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2018-09-04冷双堂金文会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小学语文

冷双堂 金文会

【摘 要】在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大语文教学观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内外阅读衔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探索了生活教育理论和大语文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并给出了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点與阅读教学新模式的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61-01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生活教育”的理念,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还应该包括培养语言审美能力以及文学素养。语文学科,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秉承生活教育的理念,致力于构建大语文教学观,不再把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去,找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当转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进行个性化阅读,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课外阅读,可以适当放权,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读物,培养读书兴趣。

(二)营造优良的读书氛围

1.物理环境的塑造

在教室设立图书角,在家里划一个书房,这是给孩子读书的最低配置。小学阶段的孩子毕竟顽皮,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因此,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专门阅读的空间,一旦身处其中,就能立刻进入阅读状态,保证高效率。

2.人文环境的塑造

比起被动的服从,孩子们的天性更愿意接受主动的跟随。因此,老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在班级的图书角里,大部分可以放置儿童读物,小部分放老师自己的读物。在阅读课上,老师身先士卒,自己先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读到传神处,可以毫不掩饰地微笑、点头,将阅读的乐趣,毫不保留展示给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孩子们自然也会有样学样,从书柜中挑出喜欢的,一本正经地读起来,同样的,在家中书房的书柜上,也放上家长们的读物,从“你给我看书去”变成“我们一起看书吧”。

(三)实行有效的监督

1.阅读数量的监督

想要高效提升阅读能力,光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足够数量的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可以按照课标,制定恰当的课外阅读量,细化到每月、每周,对于达标的孩子给予奖励;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孩子,可以陪伴他们一同阅读,鼓励他们完成任务。

2.阅读质量的监督

重数量轻质量,并不是健康的阅读方式,因此,阅读质量的检验也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活动,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比如,推荐一本好书,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再比如,在教室的图书角,设立展示墙,张贴孩子们的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等。

三、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我们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第一类,读物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和认知能力,选取与教材中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向学生推荐。比如,课文节选部分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相同体裁的其他作品等,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第二类,阅读欣赏:教师需要抛弃阅读教学的功利性目标,字词、句型这类工具性知识不再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文章的“美点”,即人文熏陶效用和文字感染力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养成初步的语言审美习惯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类,成果展示:学生在进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可以单独拿出课时来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经验分享与好书推荐,实现共同提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做到教、学、做合一,而语文学科,以其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提供了保障。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优良的读书氛围,并实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做到内引外联,找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注重实践,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真正将语文教学带出课堂,带入生活。

猜你喜欢

课内外阅读衔接小学语文
浅谈农村小学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书海无涯“读”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