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1950年东北工业战略性迁移

2018-09-07盛雷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毛泽东东北

盛雷

[摘要]1950年下半年,受现实原因与历史因素影响,毛泽东提出并指导东北工业进行战略性迁移。此次迁移的目的是在东北北部地区新建一个工业基地,支援抗美援朝运动。由于指导方针明确,计划制定妥当,迁移工作得以在较短时间完成,为东北工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东北;工业迁移;战略性

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随即,毛泽东指示东北局迅速组织东北地区部分工矿企业向哈尔滨、齐齐哈尔一带迁移。毛泽东在关键性时刻提出东北工业战略性迁移问题,反映了他对抗美援朝战略布局的深入思考。

一、东北工业战略性迁移问题的提出

东北工业战略性迁移问题的提出,既有紧迫的现实原因,也有复杂的历史因素。

现实原因在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严重威胁东北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后,必须迅速将靠近中朝边境的工矿企业转移至安全地带,以便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这一“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最大的中心”①获得解放并且迎来新生,迅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稳固的后方工业基地。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这个后方工业基地突然面临战火波及危险。自8月27日开始,美国军机多次入侵中国领空抵近侦查、轰炸,造成东北地区平民多人伤亡。此时,东北最大的五座重工业城市沈阳、旅大(今大连市)、鞍山、抚顺、本溪距离中朝边境仅有二、三百公里,处在美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这对东北的经济建设无疑是极为不利的,部分工矿设施亟待转移。

历史因素在于,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东北工业发展呈现“南重北轻”的畸形格局,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南部以沈阳为中心的狭长工业带,广袤的东北北部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有必要加强东北北部地区的工业建设,增强东北作为抗美援朝战略后方基地的作用。

1950年2月底,毛泽东自苏联访问归国,沿途对东北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他指出,相较沈阳,哈尔滨、长春的工业存在厂矿数量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量低下等问题。此时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紧张,只能将有限的工业资金投入到沈阳、鞍山等地,集中力量完成大型工矿设备的修复工作。待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时,再进一步解决东北北部地区工业发展的诸多困难。2月27日,毛泽东在哈尔滨车辆厂调研时,鼓励广大工人坚定信心,坚持生产,“设备虽然陈旧,但很重要。你们要保护好、管理好这个工厂。”②

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打乱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既定计划,而且导致东北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空前复杂化,东北工业的精华集聚于五座城市并且太靠近中朝边境,而位于战略纵深的东北北部地区却没有稳固的工业基地。面对紧张局势,中共中央在进行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的同时,东北工业战略性迁移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

二、东北工业迁移指导方针的形成

8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问题,他在会上强调一旦朝鲜人民军失利,美军极有可能将战火蔓延至中朝边境甚至于中国境内,因此“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③,尽快做好各种应急措施,防患于未然。

8月3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高岗向毛泽东做《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等问题报告》,报告提出,为了避免东北工业遭受美机轰炸,建议中央下令将东北工业尽可能的都迁移到东北北部地区,并在此新建一个工业基地。高岗认为,目前东北工业过于集中,容易被美军空袭摧毁。而东北北部地区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是靠近中苏边境,相对安全,并且便于从苏联获得援助。

对于高岗的建议,毛泽东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指示周恩来,迅速召集有关人员开會讨论东北工业迁移的可行性。经过紧急商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高岗的建议有其合理性,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仓促进行工业迁移反倒适得其反,应做好细致规划,积极应对困难。对此毛泽东表示赞同,并于9月3日批复高岗,“工业迁移,问题甚大,以从积极防空着手,主要的不迁,只迁某些部分为宜。”④

通过与周恩来等人的会谈以及给高岗的批复可以反映出,毛泽东同意进行工业迁移。但是考虑到这项工作的现实紧迫性和历史复杂性,毛泽东指出必须做好准备,明确指导方针,即:工作不宜过急,对象不宜过多。原因在于:

第一,工业迁移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利益,不宜操之过急。此时毛泽东虽然提出要对朝鲜战局“有所准备”,但是中共中央尚未将出兵援朝问题提上议程,一切工作仍应照常进行。尽管美军飞机越境轰炸,但正如周恩来分析的那样,“目的不外是想对我国边疆的防备力量做一个试探与侦察”⑤。美方正试图通过事后中方的反应,判断其对于朝鲜战争所持立场。此时中国政府更应保持冷静,占据外交与舆论主动权,不给美方扩大战争的口实,不给外界消极避战的印象,因而不宜仓促迁移东北工业。

第二,工业迁移必须益于国民经济建设,不宜牵涉过多。6月6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当前东北面临的任务是先于全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⑥,以便尽快实现支援全国建设的目标。然而此时东北工业面临的一大顽疾是技术薄弱,一旦大规模迁移工厂设备,很可能出现机器拆卸后无法重新组装的难题,不仅延误生产,而且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确定迁移对象的时候,应优先考虑战备急需、拆运方便、投产迅速的机器设备,拆运困难的大型工厂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以保证东北工业整体的稳定。

三、东北工业迁移计划的制定与落实

在明确了工业迁移的指导方针后,当务之急便是制定具体的迁移计划,毛泽东提议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具体负责东北工业迁移工作。李富春于4月中旬自东北调至中央任职,他在东北从事经济工作多年,熟悉东北工业现状,无疑是负责该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9月14日,李富春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此次东北工业迁移具有一定战备疏散性质,但是其目的是在东北北部地区新建一个工业基地,“使东北的后方具有相当的工业生产能力”⑦。迁移范围主要限定在东北地区,采取自南向北迁移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随后,李富春偕同东北局负责人员,制定工业迁移方案,以“战略急需、拆运方便、投产迅速”为原则,将迁移对象限定为军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工、造纸、橡胶、纺织七大类,并尽快落实迁厂选址工作。对此,毛泽东表示赞同,并批示转发东北局予以准备。

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后,毛泽东于10月8日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当天,高岗自北京返回沈阳,紧急召开东北局直属厂矿负责人会议,公布北迁工厂名单。据会后统计,首批迁移并有明确记录可查的工厂有23家⑧。同时高岗强调,没有列入迁移计划的工矿企业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做好积极防空准备,妥善保管易燃易爆物资,保障厂矿安全。另一方面做好广泛地宣传动员,稳定职工情绪,调动其积极性,坚持生产,支援前线。会后,高岗签发工业迁移总动员令,东北工业战略性迁移伴随抗美援朝运动同步进行。

由于方针明确,准备得当,23家北迁工厂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便基本完成“搬迁——重建——开工”的过程,不仅将迁移损失减少到最低,而且能够及时开工,向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更为重要的是,工业迁移大大提升了东北北部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哈尔滨市为例,迁移工厂到来后,哈尔滨工业总产值在一年内猛增64.4%⑨,新建的工业基地初现雏形。

1950年东北工业的战略性迁移反映了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略布局的深入思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依靠前期的调查研究与后期的集思广益,巧妙的将现实与历史、战争与建设统一起来,找到了一条兼具国防安全与工业生产的正确途径。此次东北工业迁移并非简单的战备疏散,而是极具战略性的关键之举。纵观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东北工业实力不仅未因战争遭到削弱,反而日益增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次工业迁移,工业布局得到优化调整,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为接下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奠定了良好基础。

[注释]

①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1948)[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55.

②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96+168.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99.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6.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93.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95.

⑧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经济综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75.

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1949.10—1989.1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58.

猜你喜欢

战略性毛泽东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大东北的春节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