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阅读

2018-09-08徐新铭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育教师

徐新铭

读书,历来是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所力倡的,也是育就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常常为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而自豪,为绵延深长的千年书卷而自醉,为声振古今中外的儒士文豪而自鸣。可不知何时,在文明積淀颇为厚重的中华民族,读书声渐小了。对此,不少有志之士为提高民族阅读水准而大声疾呼。作为教师,我们也清醒地感觉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读书行为的比重太小。教育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而教师要传播阅读文化,无疑应把读书作为自己职业生活的一种行走方式。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教师应该心怀可以暖照他人的阳光,不断仰望教育的星空。“读书使人明智”,那么,教育阅读可以成为这仰望教育星空的慧眼。

一、社会书刊——“一桶水”的源泉

教育上有一句传统名言:“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的,教师相对于懵懂的学生来说,掌握的文化可以用“一桶水”来自谓,但这“一桶水”用完了怎么办?这就需要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特别要涉猎各种非教育类书刊(我权且用“社会书刊”来概括以区别教育类的书刊),来扩张知识的文化容量,并以此作为输出“一桶水”的源泉。

1.读成人文学,丰厚学养

成人文学的受众显然是成人,这些书籍的信息含量高,社会知识丰富,蕴含的道理深刻,语言示范性强。现在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师毕业或大专毕业,小学初中自不必谈,三年或五年的师范生活剔除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能够静心潜读文学专著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必须多阅读成人文学,主动地丰厚自己的学识素养。“四书五经”、《天问》、《离骚》、“三言两拍”、“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精悍表述的魅力和跨越千年的历史知识、哲学冥思;《朝花夕拾》《林语堂文集》《激流三部曲》《文化苦旅》《汪国真诗选》等现当代文学,使我们体味到鲁迅、林语堂、巴金、汪国真这些现代文学大师超凡脱俗的语言艺术和睿智无比的社会审视;《九三年》《简·爱》《复活》《双城记》《老人与海》《飘》等外国名著,令人感悟到凝重悲戚的异国社会历史和雨果、夏洛蒂、托尔斯泰、狄更斯、海明威等外国文家们誊注社会的忧伤眼神……在无数次的阅读和掩思之中,我们的学养必然渐渐丰厚。

2.读知识书刊,开阔视野

文学毕竟是对社会历史的讲述和表述,尽管在有意无意中涉及了科学、自然、地理、人文等知识,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构建多元知识素养。一直以来,甚至包括现在,我们的教育对科学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视度是不够的,或者说是弱化的。经历过应试的中学教育和实用的师范教育(以掌握专业技术为主)的现今小学教师,经常因知识的单一匮乏而解答不出学生的生成性诘问,还会因应答方式的不妥而挫伤学生追求丰富知识的积极性。可见,多读知识性专著是必需的。但业务的专业性和职业的特殊性在需求程度和富余时间方面不会也不需要常读自然科学等知识性专著,我们只需常读一些知识性报纸杂志即可。如以品述人生价值为主的《读者》《格言》,讲解科学知识的《军事科学》《飞碟探索》《人与自然》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常读期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些书刊定会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

3.读儿童文学,滋生童性

顾名思义,一般认为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可我认为,儿童文学的受众还有教育儿童的人。比如说小学幼儿教师、儿童的家长和其他热心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光能了解学生的读物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弯下了直直的腰板,与儿童文学形象或亲近或融合,甚至“做了一回儿童”。淄博市稷下小学的张爱玲老师在《读书如刷牙》一文中说:“孩子们读的书是我的最爱,在那些神奇的世界里,我是多么欣喜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要读的书我先读,孩子们读过的书我也要借来读。我只想让自己的心离孩子们近一些,再近一些。”正如她所说,我们能够在《飘来的狗儿》里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感受与现在既同又异的黑白式童年,在《草房子》中与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调侃捉弄中给长者尊严抹上幽默的色调……品茗儿童文学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童性会再次滋生,而这不正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条件吗?

二、教育专著——“点灯者”的火种

做教育的行者是教师的职业追求。这很实际,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名家和教育大师。问题是我们是否因普通而“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有人将现在的教师比喻为“点灯者”,意思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点灯照亮前程并引路导向的作用。那么,点灯的火种从何而来呢?在课程改革迅猛推进的今天,教师还应多读教育专著,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火种。

1.读经典理论,提升教育理性

理论是灰色的,经典理论是灰色的常青树。潜心阅读教育经典及其理论,能够提升我们对教育现象的理性化、本质化的思考品质,有利于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和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单中惠向一线教育工作者推荐了16本中外教育经典著作。考究一下这些经典,会发现它们真是必读、可读的教育力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关于“教学直观性原则”的论述一语切中儿童认知规律;几百年前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身心自由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高尚师德;杜威的“民本主义”思想把教育的终极指向揭示得多么到位;加德纳上世纪70年代的著作《多元智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中的真知灼见至今还在敲击着我们一些人的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读教育经典理论,长万千教育理性,此为至理。

2.读期刊时文,把握教育归向

当前,大众传媒方兴未艾。受其影响,教育期刊出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景象。就我所知,国内各级各类教育期刊就有三四百种。对于教育期刊的阅读,我们要有所取舍。通过自己研读、他人介绍、媒体宣传等途径,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有一定品质的期刊作为阅读对象。事实上,优秀的教育期刊每期总有一定的与教育形势相一致的时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可以明了时代的教育现象和规律,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找准自我的教育皈依。《教育探索》《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每每能供上一份份厚实的理论简餐,《江苏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福建教育》总会依循小学教师特点和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在中、微观层面献上一道道“拿来可用”的便餐……

3.读名师论著,走进教育景深

这里所说的名师,主要指当代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或者关注、指导着教学一线的教师与专家。名师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文化,并且善于在工作中积累、反思。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名师们造就、描绘的教育景深之境界,可我们有走进他们教育景深之中的机会,进而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大气精致。无疑,阅读他们的代表性论著、聆听他们的课堂和讲学是最好的走进方式,因为他们的著作与我们的日常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王崧舟的《语感教学法》、周益民的《步入诗意的丛林》,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语文及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支玉恒的《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以实况记录加评说的形式道出了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教语文的真谛;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以学者独特的视角和熟思为我们勾画了教育的美好蓝图。在走进名师教育景深的历程中,我们会在整體把握、理性操作教育教学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也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景深,哪怕是景象。

三、教学用书——“引航者”的水库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连所教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好好读过一两遍。其实,再浅的文本,教师仅靠课堂上的即兴、临时阅读,只能浮于表面,带给学生的知识自然也就难以入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航者”,引之精当到达彼岸则快,反之则慢。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好好地读教学用书,做好“潜水”工作。一是要精读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反复精细地研读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有深度地解读文本,必要时要把文本内容毫无差错地熟记于心、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既钻得进,又跳得出。二是要广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用书。广泛地阅读权威部门、专家名师所写的教学用书,多方吸取别人独到的、合理的、深刻的文本解读,而后有机组合自己的认知重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途径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由于读教学用书只是认识上的问题,实践并不难,在此仅想提醒警示,就不再赘述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一定为了满腹经纶,却可以企及学养丰厚;读书,不一定为了出名成家,却可以形成机变百出的教学谱系;读书,不一定为了改天换地,却可以产生仰望教育星空的明亮慧眼。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教育教师
刊首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美育教师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