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2018-09-10岳丽娜聂怀勇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贫困地区利用

岳丽娜 聂怀勇

摘 要: 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徹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高校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且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帮扶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从原则、目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开发与利用,旨在充分利用高校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缓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彻底脱贫。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8;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050-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1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地区所映射出的文化贫困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广大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影响着贫困地区彻底脱贫致富的进程。[1]加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服务产品种类单一、活动形式吸引力不足、文化服务人员缺乏,面临着供给总量不足和供需错位的双重困境,此外,当地群众思想观念守旧,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青少年隐性辍学情况较多,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存在政府积极施策而贫困群众消极应对的尴尬局面。[2]

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攻坚号召,纷纷参与扶贫工作,也逐渐意识到通过公共文化建设及服务让贫困群众摆脱文化贫困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在文献分析的过程笔者发现:高校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以及文化扶贫工作存在如下突出问题:首先,资源运用不充分,多数高校主要将关注点集中在图书馆及图书资源的利用上,对其他资源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有所忽略;其次,帮扶深度不够,帮扶活动主要以捐增图书、电脑或偶尔组织群众阅读等活动为主,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再次,针对性及思想性不够突出,没有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特点,没能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热情,对脱贫攻坚的文化支撑作用发挥不足。总之,高校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更大更全面的发挥。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还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集人类文明之大成,拥有多学科人才、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多种资源优势,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因此,本次研究以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有效利用为主题,探索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旨在缓解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增强贫困居民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促进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与此同时,扩大高校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提高其应用价值,也为其他兄弟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提供参考。

二、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原则、目的及任务

(一)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应坚持的原则

1.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统筹推进

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离不开贫困群众自主、自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只有贫困群众自身具有了内生的脱贫意识、致富决心和发展能力时,贫困地区才具有脱贫致富的发展能力。[3]因此,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要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更是要运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激励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意愿和意志,促进贫困群众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高校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坚持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统筹推进的原则,突出公共文化建设的思想性,输入适应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动的同时,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脱贫致富的动力,达到一举双赢的效果,以更优的做法达到更高的效能。

2.自下而上以需求为导向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型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地政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忽略了当地群众的切实需求,往往造成资源闲置、供需错位的弊端,大大削弱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能。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当坚持自下而上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特点以及他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意见及建议,以此作为制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各项决策的参考依据。

3.供给与需求相契合

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应明确贫困地区群众的切实所需,另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并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即明确贫困居民为摆脱贫困思想的束缚、提供精神文化水平、积极参与脱贫致富需要高校做什么,以及高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可以做什么,加强高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与服务中应用的精准度,提高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贡献度,避免供需错位、盲目跟风、事倍功半的帮扶行为。

(二)明确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主要目的

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的内容、种类、数量及质量;二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提高贫困群众自我提升的意识以及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文化支撑,进而,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和扶贫脱贫工作共同发展。

(三)确定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主要任务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以及笔者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了解发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及供给不足、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较低以及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三个主要因素共同制约着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活力,进而限制了文化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中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高校利用教育资源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具体方式

1.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及学习资源的改进与调整,快速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文化资源生产、呈现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以数字化为切入点,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拥有内容广泛、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育及学习资源,依据贫困群众对文化知识内容种类、媒体表现方式、呈现载体等的需求,对高校已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数字化教育及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改进与调整,可快速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

首先,从内容种类上看,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内容的需求与其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对于贫困地区居民来说,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收入是他们最为迫切的要求,因此,高校应以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特别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主,用以满足贫困地区居民对传统种养殖技术进行升级和改进、对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进行拓宽和改善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提供再就业技能、卫生保健、法律常识、科普知识、大众娱乐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满足贫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内容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从媒体表现上来看,由于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文化知识应以动画、视频、配有文字的图片等声图并茂的多媒体形式来呈现,以便于贫困居民理解和掌握。[5]

再次,从呈现载体上来看,应综合考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两种终端,以满足具有不同学习条件及习惯的贫困地区居民的需求。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计算机等设备极为缺乏,相关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并且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劳作实践较多,让其在固定的地点、限定的时间段阅读、浏览文化内容的可能性较低,而与计算机相比,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移动阅读行为是满足贫困地区居民阅读习惯的理想方式,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价格逐年降低,500元左右的智能手机即可较好的实现视音频播放、文字阅读等功能,因此,高校要特别加强可应用于智能手机终端的文化资源的设计,既可以适应贫困地区居民田间地头、劳作之余随时随地的阅读习惯,又不过多增加贫困居民的经济负担。[5]

另外,高校对数字化教育和学习资源进行改进和调整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下两点:一是在文化知识的表述上,要用浅显、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来解释或替换生僻或深奥的定义、概念、原理,帮助农村居民理解和掌握;二是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上,应以知识点为单元,使贫困居民观看完一个视频或动画就能能够明白一个知识点。[5]

2.为贫困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提供技术支持,营造数字化阅读环境

数字化文化资源的传播需要配套的数字化环境做支撑,然而,我国贫困地区乡镇图书馆及村级文化书屋的数字化升级进度缓慢,一方面,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相关技术人员驾驭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专业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及服务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已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及网络专业人才,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维护、管理和服务人才,高校可从硬件环境的建设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两个方面为贫困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提供技术支持,为贫困地区居民营造数字化阅读环境。一方面,高校应组建技术服务队伍深入贫困地区,依据不同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建设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方案,辅助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机构组建或完善电子阅览室,完成硬件环境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地区通过讲座及现场指导的方式帮助当地相关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适时邀请贫困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的相关工作人员进入高校,实地观摩、学习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工作流程以及数字文化资源的管理、运行、维护等内容,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从而,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数字化阅读体验。

3.开展突出互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感碰撞的体验活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

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居民相比,贫困地区居民对自身以及子女的教育和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隐性辍学现象较多。激发贫困地区居民及中小学适龄青少年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及学习欲望,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深入贫困地区组织专家讲座、群众阅读活动,通过语言、文字向广大群众传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高校常用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然而,身临其境、互动参与的体验更能有效激发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欲望、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多样的场馆设施、多种学科的专业人才等资源,精心设计、策划、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更大程度的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与求知的欲望。例如,高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组织贫困地区中小学适龄青少年及其家长走出村庄,走进高校,为他们制定突出互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感碰撞的大学体验之旅,具体项目可以包括:组织贫困地区青少年与大学生一起进行工业创造、艺术创作等活动,并将成果在高校校园和贫困乡村展示,让青少年体验动手创新创造的乐趣;利用高校的仪器、设备设计科学实验,展示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等学科有趣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欲望;组织青少年及其家长参观高校体育馆、艺术馆、美术馆,观看由高校教师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参与高校社团活动,感受大学校园的校园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组织青少年及其家长到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读体验,感受书本、计算机、手机等不同文化传播媒介所呈现的多种学科领域的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邀请虽出身寒门,但通过自身刻苦努力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绩的在校大学生,或者已经毕业在工作上小有成就的寒门学子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提高贫困地区青少年及其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认识。总之,即通过近距离的、沉浸式的文化接触,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重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以“立志”文艺节目为载体,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

文艺演出是贫困地区居民较为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在高校,不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学生群体都拥有较多的文艺骨干,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及表演才能,通过向贫困地区输送 “立志”文艺节目的方式,在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和信心。高校可组建文艺创作团队,通过对扶贫工作人员的电话访谈以及利用寒暑假或法定节假日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精神特点、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设计、编排与贫困地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艺节目。例如,挖掘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不畏困难阻力积极脱贫致富的正面榜样,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等靠要”的负面典型,以及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参与致富项目的勇气、畏首畏尾的心态等作为文艺创作的素材,将它们改编为小品、相声、话剧、歌剧等不同的文艺形式,对正面行为给予赞扬,负面行为给予适当批判,对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的贫困群众给予勇于突破的信心,营造脱贫致富的文化氛围。即通过贫困地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形式,将突出思想性、针对性的文艺节目呈现给贫困地区居民,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破除贫困群众头脑中的陈旧、落后、消极的观念,激发他们改变生活现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愿和意志,夯实脱贫、致富、发展的思想基础。

5.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组织频次少、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人才匮乏,县、乡镇文化机构虽基本上配备了专职文化工作人员,但专业水平较低、业务能力有限,对文化活动的策划、编排、组织能力不足,另外,在我国大部分贫困村几乎没有专职的文化活动策划、组织人员,除了每月一次的电影放映活动外,当地居民多是自发跳跳广场舞、使用健身器材活动一下筋骨,几乎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工作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提高贫困地区文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迫在眉睫。高校应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出即懂得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文化艺术人才,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在具体的帮扶途径上,一方面,邀请县、乡镇的专职文化人员进入高校,对于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的贫困村,高校应辅助村干部选拔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热爱文化艺术工作的村民来到大学校园,对他们进行声乐、舞美、灯光、文艺创作等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丰富他们理论知识,同时,邀请他们参与高校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设计、编排、组织、表演等环节,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从事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教师以及其他文艺骨干深入贫困县、乡镇、村,辅助当地文化工作人员策划、设计、编排、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帮助他们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专业水平、业务能力,进而提升贫困地区的文化创造力。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且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利用方式,使其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文化生活方式,增强贫困居民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文化支撑,与此同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价值的提升与受益人群的扩大。

参考文献:

[1] 梁立新.精准扶贫情境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研究[J].浙江学刊,2017(1).

[2] 毛雁冰,龙新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J].图书馆论坛,2018(4).

[3] 贺海波.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J].社会科学,2018(1).

[4] 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5).

[5] 岳丽娜.新时期高校幫扶农村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5).

[6] 贺培育.基于文化建设的脱贫攻坚路径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7] 肖蒙.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贫困地区利用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画与理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