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批判思想

2018-09-10吕宛蓉

大东方 2018年6期
关键词:批判伦理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技术伦理批判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梳理出技术伦理批判思想,揭示出马克思技术伦理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技术走进伦理视域作为出发点,以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批判思想作为核心,深刻揭示技术异化的根源和解放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伦理;批判

技术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技术的不断革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产生,在技术的巨大的作用力下,人类社会与人的生产生活,也不断发生变革。技术的发展,似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生。在技术发展之初,技术主要是作用在人与自然界之间,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技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信息领域的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在基因工程与生命领域、在环境生态领域等,人类经验着诸如“克隆人”等对人类自身的挑战,涉及到人类自身的本性和人类社会的挑战,所以,技术不再是纯粹的基本的人类活动,而是进入到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社会规范,进入伦理学范畴。

在马克思时代的工业化大生产,技术的发展日益凸显与伦理的普遍性,马克思曾指出“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这一表述,说明了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技术伦理进行专门的论述,但是在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无不体现出他对现代技术的伦理思考,体现出他的技术伦理批判思想。

一、马克思技术伦理批判思想概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是马克思技术伦理批判的重点。这种经济批判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揭露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对雇佣劳动进行剥削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本质和剩余价值生产问题,并认为其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所谓剩余价值是指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劳动所生产出来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马克思阐述了剩余价值的形式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的经济表现形式,于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便成了垄断资本主生产的直接目的。这表明无论在资本主义的哪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同时马克思又通过剩余价值率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或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成过程所花费的可变资本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增加剩余价值的过程必然是加重资本主义剥削的过程。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手段,指明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工人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冲破阻碍自身发展桎梏,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其他革命阶级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社会。本应该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沦为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专制工具。马克思认为,由于国家是一切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而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自由、平等、人权、博爱”这些曾经充满魅惑力的,激扬人们斗志的资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和政治宣言,在资产阶级获得统治地位后,变成了欺骗和麻痹人们的空洞叫嚷,民主与自由成了资本阶级所享有的特权,无产阶级只是他们专政的对象。处在被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不享有任何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在资产阶级眼里,只有剥削关系才具有独立自主的意义,而资产阶级宣扬的平等也仅仅只是无产阶级的幻想罢了,残酷的现实讽刺这种虚伪政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劳动而越来越富有,工人却变得越来越贫穷。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利用技术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期望的幸福,而是使整个社会生活陷入了一种异化。对交换价值利润的计算即金钱的追求和商品的崇拜,消解了传统的伦理价值、亲情、人类情感等价值观,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打上了“金钱关系”的标签,家庭关系變成了赤裸的金钱关系,人的感情被淹没在利己主义中,人的社会生活也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算计。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精神生活也变得虚无,他们都陷入追求物质财富的挣扎中,无产阶级由于被剥削压迫为获得得自己的最基本生存资料而疲于奔命,资产阶级则是利令智昏,陷入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无暇他顾。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在充满剥削的资本主义社会,无论社会的哪一阶级都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资本家利用机器,通过剥削让工人变成了畸形,产生了赤贫,使工人过着悲惨的生活,而资本家本身并没有因为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其能享受骄淫奢侈的生活而变得幸福。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仅供享受的财富有着不为人察觉的规定性:一方面,它把态意挥霍财富的人看作是短暂而放纵的个人,这种人将别人奴隶般的劳动和血汗创造物看成是自己的虏获物,是满足自己贪欲的占有物,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他将自己和他人本身都看成无价值的,不值得尊重和珍视的存在物。这实际上是对人的蔑视与贬值,而这种蔑视正是通过他对工人奴隶般劳动所创造的,可维持更多人的基本生活的物质财富的狂妄而又肆意的糟蹋所表现出来,同时,他也无耻地认为,别人的劳动乃至别人的生存都必须由他的奢靡的、放纵无度和毫无节制的非成产性消费来决定。于是,这种财富理所当然的将自己任意的奇思怪想的实现和无度要求的满足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另一方面,财富又是一种应当消灭的、追求物质的奢靡和剥削的手段,它同时既是奴隶又是主人,它完美的表现着慷慨与吝音、天真与卑鄙、傲慢与文明、自负与文雅。总之,财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着资本家本身,使资本家整天为钱财而苦恼,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颠倒的异化状态,人们在扭曲的社会毫无幸福生活可言。

二、马克思关于技术异化的解放之路

正因为马克思一开始便将技术放在社会历史领域下进行考察,所以在分析技术造成的异化后,马克思并没有将这种异化现象归结于技术本身,而是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分析了技术异化的根源。可以看见,在马克思对技术的工具性进行考察的时候,他己经阐述了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他认为,造成工人同生活资料剥离的原因并不在于机器本身,产生的这些对抗与矛盾,不是来自于机器内部,而正是因为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这种矛盾和对抗才得以出现。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可以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却延长了工人的工作时日,提高了劳动强度,使人受到自然的奴役,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是满足人的物质生产需要的途徑,又或者它本应该是解放工人的工具或手段,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资料,与资本联合起来对工人进行压榨和剥削。技术的本质力量是属资本的。技术在资本主义的运用下了成了占有劳动者劳动,同劳动者连同他的劳动相对立的力量。而这种资本主义运用是因为有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表现。生产资料的私有使得一切技术在资本家看来都是他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牟取暴利的手段,使得一切技术的运用都成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的最主要帮凶。正因为此,所以马克思才说机器和机器的运用是两回事,同时,马克思也认为,技术异化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生产力的不发达,异化的现象是生产力由不发达到生产力发达的一个必然的代价。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异化实质展现的不是物对人的奴役,而是人对人的奴役,并将这种奴役的根源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现实基础。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改变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才能消除异化。废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不能寄希望于资产阶级自我觉悟的极大提高,也不能寄希望于某些富有同情心的资本家的改良愿景,而只能通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工人阶级的政治解放才能为人摆脱技术奴役,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提供前提保障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在马克思这里,新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这种生产关系所指向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他认为,一旦生产资料被全社会所占有,因生产资料的私有而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会消失,伴随而来的还有产品对其生产者的统治的结束。那些原来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不得不换下它不可一世的主人面孔而接受人们对它的支配,于是,人们第一次成为自己的和社会的真正的主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主人。

马克思指出,虽然技术在资本主义的应用下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但这种极端的异化是生产力不发达阶段的必然过渡点,而且这种生产活动在其内部已经孕育了对旧的生产方式的破坏和肢解,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工技术进入到自由分工阶段,劳动在这里已经丧失专业的性质,而个人对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也开始显露,人的职业领域的限制和对他对分工的依赖现象也将消失,只有当人们在吃喝住穿等生活方面获得充分的质与量保证时,人的自由和解放才会成为可能。因此,马克思认为,技术是消除技术异化,走向人的自由解放终极目标的基本途径。

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技术的进步,技术异化不是在与技术本本身,而在于人们运用技术的手段与方式,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科学技术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趋利避害,使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现在的技术都注重经济效益,忽略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例如:人们在运用手机这一方面,可以自己控制自己,不要那么依赖手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跑步,旅游,锻炼等等,人生除了玩手机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在未来,希望智能手机可以更加人性化,看多长时间以后,就会限制你的使用,迫使你不去玩手机,玩多长时间电脑游戏,系统就会自动休眠,限制使用,把其余的时间都留给自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变得更加充实,而不是浑浑度日,迷茫空虚。

技术是人的物质创造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但是这种力量并不必然是人的本质力量,技术要反映人的本质需求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必须受到伦理的制约,伦理应该是科技实践的一个内在维度。换言之,伦理并不是外在于、强加于技术的东西,而是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规范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导着技术成果的合理运用。只有马克思技术伦理批判思想指导着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才能真正反映人的本质需求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7年湖南省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7JDZB0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人民出版社,2002.

[3]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J].北方论丛,2010(5).

[4]管锦绣,田辉玉.马克思技术哲学的人本主义技术观和唯物史观技术观之整合[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0(9).

[5]陈向义.马克思技术观中的技术决定论思想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

作者简介:

吕宛蓉(1995—),女,汉族,山西太原市人,哲学硕士,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专业硕士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批判伦理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马克思像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