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

2018-09-04柳力玮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中华

柳力玮

【摘 要】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无数灿若星汉的经典诗文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宝典,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具有彰显天理大义的榜样力量。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开启小学生纯净心灵,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高尚人格的良好基础,继承中国文化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文化;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65-01

一、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积厚流光,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学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后,学生知道了要珍惜光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懂得了小中见大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道了做人应该多替别人着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懂得了要孝敬长辈。让小学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当语言书契的英华,经由反复的诵读而深深印进学生的脑中,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进修方式和习气的时候,学生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获得非常好的熬炼。

二、诵读经典诗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常识、语言堆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人类社会文化素养等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古诗文经典诵读,就是在充实小学生记忆的黄金年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这些,无可非议地说明了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朗诵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验到要尊重劳动;朗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高度重视小学经典诗文的诵读,是捍卫母语教育、维护民族尊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三、诵读经典诗文,提升民族素养

诵读经典诗文,是在小学生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胚珠,让孩子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们一生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成为学生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优秀的中汉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他们心中根植民族自豪感,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古诗文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質滋养剂。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就高了,就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激活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养,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流淌。

经典诗文本身就是一道旖旎独特的风景,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弥新。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让人认识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吟诵中华文化经典,加厚和刷新孩子的人生底色,夯实孩子的文化底蕴,培养卓越少年君子。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中华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走遍万水千山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