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

2018-09-06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卫生学模块化应用型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01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做了相关政策或文件指示,各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到转型发展队伍中,如2014年黄淮学院承办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以及“产教融合发展”主题大会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达成的“驻马店共识”,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上述无一例外地显示了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

在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讨论中,输出“什么样的人才”一时间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接企业的相关技术岗位[1]。由此可见,较之于传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拷问,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培育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众所周知,以“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职业岗位能力)和“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职业基础能力)为代表的模块化教学皆以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教学。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致力于模块化教学研究,研发后广泛用于各大企业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得以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模块化教学皆指向学生能力培育,据此,在“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模块化教学改革,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现状

“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并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大基础课,同时“学前卫生学”也是学生学习后两门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涉及卫生学、预防医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营养学和心理健康等多门学科体系,从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来看,“学前卫生学”本身是一门偏应用型的课程。地方本科院校虽已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知识逻辑体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有悖于课程性质,同时也有逆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内容偏理论,实践性欠缺

在习惯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教师们对“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大多还是以学科体系为框架进行编排,表现为依托教材章节,以此为序列进行内容处理,具体为健康与保育、幼儿生理特点与保健、幼儿心理卫生、幼儿生活与教育活动卫生、幼儿膳食与营养、疾病与急救,幼儿园环境卫生等[2]。从内容上看,杂糅了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体系理论,表现出了一定的完整性。而该门课程的两大支点健康、保育却常常被忽略,使得教学内容重理论轻保育,学生在校到幼儿园见习只看“热闹”,待实习或入职早期因缺乏保育实践训练,而难以适应工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导向,其实能力无非就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以学生将来就业环境为考虑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前提来设计内容。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但不过分执意于课程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二)方法偏灌输,能力培育缺乏

在教学方法上,“学前卫生学”多采用课堂理论讲授,课后适宜的作业练习模式。课程讲授一般为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表现为了解、理解和记住知识点。教师们对讲授法的掌握由来已久,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面对沉寂的课堂,依旧能“侃侃而谈”。在地方本科院校明确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后,教师们努力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学习法、翻转课堂等,但碍于知识输入为架构教学内容设计,往往收效甚微。

此外,以能力培育导向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缺乏。一方面,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机会较少,即便是能到幼儿园见习,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没有自己的附属幼儿园,也使得学生见习停留在表面的“蜻蜓点水”。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等的制约,几乎没有儿童健康与保健方面的实训室,致使学生校内实训机会偏少。

(三)评价偏传统,轻知识应用

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来看,就考核方式而言一般为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成绩占80%~7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考勤、作业,期末考试大都是闭卷,侧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表现为机械记忆知识要点。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注定了偏向于书本知识体系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知识应用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评价机制导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了重理论知识,轻知识应用的专业认识。

二、模块化教学在“学前卫生学”中的应用

(一)“学前卫生学”模块化内容设计

1.“学前卫生学”模块化内容设计构思

通过对前人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笔者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多年从事“学前卫生学”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本研究尝试用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对该课程进行重构。

具体思路为“一个核心两个点”。首先,对“学前卫生学”进行模块化内容设计,终围绕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3]这一核心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整合、取舍。其次,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出发点,就五大领域涉及幼儿健康与保育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融入到课程内容重组之中。最后,以幼儿园保教工作岗位需求为落脚点,反观“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直指能力导向。

2.“学前卫生学”模块化内容

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点”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最终将“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内容统整为五大模块十四个子模块。其中五大模块分别是身心健康、营养与膳食、常见身体疾病及预防、常见意外事故与急救、幼儿园集体卫生保健与管理。模块内部因其所涵盖的内容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求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子模块。身心健康模块分为三个子模块,即遗传与优生、生长发育与保健、心理发育与保健;营养与膳食模块共有两个子模块,分别为营养学、膳食与卫生;常见身体疾病及预防模块含有两个子模块,即常见病及预防、常见传染病及预防;常见意外事故与急救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分别为常见意外事故预防及处理、急救;幼儿园集体卫生保健与管理共有五个模块,即幼儿园卫生与管理制度、幼儿园设备卫生、幼儿唱歌卫生、幼儿园阅读卫生以及幼儿体育卫生。

为了使学生更加精准地透过模块直抵将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对“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后,研究者根据与该课程直接相关的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流程,将岗位进一步明确化,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典型工作。具体结构见表1。

表1 “学前卫生学”课程模块化内容一览表

典型工作具体而言是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从模块到子模块再到典型工作,使得“学前卫生学”的教与学的实践性更加突显,学生能够更加明晰岗位要求,进一步夯实了教师和学生对“学前卫生学”应用性的认识。

(二)“学前卫生学”模块化教学方法

基于对“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模块化处理后,在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倡导使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膳食与卫生”这一模块内容,共有四个项目,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项目教学法。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法为基础,6~8人为一组,团体完成某一项目。全班同学在知晓今天幼儿园食谱内容后,根据项目要求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食品选购、烹饪制备、食物贮存以及指导幼儿进食卫生。每一小组注意各自所扮演的岗位角色,完成任务目标。期间,各小组会根据任务要求,关注达成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而在完成任务中将“知识点”转化为“动手做”。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再调换其他项目。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法中渗透了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使用频率较高,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在“膳食与卫生”这一子模块教学中,其教与学都指向能力培养时,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在模块化教学中,将子模块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对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撼动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不再“严把课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以实践能力培育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将被广泛运用;学生不再“死守桌椅”,试做、实训室实操等应用性指向的学习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以《指南》为出发点,将幼儿园保教工作岗位(典型工作)视为落脚点,对“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模块化重构,期间施以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如此建构应用能力表征的教学模式,结构如“学前卫生学”模块化教学结构图所示(见图1)。

(三)“学前卫生学”模块化评价分析

根据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求,需对“学前卫生学”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一定的革新。就评价主体而言,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幼儿园见习教师、社会人士等;评价内容不再是学生能记得背住,而是能用、会用,灵活运用项目答辩、实操展示、预案设计等多种评价方式。

图1 “学前卫生学”模块化教学结构图

以“入园前准备工作”为例,举证说明。结合学生将来在幼儿园保教岗位的典型工作,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预案设计,在检验预案设计是否合理、符合实际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幼儿园见习进行自评,另一方面交由幼儿园见习教师评价,这样通过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互融互通,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同时经实践将知识内化,并以工作岗位为落脚点指向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和评价。案例中通过对课程评价进行革新,目的是通过综合评价、全面评价等激励措施,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4]

三、模块化教学在“学前卫生学”中的思考

(一)建设新型教师团队

应用型人才得以实现的根基在教师,在对“学前卫生学”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融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就目前而言是十分短缺的。模块化教学就是打破原有学科体系,重新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开发新的课程,这就需要新的教师。[5]需要建设一支新型教师团队,一方面,就团队中的教师个体来说,要能“接地气”随时与幼儿园一线保持联系,深刻了解幼儿园保教岗位要求,将岗位要求转化为“学前卫生学”模块内容,通过典型工作协助学生完成“学前卫生学”应用能力练就。另一方面,组建一支新型的“学前卫生学”教师团队。根据该课程模块化教学的需要,视阈应跳出地方本科院校“围墙”束缚,构建新型教师团队。基于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背景,可以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保育员考证培训师为外聘教师,以化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二)创新教学环境

首先,就对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的了解来看,与“学前卫生学”实践教学相关的幼儿健康与保健实训室的创立需提到议事日程,有了教学条件的保证,才能将实训室实操等以实践性为指向的教学方法付诸实践。其次,可以考虑将保育员考证机制有选择地引入课程教学,借职业资格考试服务教学,学期末课程评价合格后,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申请中级保育员资格证。最后,与教学实践基地创建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供给侧方面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再是“输出”与“接收”的关系。“学前卫生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应充分发挥高校与幼儿园的双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卫生学模块化应用型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