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埔军校后17期为何少有名将

2018-09-06迟杰

新传奇 2018年24期
关键词:名将黄埔军校黄埔

在近代军史上,黄埔军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参与了近代所有大规模的战役。自1924年5月第一期开始,黄埔军校共举办了23期,而名将基本上都出自前6期,后面17期为何少有名将?

前6期名将辈出

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名将有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第一期的名将是最多的,质量也非常高,大都位高权重,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开国元帅都有。

第二期:郑介民、邱清泉、覃异之、周逸群、卢德铭、余洒度、聂绀弩等。这期的名将不多,但出了两个特殊的人才,一个是郑介民,戴笠之后的第二任军统局局长,去世后被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第二个是聂绀弩,虽然出身黄埔,但后来却成了中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

第三期: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康泽等。这期的名将数量也不多,但质量不低,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尤其是后两人的经历,绝对感天动地。共产党方面,黄公略曾与彭德怀齐名,如果不是过早牺牲,或许也是元帅候选人。

第四期: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这期的名将数量仅次于第一期,而且因为林彪的存在,早期在一些人的心里,这期的名声甚至在第一期之上。另外,张灵甫、谢晋元也都是大众偶像级别的,再加上“狡如狐,勇如虎”的胡琏、跟林彪齐名的伍中豪等等,其实力绝对是顶尖级的。

第五期:许光达、赵尚志、陶铸、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等。看看这期的名单,为我党培养的既有大将许光达、上将宋时轮、杨至成,又有副总理陶铸等。

第六期:罗瑞卿、戴笠、张宗逊、陈伯钧、廖耀湘、孙明瑾、程子华、臧克家等。这期跟第二期很相似,既出了一位军统局局长戴笠,也出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大诗人臧克家。另外,这期的名将质量也不低,出了一位大将罗瑞卿、两位上将张宗逊、陈伯钧,还有国军的两位抗日名将廖耀湘、孙明瑾,实力都不低。

有人更有天时

最初黄埔军校的学制只有半年,只是培养基层连排级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性质,却在前几期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将军,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首先是师生素质较高,教官大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还不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海归精英,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带兵的经验。学生都是八方英杰,完全是抱着“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报国热忱来到黄埔。就以第一期为例,报告就有3000人之多,而实际录取的还不到500人(后来还并入了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报考黄埔军校至少要经过三关,先是各省初试,合格后再到大地区(如上海、重庆)进行复试,最后是在黄埔军校进行总考试。在军队中也是如此,先在各自部队进行初试,合格者才送到军校进行复试。

除了师生素质不同寻常,黄埔军校诞生的时候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风云激荡的年代,黄埔军校当时也是孙中山为了给北伐培训军事骨干而创办,军校几乎从建校开始就投身于血与火的战场,开学典礼才四个月后,黄埔军校师生就会同广州工团军、农团军和部分从韶关回师的北伐军一举平定了广州商团的叛乱,第一次经历了实战的磨练。随后于1924年11月,也就是开学半年后就成立了教导团,并作为主力参加了第一次东征。

到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此时黄埔军校已有4期学员毕业,第5期在读,第6期在进行入伍生训练,加上军士教导队、高级班和各分校学员,总数达3.3万人,直接参战的黄埔师生相当于2个军,而且其中很多人担任北伐军的各级军事主官和党代表,使北伐军的军事和政治素质都大为提高,北伐军仅用了一年就席卷东南各省,连克武汉、南昌、南京、上海,从南国的百粤之地到饮马长江。北伐战斗之烈,胜利之迅,军威之盛,堪称奇迹。

接着又是第一次国共内战、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连年的征战,是时代的选择,也让黄埔师生从沙场征伐中脱颖而出,这也正可谓适逢其时。

后17期名将少,时代大势使然

第6期以后,黄埔军校基本上没出几个名将,勉强有点名气的,大概只有张学思、熊向晖等几个人。

首先,是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大多数风云人物的出现,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一特定条件形成的时势,提供了以往所没有或罕见的机会,把平时默默无闻的人造就为时代的英雄。

黄埔军校前6期的招生时间是在1924到1926年之间,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使得黄埔军校的这几期毕业生拥有非常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说:到了抗战时期,打仗的机会不是更多吗?为什么都没混出来?其实,在军阀混战时期,军阀的战斗力其实是很差的,基本上是乌合之众,因此当训练有素的国民革命军一出,很容易就建功立业,像胡宗南、杜聿明、陈明仁等名将,都是因為在北伐时期的英勇表现,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一路飞黄腾达。而到了抗战时期,面对的是更加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之下,黄埔军校的那些毕业生们,战斗素养就差一些,上了战场很多人都当场殉国,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据统计,在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国军中下级军官共13.4万人,但因损失太快,每年都需要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很多黄埔学生,还没来得及上几天课,就被推上了战场,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反观前6期的黄埔学生,到了抗战时期,大多都升到了高级军官,负责坐镇指挥,不再亲自上前线厮杀,自然就牺牲得少了。这样一升一降,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次,黄埔军校初创时期,孙中山先生还健在,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方向,以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当时中国最有才华的一批青年前来投奔。可以说,这些青年才俊无一不是当时中国的有志青年,都是为了改变中国的现状而考的黄埔军校,因此素质普遍非常高。在黄埔一期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就发表讲话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而且,军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黄埔学生自然成才非常快。

最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与我党、苏联合作的产物,在前几期的招生中有大量的我党党员,孙中山对他们的态度也是非常包容的,这样也让黄埔军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国共双方都派了大量的军政教员担任教官,这也是黄埔军校在前几期能够将学生化平庸为神奇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切都随着中山先生的去世,以及“中山舰事件”的爆发戛然而止。孙中山的继任者蒋介石,不再接受他的三大政策,黄埔军校也对我党的青年才俊关上了大门。事实证明,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闭门造车只会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处境。

到了后面几期,蒋介石已经对黄埔军校不抱希望了,甚至连他最看重的军校校长一职,也交给了关麟征。可想而知,这些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正是因为这几个因素,黄埔军校的前几期精英辈出,而后面却难得出一个名将,这也是时代大势使然,非学生本身所能改变。但不管怎么说,黄埔军校都在近代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铭记。

(《中国国家历史》迟杰/文等)

猜你喜欢

名将黄埔军校黄埔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二战名将——孙立人(下)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初唐名将
岳母刺字
刘英杰
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