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瓦匠

2018-09-08马犇

安徽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瓦匠文家山墙

马犇

淮城曾是“地主城”,人们的衣食住行多有“地主”做派。人们对吃穿住的讲究,红火了烹饪、制衣、建筑等活计,久而久之,淮城出了一批远近闻名的厨师、裁缝、瓦匠、木匠。黄瓦匠便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瓦匠。

地主、官吏对宅子极讲究,这对瓦匠的技艺、审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某些瓦匠在实践中的思悟、创新,也往往能超越雇主的期待。这有点像名师与高徒的“教学相长”。

黄瓦匠是瓦匠行当里的老资格,“老”到什么程度?“老”到曾给秦少文家做过工。秦少文是广西按察使秦焕的儿子,虽未承家学,但经济头脑十足,因此成了淮城妇孺皆知的大地主。

秦少文家冬暖夏凉,很少有人知其原因,给秦家做过工的黄瓦匠知道其中的玄妙。“在秦家干活,我们会反复打磨九斤砖,并将砖放入桐油浸泡多时,进而砌墙。这样的砖,既晒不透,也不沾雨雪。”黄瓦匠向当地的古建专家透露过诀窍。

其实秦少文也并非绝对的无恶不作,再恶毒的人大概也会有些许善的影子。“我们在秦少文家做工,秦家每天都会提供烟和茶,一天只让我们砌七层,比在自己家舒服。‘文革时,建筑公司让我揭露秦少文对工人的剥削,我如实讲,很快就被主持批斗会的头头撵了下来。”黄瓦匠常给年轻的瓦匠讲这个故事。

北到西王庵,南到衡洼,每个房子砌的什么砖,用的什么瓦,是什么结构,有没有城中的镇淮楼高……黄瓦匠都一清二楚。

黄瓦匠还对淮城古建筑、民宅的样式做过较为细致的研究,比如,淮城老宅的屋脊多采用淮安脊、苏州脊和扬州脊,山墙有三峰山墙、马头山墙和圆峰山墙,城中的镇淮楼和几个主城门的门楼均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东城的民居多为硬山式建筑,等等。

除了对淮城已有的建筑知根知底,黄瓦匠做工还有三绝:一是不拆一砖一瓦就能修好房子,这一点没人敢与他比试;二是用料烂熟于心,根据建筑规模备料,房成料尽;三是只修缮,不作伪。

早些年,黄瓦匠参与过淮城几个地标式建筑的修缮,比如始建于北宋的镇淮楼(原名谯楼),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的文通塔(原名尊胜塔)。

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开始复苏。淮城名人多,古迹多,是个旅游富矿。淮城东南角,有几个年轻人财迷心窍,他们低价购得一块地,想在此捏造一个名人故居,大发门票财。很多环节都被他们打通,他们甚至还备好了老料,包括木材和砖瓦。当时,熟练掌握淮城传统筑房技艺的人,也就三五人,其中技艺最高的当属黄瓦匠。

他们三顾黄家,“黄”门立雪,见其不为所动,便以毁坏黄瓦匠修缮的几处古建筑相要挟。黄瓦匠顶不住压力,只好去“造假”。这样一来,不仅同行嗤之以鼻,就连老百姓也大失所望。其时,坊间多夸赞高瓦匠、梁瓦匠和杨瓦匠,痛骂黄瓦匠,骂得很难听。

大半年的光景,假故居建好了,黄瓦匠却积劳成疾,很快就去世了。“黄瓦匠的‘只修缮,不作伪就是骗人的。”“造假沒好果子吃,楼立起来,人倒下了。”……类似的话成天穿梭于淮城的街巷。

假故居最终也倒了。故居全都用旧料、古法建造,凭什么说是假的?原来古建专家、文物评定专家在故居内侧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造假的证据,角落有个“尖肋拱顶”,哥特式建筑才有这样的拱顶,淮城古代名人的故居不可能有哥特式建筑的元素。

人们都很后悔,后悔自己对黄瓦匠的误解,他们也由衷地钦佩黄瓦匠的智慧,以及黄瓦匠精通古建之余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很多人自发地去欣赏黄瓦匠修缮的古迹、建造的民居。

现如今,公寓、大厦的楼顶多是平的,那些起伏的屋脊、精致的瓦片、古朴的青砖越来越少。很多淮城人开始怀念古老的民居,尤其是落一场雨抑或雪时,雨滴从屋檐细密地滑落,大雪覆盖在起伏的屋脊、瓦片上,不呆滞,不单调,有韵律,有诗意,让人极为舒心、惬意。更重要的是,那清澈的雨、洁白的雪,多像黄瓦匠的心哪。

猜你喜欢

瓦匠文家山墙
陈沛捷 庄绿妮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盖房子的故事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1)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3)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4)
瓦 祸
参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感怀
那把纸伞
瓦匠易学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