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览之窗

2018-09-07

党史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联部王稼祥共产国际

中共武装起义后如何处理富余枪械的经验教训

在武装斗争中如何运用枪械包含了许多学问,除直接攻击敌人外,枪械还能在发展统战、发展群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7年8月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缴获军械颇为丰富,有7000多支枪,80多万发子弹和数门大炮。枪在起义时是珍贵的利器,但在撤退时就是沉重的负担了,部队也因此行进很慢。南下途中,叶挺曾建议把多余的枪支运到海陆丰交给当地农军,但没有获得同意,结果所运的枪支大部分被敌军黄绍竑部缴获。在后来的总结报告中,不少南昌起义领导人都提到如果沿途能得到群众的帮助,那么不但枪械搬运不成问题,还可以武装群众,发展革命力量。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后,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未能实现,毛泽东决定率军南撤。南昌起义领导人南下遇到的困难,毛泽东也在撤退途中遇到了。毛泽东等人思考再三,提出把剩余的100多支枪送出去,换取王佐、袁文才对起义部队准备上井冈山的支持。井冈山的大门就这样通过100多支枪打开了。在关键时刻,毛泽东举重若轻,灵活运用枪支,为部队争取到休整的机会,并开启了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大门。

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爆发,部队缴获的大批枪械需要马上处理。如果带走,势必拖累行军,放任不管,未免太可惜。紧急时刻,平江起义领导人连忙调来地方党组织帮助处理枪械。平江县委组织群众连夜把缴获的大批军用物资、枪支弹药运往黄金洞山区,成立农民自卫队。这不仅使得起义部队摆脱了行军的拖累,也壮大了地方群众武装。

(高云摘自《炎黄春秋》2018年第2期,李里文)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礼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礼宾工作继承发扬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国际礼宾惯例,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双边交往和多边外交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外交礼仪,进行了体系创建、发展传承、开拓创新等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不断深入,礼宾工作也与时俱进,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外国国家元首访华欢迎仪式自2013年起恢复少年儿童欢迎队伍。自2014年起,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增加女兵队员和军乐团队列表演。恢复实施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在国宾抵京机场高速沿线悬挂中外国旗等做法。2015年起,恢复室内欢迎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鸣放礼炮的做法。自2015年3月起,为体现外方对中国历史和人民英雄的尊重,安排到访国宾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上述改革是新时期完善和改进外交礼宾典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力烘托国宾访华的友好庄重气氛,凸显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雅志摘自《世界知识》2017年第19期,王敏文)

王稼祥在中联部二三事

1951年初,中联部成立,王稼祥出任首任部长。

当时,王稼祥有个工作方法,我们叫它“500字方针”。他提出,中联部要培养出一批国际问题或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必须从最基础的资料工作做起。他要求外语干部、业务干部每人每天都要写500字的材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各国共产党的情况,以及针对问题所提出的主张。写好后选一批送交王稼祥审阅。选出比较好的材料,反馈给中联部内部刊物《动向》编写组,不定期地向中央反映情况。除此之外,还要写专题研究报告。他要求,文字上必须很精练,内容上必须言之有物;最好是第一手资料,可摘编外文报刊,也可作综合分析。

王稼祥把中联部的工作职能定位在“中央在国际问题上的助手和参谋”。他解释说:作为助手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认真完成中央提出的调研课题;作为参谋,要向中央提出政策性建议,要有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可以提出同其他外事单位不同的看法。向中央提出政策性建议,必须提出两种方案,详细说明理由,同时写明我们倾向于哪一种方案,供中央决策考虑。在中央作出决策后,按中央方针办。

王稼祥提出,调研工作要实事求是,要从大量材料中得出结论,而不是先主观主义地设置观点,再找材料填充。他还特别交代,引用外国政党领导人的言论,一定要把握原意,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否则会误导领导。

(麦农摘自《纵横》2018年第4期,吴兴唐口述,于洋整理)

共产国际是如何葬送大革命大好形势的

是冷酷无情地单纯追求苏联的国家利益,还是坚定地以无私革命理念指导中国革命?其实共产国际——或者说苏联的领导人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他们总是同时混杂着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目标。

共产国际一方面宣布要铲除国民党右派的老巢,另一方面在執行策略上又三令五申:一、不许破坏联合战线;二、一切都要经过国民政府;三、不许代替(国民党)左派之领导地位。不难看出,共产国际的这个战略方针和执行策略实际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本就是一条无法执行的路线。它在实质上是要求国民政府自己发动一场工农运动,完成土地革命,然后将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国际指定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最终国民党要么融入这个新政权,要么就功成身退——对国民党来说,这不就是篡夺自己的权力后,还要卸磨杀驴吗?由此引发其党员对中共的跨党分子和共产国际的警惕和反弹,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指导方针上的自相矛盾,特别是为了维护和国民党的联合战线这个“政治正确”,从国共合作开始到大革命失败,其间共产国际作了大量毫无原则的让步。

结果到头来,他们既没有能阻止右派政变,也没有能帮助左派进行有效的抵抗。最终在蒋介石发动的政变中输得一干二净,葬送了大革命的良好局面。

(博喻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第8期,李思达文)

卡特政府时期中美军备技术交流的发展特点

中美建交后,卡特政府决定逐渐放松对华出口管制,不断推动中美军备技术交流的发展。两国军备技术交流具有下列发展特点。

一是发展动因的多元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交流合作基本都与对抗苏联威胁、解决地区危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但也包含对各自经济利益的内在诉求。

二是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在卡特政府时期的中美军备技术交流中,政治因素长期处于主要地位,经济因素则居于从属地位,因此两者不时发生冲突。

三是发展程度的有限性。鉴于军备技术领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一时期中美在该领域交流合作中更多寻求合作之名,而非合作之实,但这种有限性合作的示范效应并不亚于其实际价值。对美国而言,卡特政府希望通过中美军备技术交流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并实现联华抗苏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由于当时正处在中苏关系破裂、国内经济薄弱的时期,因此寻求中美交流合作更多体现审时度势的战略选择。

(维之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2期,王东、梁凯钦文)

《珠江三角洲启示录》:一篇引发轰动效应的事关改革开放的报道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崛起了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合称“广东四小虎”。1991年,时为新华社记者的田炳信、王志纲共同撰写了《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归纳了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商品经济”。“广东四小虎”的称号从此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篇文章是在非常特殊的状态下写就的。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里,经济处于半停滞状态,市场萧条,人们的情绪比较低落。在这个背景下,《粤港信息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发表当天,这份报纸就被抢购一空。此后,应广大读者要求,《粤港信息报》全文再次刊登这篇长篇访谈录。这在中国新闻史上,甚至在国际新闻史上,都还没有这种情况:两名普通记者的文章被同一家报纸登载两遍。各省驻广州的办事处,也把这篇报道传真回本地,报告给本地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新闻和信号传给本省。据后来了解,大概有11个省的内参刊登了这篇文章。这一波转载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有将近300家报纸全文刊载。时间之长、转载的周期之长也是罕见的。

该文刊登于1991年8月22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该文中的很多观点呼应了谈话内容,因此又引起了二度轰动。

(晓政摘自《同舟共进》2018年第1期,花满楼文)

猜你喜欢

中联部王稼祥共产国际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从严治党三年,山西干部选拔成中联部宣介样本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纪念党的对外工作90年暨中联部建部60年大会及文艺演出活动掠影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王稼祥在长征中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