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描述性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2018-09-06陈立秋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园变化微课

陈立秋

[摘 要] 以对比法和访谈法为基础,从现代化家园互动的角度切入,探究微课掌上通平台上幼儿教师不同语言风格及家园联系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当教师使用描述性语言的时候,家长的反馈更多的是情感投入;与总结性语言相比,教师的描述性语言更重过程性与发展性;教师描述性语言的运用能极大提高家园联系的有效性。因此从两个方面给出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描述性语言;教育信息化;家园联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194-04

我们当前已经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为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师幼关系等都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家园联系也逐渐在教育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架设更有效的家园多元化沟通桥梁,从而形成一股家园凝聚力,共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生态环境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幼儿园工作透明度,特别是促进家园和谐共育的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如“家访”“家长会”等,已难以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数字化家校联系手段逐渐面世。例如,东莞教育局于2014年率先推出全国首款免费家校互动“微课掌上通”平台并全面推广,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即时信息、学校通知、家庭作业等功能。相比传统家园联系方式有效性差的实际情况,微课掌上通强大的功能有效地促进了家园的互动互联。2016年9月,随着笔者的孩子进入东莞市某幼儿园小班,正式开通了微课掌上通,开始感受在家园沟通上的便捷。在班级圈中,教师可以发布班级动态和班级通知、作业,实时传递幼儿的表现和班级要事。家长可以查看班级圈动态,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并能对动态进行点赞、评论和回复,从而产生互动。

由上可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态环境,教师在微课掌上通上所发布的图说成了家园联系中实际的主动方,其在编辑图说时所选择的语言风格,会对家长的评论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1月某日(下文称之为“标志性日”),笔者敏锐地感觉到孩子所在小某班的幼儿教师当天在班级圈图说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新的叙述方式和以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延续至今。根据对比,随着教师语言风格的变化,家长的反馈也开始不一样。这引起笔者的注意,希望从家园互动的角度切入,探究微课掌上通平台上幼儿教师不同语言风格及家园联系的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据了解,此次在微课掌上通上语言风格的改变是教师自己决定所做出的个人行为,因此,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同一所幼儿园同一小班班级的家长。该班有30名幼儿。其中,对该平台班级圈图说的内容进行对比总结时涉及所有发表评论的家长,而后访谈了23名家长,占班级人数的76.67%。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中,以访谈法为主,对比法为辅。

对比法是对比微课掌上通平台上,教师语言风格及家长反馈前后的变化并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说这是对数字化平台上一个班级家园联系现状的一次集中性“观察”。本研究以“标志性日”为分界点,取其前一个月为变化前的研究时间,其后一个月为变化后的研究时间,起始时间是2016年10月初至12月初。

访谈法是根据自编访谈提纲,对23名家长进行深入谈话。访谈内容主要是教师不同语言风格在家园联系方面的有效性和家长对每种语言的想法、感受等。具体访谈时间是2017年4-5月。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及其情感投入程度

由下表可知,微课掌上通平台上教师语言风格发生变化前,亦即教师使用总结性语言时,其图说的编辑方式都是如例1千篇一律、几乎无变化的,仅仅是简单交代了当天活动的内容,以及提醒家长和幼儿要完成的作业或任务,让人难以感觉到有情感的投入或情感投入较少。反之,当教师采用描述性语言来编辑说说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师所发布的图说中再没有出现过有项目编号的“1./2./3.”,而一般有项目编号的就是典型的总结性语言。变化后,从表格右侧能明显感觉到教师在叙述时情感是投入的,是饱满的。

微课掌上通平台上教师语言风格及家长反馈前后的对比表

(二)幼儿教师的描述性语言与家园联系有效性

家长的反馈如何,其实归结到家园联系有效性的问题上。由表格中例3可知,变化前,亦即教师使用总结性语言时,家长所做出的回应基本上都是“收到/谢谢/老师辛苦了”等应付式反馈(下列图表中将其称之为“收到”式反馈),如图1所示,除去有两天教师要求家长说说孩子的进步之外,几乎每天家长的“收到”式反馈都超过50%。而变化后,家长的反馈内容开始多样化起来。由图2可知,除去周末教师会强调注意事项(如表1例1)的那几天之外,家长的“收到”式反馈比例大幅度下降,其中一大半甚至低至5%以内。

变化后,绝大多数家长更愿意在平台上分享孩子最近的进步或做得好的方面。其中,如图3所示,平均11.5%的家长因关心孩子在园的某些情况,直接在平台上询问教师,由此通过问答的形式,形成积極的家园互动。而在此之前,除去小班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期内家园沟通较多之外,这一项的内容几乎为零。对比变化前后,幼儿教师描述性语言的使用致使家园沟通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高。

图1 变化前家长“收到”式反馈

图2 变化后家长“收到”式反馈

图3 变化后微课掌上通平台上的家园互动

图4 关于幼儿教师描述性语言的家长访谈

此外,由图4可知,86.96%被访谈的家长感觉到教师在微课掌上通图说语言风格上的变化,而且82.61%的家长倾向于描述性语言,觉得变化后的描述性语言更生动、活泼、有趣。95.65%的家长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更愿意发表评论,而且觉得它很有效,对自己产生了影响。

根据访谈数据,当询问两种语言风格有何不同时,73.91%的家长认为后者更为生动有趣、富于情感。另有52.17%的家长认为后者能让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不仅是老师和家长间的交流,更像是朋友一样富于情感的交流。当询问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时,47.83%的家长表示当看到后者更容易与孩子沟通、交流,比如说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鼓励他/她下次做得更好。此外,有30.43%的家长认为描述性语言更具教育性,能使其反思自身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三、讨论与建议

(一)情感投入丰富

综上,当教师使用总结性语言时,家长所做出的“收到”这种任务式的反馈,没有什么情感上的变化,这并不是真正的互动,其有效性也让人质疑。为什么会这样呢?有部分家长认为这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的。有家长称其为“报告式的陈述事项”。当我们面对幼儿时,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在家园联系上更能体现其优势。这体现在当幼儿教师采用娓娓道来、生动风趣的描述性语言的时候,家长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较易融入其中并自然地产生互动。

例如,变化前,教师可能会这样编辑图说内容,“今天的活动内容有:户外活动:滑滑梯、篮球”。而描述性语言可改成“小朋友们做了字宝宝的练习后便出去进行了户外活动。滑滑梯让孩子们开怀大笑,随后要缓冲一下才行”。在这段描述性的语言里,不但体现了幼儿园活动设计时所注重的先后顺序,劳逸结合的原则,更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了孩子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能连通我们的经验和感官,令家长头脑中想象出孩子活动的具体画面来。

由上述例子可知,虽然是在一个数字化的平台上,但是气氛相对变化前确实活跃了很多,双方都是情感投入的,而且家长也坦言自己在督促孩子完成任務或评论等方面也更积极了。而在第一种语言模式中,家长与教师间就很难形成互动或互动质量较低。另外,图2数据显示,家长的反馈内容也开始多样化起来,这样双方更容易在孩子的教育或保育问题上展开相对深入的沟通,及时回应问题,更好地形成家园合力。

(二)重过程性和发展性

数据显示,43.48%的家长认为第一种语言是报告式或任务式的,说明教师在微课掌上通平台上发布说说时容易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如把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仅仅当作是学习内容的汇总,这就是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成果型的展现。

此外,变化前教师在平台上很少提出“下一步目标”,即不会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在分析之后提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建议和目标。如教孩子叠被子,变化前往往是“今天的活动内容有:1.叠被子(自理能力训练)”。但反观变化后:“午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几个孩子尝试了叠被子,虽然还没成功,但我们的自理能力一定会提高!棒棒哒!”。由此可见,描述性语言相对来说更具有鼓舞性的力量,即能给孩子提出“下一步目标”。

我们相信,能写下这些文字的教师,必定对孩子充满期待,相信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些文字和字里行间教师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感染家长,影响家长也这样去想,这样去对孩子作出积极的评价。而孩子好的变化,也会影响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包括描述更多积极的内容,提出下一个新的目标。

良性的循环推动了一个良好的数字化生态环境的形成。这就是描述性语言的艺术与魅力所在,它不仅体现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更有力推动了家园的互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任何家园联系的本意都是要聚焦幼儿发展过程,关注其成长的一切变化,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然而,成果型的展现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对比。作为现代家长,我们更应关注过程,关注幼儿自身在纵向上的变化,而不是仅仅知道孩子当天在幼儿园里做了什么。

因此,描述性语言更能体现师幼日常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和行为,是教师对幼儿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用心观察和倾听,是对幼儿发展的质的描述和解释。也正因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并如实反映幼儿的个性特点和生存状态,为其进一步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三)极大地提高家园联系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教师和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引导者,能对孩子的言行产生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通过微课掌上通这个平台,教师的语言能由家长传递给孩子,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图4可知,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描述性语言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在这种语境中,更容易与孩子沟通、交流。这说明家长在进行转述的时候,绝大多数会将其转化为指向幼儿的言语或非言语评价行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教师在微课掌上通平台上所使用的语言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教师在这个平台上的语言风格,很可能就是他/她平时面对孩子时的样子。我们知道,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其实和他的思维方式有关。透过微课掌上通,我们仿佛听到了幼儿园里教师对孩子所说的话,看到了教师的肢体语言,并感受到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微课掌上通平台上的描述性语言,将借助现代数字化的全新方式,能够极大提高家园联系的有效性,促进家园的沟通互动,从而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1.家园共育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最和谐的方式是现代与传统结合

研究结果显示,访谈中43.48%的家长表示需要多面对面交谈,家园要达成共识。一名家长认为教师应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问题,“在我的记忆中若老师主动跟我说起孩子的在园表现,肯定是因为我的孩子在园做了什么事情,或者父母有什么事情忘记做。我从来没有听到老师赞扬孩子做了什么事情。这是我所不满的,这种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应付式的对待家长,从而令我产生怀疑,我不在场的时候老师是否也是应付式地对待我的孩子”。这名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家园联系的弊端,包括应该重视传统家园联系;教师应该作为主动方,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探究更好的方法;家园沟通的内容应像描述性语言那样注重细节、个性化、过程、发展,凸显其鼓舞性的力量。这名家长的话恰恰反映了数字化背景下家园联系的局限性,它更容易停留在表面,是“文字的交流”而不是“情感的交流”,不像传统的家园联系方式那么的深入并注重个体。因此,我们必须取长补短,无论现代与传统,目的都是为了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在对儿童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学校与家庭的简单联系,而是教育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儿童观。这种整体性应该体现在‘家长和教师个体关心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环境,它还意味着学校在创造这种教育环境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当下的数字化背景下,家园联系处于一个虚拟的平台上,教师与家长缺少面对面的深入沟通交流,因此就更需要幼儿园为家长和幼儿努力创造这种教育环境。

2.教师要善于观察、记录、分析儿童发展的变化,提高专业化水平

微课掌上通上教师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深刻揭示的事实是:无论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核心都在于对幼儿的根本的理解,教师的语言即为教师儿童观的行为表现。我们能从这个数字化平台上读到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反映他/她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好的儿童观能指导教师去研究儿童、去读懂儿童,进而支持、引领儿童的发展。只有对幼儿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把幼儿摆在主体的地位,用心发现,细心聆听,透过孩子的眼睛,才能发现幼儿世界的神奇与美,才有教师笔下灵动的描述语言文字,才有幼儿无限发展的未来。所以,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记录、分析儿童发展的变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M].朱佩荣,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描述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杨晓辉,王腊梅,朱莉琪.电子媒体的使用与儿童发展:基于生态科技微系统[J].心理科学,2014,37(4):920-924.

[4]吴少敏.东莞推进教育现代化 打造南方教育高地[N].南方日报,2015-6-11(A12).

猜你喜欢

家园变化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梦中家园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这五年的变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温馨家园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