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教学设计

2018-09-08臧以霞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水窖缺水村子

臧以霞

【设计初想】

《水》是一篇记叙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生活情景,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课文回忆了作者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得“大呼小叫”,更衬托出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学《水》这篇课文,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教学时要立足文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读悟交融,進行生本对话,并能适度拓展,敢于创新,帮助学生深度品读,培养学生的言语演绎力、批判力、思辨力、欣赏力,等等。

【设计思路】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上好阅读课的关键。经过教学之前的认真研读,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

板块一:复习导入,回忆水的珍贵。

板块二:朗读感悟,品味得水之乐。

板块三:乐中见苦,反衬水之珍贵。

板块四:图片拓展,激发惜水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线统领全篇,以朗读为本,创设情境,读悟交流,在立体、多元、思辨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体验文本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2.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忆旧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生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老师想先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说的句子,默写词语。

(1)把一样东西长久地保管起来。

(2)它挂在母亲的腰间,成了权威、幸福和痛快的象征。

(3)它是个器具,母亲用它舀水为我们四兄弟消暑纳凉。

3.整体感知。

我们来聊一聊这三个词,文中储藏的是什么呢?(水)钥匙是用来干吗的?(开水窖的锁)勺子呢?(舀水)

储藏的是水,钥匙锁住的是水,勺子舀的也是水,可见水很不一般。文中哪一句话道出了作者的心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二、品文本,感悟“乐”

(一)天浴之乐

1.这个村子缺水。取水难,难于上青天:洗澡更难,成了一种奢侈的愿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雨中洗澡的人们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他们在雨中是怎样洗澡的。

2.读完后,你能体会到雨中人们的感觉吗?用一个词来形容。

3.这样的雨让人们感觉到凉爽、惬意、痛快,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

4.孩子们在雨中是怎样洗澡的呢?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1)想象一下,此时的他们一定是什么样子。

(2)你们注意到了没有,他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时都是“全身脱得光溜溜的”,不难为情吗?

(3)久旱逢甘雨,他们痛快得忘乎所以了。谁来读一读?

5.雨中的孩子多快乐啊!大人们呢?

出示: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1)洗澡之前,他们干什么去了?

(2)他们把家里能盛水的器具都拿出来接水了。等一切都做好了,大人们才加入到洗澡的行列。一起读。

6.请大家仔细看一看,用心听一听,在这场雨中你看到了谁,听到了什么。

7.“现场”采访。

采访你一下,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你能一个月不洗澡吗?为什么?三个月不洗澡呢?一年呢?

8.设境引读。

那样的村子,人们完全可能是一个月、三个月,甚至一年不洗澡,人们多么盼望下雨啊!一声炸雷,(课件播放雷声、雨声)雨下起来了,想象雨中的人们此时在干什么。

你们想不想当这群幸福的人?来,让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读。

下雨时人们的表现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9.如果说上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取水的镜头,那么,这个镜头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天浴。(板书:天浴)

(二)勺浴之乐

1.同学们,下雨对于那个小山村的人来说就是一个盛大、隆重的节日,一场快乐自由的狂欢,有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可是,这样的日子实在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3~6自然段,找一找、品一品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词语和句子。

2.组织交流。

(1)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①你家有水窖吗?你知道什么是水窖吗?(出示水窖图片)

②母亲腰带上的那把普普通通的钥匙为什么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③细水才能长流,这是母亲对生活甚至是生存的精打细算。其实,权威、幸福和痛快的背后是无奈和苦涩。因为在那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出示: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①我们兄弟四人在这时就像什么?

②(出示两幅狗尾巴草图)比较两幅图,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文中词语“风干”也表示非常缺水,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④“风干”是什么意思?

⑤“风干”和“晒干”让我们充分体验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如果说一场雨对课文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狂欢节,那么,小小的一勺水会给四个将要被晒干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①同学们,清凉的水流遍全身,对当时将要被晒干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享受。谁能读出这种美妙的体验?

②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点击三个“滑过”)想想看,水明明在身体上“流过”,四兄弟为什么却感觉在“滑过”?

③训练:

当水滑过了你们的面部,面部皮肤上的细胞,都大叫——

当水缓缓地滑过了你们的胸和背,胸部和背部皮肤上的细胞,都大叫——

当水滑过你们的大腿和膝盖,大腿和膝盖皮肤上的细胞,都大叫——

当水还滑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皮肤上的细胞,都大叫——

④当这小小的一勺水流遍

全身的每一个角落,全身皮肤上的细胞,都和“我们”一样——舒服得“啊啊”大叫起来!

⑤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让自己全身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细胞也来经历一下这场幸福之旅呢?读!(板书:勺浴)

⑥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难怪母亲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⑦母亲的话中哪一个字抓住了你的眼球?(饿)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呢?

⑧母亲有没有为自己浇水?为什么?她是怎样做的?

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谈苦乐,探写法

缺水是苦涩的,既然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那么多的苦,可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很大笔墨具体生动地描述村里人的享水之乐?(板书:反衬)

四、看图片,珍惜水

1.也许作为一个水乡孩子,你们对饿水没有什么感觉。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缺水地区。(课件出示画面)

(1)干燥的土地。

(2)枯萎的禾苗。

(3)漫长的取水路。

(4)一位74岁的老人为取一桶水要等上五个小时。

2.看完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3.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喊它——水!

【教后所思】

读悟结合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著名特级教师徐新铭建议儿童阅读应指向高阶,要引导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阅读”。基于这样的理念,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本”为本,确定目标

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自己必须先钻研。教师如果没有吃透文本,不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那么就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开发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以读者的身份与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以教者的身份与文本、编者和学生对话,把握学段教学要求,从而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本文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在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水资源充足地区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的。因而,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线统领全篇,又以“缺水的苦”和“有水的乐”这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感触。

2.解读文本,适度拓展

文本是花,拓展是叶。拓展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让学生思考得更远。文中的两处细节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二是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这两处细节包含着几处有意义的留白:一是大人们看到下雨时干什么去了;二是下雨时雨中还有谁,他们会说些什么:三是母亲为啥没有给自己浇水。教学时我利用这些空白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又使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丰富了精神世界。

语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拘泥于文本,做到入乎其内而又能灵活地出乎其外。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大胆跳出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放飞思想。

3. 揣摩表达,学习写法

学习语文,不仅要透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关注文本感悟的同时,同样需要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即不仅要关注写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写。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就是反衬的写法,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了感知。另外,在感悟作者勺水流遍全身的舒畅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连用三个“滑过”,强调水流遍全身的舒畅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处的重复手法、细节描写也值得学生学习。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须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地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思考不断。

(作者單位: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水窖缺水村子
浅谈华坪县水窖建设与管护
刘老汉的烦恼
望娘滩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西北地区窖水水质及其净化技术研究
好办法
齐刘海
城市
中国光大银行“母亲水窖 爱心信用卡”年度推广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