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枫叶国中的“中华围城”

2018-09-06王沐曦

看世界 2018年18期
关键词:族裔温哥华华人

王沐曦

在身份认同的优先级上,你大可以先是个中国人、俄罗斯人、墨西哥人,然后再把自己视作加拿大人。

如果要问北美两大国—美国与加拿大在文化上有什么差异,文化观察者们通常会这样回答:美国社会更讲求融合,加拿大社会则更为重视多元文化。

先说美国,其实早在1908年,伊斯雷尔·赞格威尔笔下以纽约为背景的移民爱情剧作《熔炉》,便已为美式的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作出完美概括: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踏上美利坚之土地,认同美国社会的价值信条,你便可以当个美国人了。不过,美国强势的文化影响使移民需要先认同自己是“美国人”,再补充自己的原生文化属性。

但同为移民国家的加拿大,在历史上却从未过分强调“移民融合”的概念。

1971年,加国时任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将多元文化立为国策,使加拿大对不同族裔文化的尊重与保护走向极致。加国移民并不必要对这个国家产生过多的文化认同感,也一样可以踏踏实实当个加拿大人。在身份认同的优先级上,你大可以先是个中国人、俄罗斯人、墨西哥人,然后再把自己视作加拿大人。

对于多元文化的全面保护,使加拿大成为了世界各国移民所向往的目的地,也令各类少数族裔的文化与生活习性得以在加国保存完好,由此催生出一些加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与社会议题。

列治文市的华语商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前往加国生活的中国大陆移民人数不断增长,以大温哥华、大多伦多地区为代表的加国都市圈内,也诞生了诸多以华人为主体的生活区域。

人们传统印象中,好莱坞影片经常刻画的“北美中国城”是这样的:鱼龙混杂的街巷里,零星开着一些看上去神秘又复古的中餐馆和中药店,柜台后面站的总是穿唐装的白髯老人,一言不合就操着广东话打出一套中国功夫。

然而,伴随着大陆移民的进驻与开拓,加国的“华人區”却已进化至和时下中国社会无甚区别的样貌。

目前,华裔已成为大温哥华地区的第二大族裔。列治文市是温哥华南部的一座城市,这里因较早被香港和大陆移民相中,故成为如今大温哥华地区最受华人新移民喜爱的聚居地。在新来的大陆移民口中,列治文甚至有个“解放区”的别称。当地的华裔人口早已超过半数,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主流族裔。

在这里,你可以轻松找到桌游、网吧、烤串、密室逃脱、奶茶、KTV等带有显著当代中国特色的餐饮、娱乐服务。山寨版“XX打车”“XX外卖”也像幽灵一般,游离在当地政府的监管之外,却又大面积存在于华人居民的手机当中。

面向华人客户的移民中介遍地开花,就连超市柜台结账时用于隔开商品的塑料棍上,都印着华人地产经理人的头像。类似的景象,在大温哥华和大多伦多的其他地区亦不少见,无非是密度高低的区别。

这些商业大多只面向华人顾客,尤其是不讲英文的华人顾客经营—店里的老板是华人,东西是国货,菜单、招牌是中文。因为认定顾客多是华人,不少商家并不在意自身是否有服务说英语的人的能力。

不久前,我同友人在温哥华某火锅店吃饭,因同席有说英语人士,故点单时同服务员用英文交流。可服务的小哥既说不了英语,也搞不清信用卡POS机怎么用。未等我们责难,他自己先交了底:“不好意思,昨天刚来加拿大,老板说不用会英语。”

桌上只讲英语的朋友一脸遗憾,“如果我自己来,这一餐还怎么吃得上?店家难道不愿迎接中国人以外的其他顾客吗?”

换作别地,这大概会成为因选择太过局限的目标顾客而经营失败的商业案例。但在加拿大,这些“专吃华人”的华人店却干得红红火火,创下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商业奇迹。生活在华人商圈内的移民根本无需学习英语,即可在享受加国优越自然条件的同时,过上与国内饮食起居无甚差异的生活。

于是,移民们越发青睐这里,华语商业也越发蓬勃。

华语文化的繁盛,直观地体现在当地的街景上。在列治文市,中文的商业招牌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几乎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不仅商铺的广告位上印着这些汉字,就连公共汽车、公园长椅也被人包下,齐刷刷地印上“XX火锅”“XX电信”的广告。

如果是生活在华人居民密度较高的街区,家中信箱还会频繁收到“家教一对一”“办宽带送有线”等颇具中国特色的小广告。因为将目标顾客锁定为华人移民,这些广告宣传单大多只写中文,不写英文。若将一个从未去过加拿大的中国人凭空转移到这里,不告知身处何处,他大概也需花上些时间和脑力,才能判定自己已经离开中国,身处异乡。

看不惯中文的“排华大妈”

随处可见的中文商业与招牌,显然能为中国移民,尤其是没有兴趣和能力融入英语社会文化的移民,带来生活便利与安全感。

但与此同时,过高的中文覆盖率也在加拿大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争议:对那些住在华语人口密度较高区域的其他族裔居民来说,难以识别的方块字带来的是不便与困惑。

列治文居民凯莉·斯塔查克(Kerry Starchuk)是其中一例。今年60来岁的她从小生活在列治文,见证了当地由一处遍地农田的落后城镇转化为“当代中国城”的全过程。

2013年,这个此前从未操办过政治事务的加拿大妇女,争取了千余人签名,要求当地市府出台规定,强令出现在公共场合、使用非加拿大官方语言的广告招牌添加一定比例的英语,一举成了社区名人。当地中文媒体顺手给她安上个“排华大妈”的头衔,说她要“废除中文”,狠狠在微信朋友圈里炒了一把流量。

我曾就中文招牌的问题,和凯莉聊了一个下午。在她看来,既然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那么公共场合出现的宣传物上就应该包括英语或法语内容。凯莉不反对华人从业者使用中文做宣传,但认为如果只使用中文,则对其他族裔并不友好,也因此与加国多元文化的理念相违。

猜你喜欢

族裔温哥华华人
英国少数族裔儿童读物仅占4%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
美版美图秀秀被批种族主义
异域见闻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