只能凭借猜想。好在,观音阁门外保存了一座完好的碑记,让后人不忘当初的捐建者。

至于那些亲手缔造了这些美丽艺术的大师们,却只能永远无名下去。然而他们因为曾经的精彩,以及给后人留下如此精彩的宝贵财富,从而长久地存在着。

观音阁当初到底是怎样的格局,也不必细细追究。王化与郭氏夫妇捐建的初衷,或许只想请进他们信奉的神灵,常住太山,护佑周边百姓。

历经近480年,他们还在,以当初的姿态,以一贯的包容心,静守太山之上,俯瞰晋阳大地。

王化夫妇,以及太原王家,也因此永恒挺立在太原百姓心中。

猜你喜欢

王家
为救学生被撞断17根肋骨
城市之酷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诗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顺理不成章
中国哲理画
晨起
也无风雨也无晴
变小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