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传释词》审视辞例训诂方法研究

2018-09-04袁英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互文

袁英

【摘 要】 《经传释词》在我国汉语史上是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训诂学著作,王引之运用了多种训诂方法来阐释虚词。王氏论证详实,据考查,审视辞例是其中主要的训诂方法之一,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文、互文和复语三种行文方式来阐释虚词。

【关键词】对文;互文;复语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016-02

《经传释词》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大师王引之研究虚词的主要专著[1]。王氏自幼聪慧,笃志于学。书名就显示其著述内容,揭示了作者的语言观念。“经传”二字表明了该书的取材范围。《自序》有言:“引之自庚戌岁入都,侍大人质问经义,始取《尚书》二十八紬绎之……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遍为搜讨[2]。”所以,王氏研究的初衷就是要纠正古代文献典籍中被误解、误释的诸多虚词。

《经传释词》共解释虚词一百六十个,分字进行编排,严格按照中古声母部位的次序进行排列,不解释常用的虚词,但代表性很强,覆盖面非常广,大致能反映上古汉语整体的虚词状况。后世通过对该书运用的训诂方法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王氏在书中运用了因声求义、因文定义、汇集用例、审视辞例、引用故训、类比互证、引申推义等训诂方法,论证详实,用词严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究。今就该书运用的审视辞例这一训诂方法进行论述,对书中运用的辞例进行穷尽式搜集,以期我们后读者对该书更好地领悟。

“辞例”一词,是指古人常说的“属辞之例”,就是古人遣词造句所运用的一些特殊格式。内容比较宽泛,但主要是指修辞手段。在《经传释词》中,王氏在其父王念孙训诂思想的影响下,多次运用“对文”、“互文”和“复语”等修辞学知识来探求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现一一进行论述。

一、对文

古人推求词义时常常利用古文中的对文这种修辞方式。虽然毛亨、郑玄等汉代的训诂大家没有明说利用对文推求词义的道理,但实际上,训诂学大师在训诂实践中却进行了不少利用对文释义的事例。唐代的孔颖达,就是运用对文之理进行训诂的典范。到了清代,训诂学家对于利用对文来训诂的认识更深,运用层面也更广了。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专门阐释过利用对文这种修辞方式来训释实词,在《经传释词》中,他还常常利用对文来阐释虚词。

如在《经传释词·卷一·允》词条下,王引之根据“於皇”与“允文”相对为文,由于“於”是语词,推断出“允”也是语词。同时指出,《诗》中多次运用“允”,所举例中其“允”都是发语词,纠正了古人阐释词语上的许多错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两个字词的对文,还有三个字词或多个字词也可能具有对文关系。如:在《经传释词·卷六·能》字条目中,王氏通过比较分析,根据其父王念孙判断出“能”“为”“则”三词从句法作用这个层面上看,它们属于对文的关系,再根据卷二“为”字及卷八“则”字探求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推知“为”字与“则”字都有“乃”这个意义,证明了“能”字在这里也应是“乃”义。

在《经传释词》中,王氏利用对文这种修辞方式来解释虚词意义与用法的例子还有很多,该书卷二“焉”条据“焉祭之”与“乃止”相对为文正“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等等,都是利用对文原理阐释虚词的训诂实例。

二、互文

所谓互文,是指在结构相同的并列词组或者句子中,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应该互相呼应和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也是一种特殊的行文方式,前人也有诸多论述,如邢昺《论语疏》、郑玄《诗经笺》、孔颖达《毛诗正义》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著作中都有所提及。在对互文的字句进行解释的时候,通常要把相关词语合起来理解,否则语义不完整。基于此,古人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或者为了使语句韵律和谐,常常交替使用同义词,这就为训诂学家训释词语开辟了新途径。在《经传释词》中,王氏常常利用互文的特点来阐释虚词。

如在《经传释词·卷一·舆》字条目下,王氏认为“足舆”即“足以”,古人为了避免“舆”字重复,用同义词“以”来代替“舆”。王氏据此推出“舆”与“以”意义相同。又如王引之通过例举《易》、《礼记》、《左传》等古籍中互文的例子,证明《经传释词·卷一·以》中的“以”与“而”可以同义。所举的用例中,都是前面表原因,后面表结果。为避免重复,一般下句改“以”为“而”。

此外,书中卷五“故”字条由(下转第19页)

(上接第16页)“故”与“则”互文证明“故,犹‘则也”、卷六“宁”字条由“宁”与“将”互文证明“宁,犹‘将也”、卷八“徂”字条由“徂”与“及”互文证明“且,犹‘及也”等等,这类例子很多,都是王氏利用互文的特点,来阐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复语

复语,也称为“连文”、“连语”、“复用”等,是指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义词的一种行文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古人行文时,有时句子表意或表达语气的需要,可以将同义词连在一起进行使用,连用之后,其意义与单用时完全是一样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在理解时,只需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就可以了。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条中就说:“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指”[3]。其中“平列二字上下同义”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复语”这种修辞方式。根据复语自身的特点,训诂学家常常根据复语之间的这种同义关系,来探求词义。

如在《经传释词·卷五·其》字条,王氏通过列举《皋陶谟》《盘庚》《金縢》《康诰》中的种种用例,证明“尚”与“其”属于同义词,复语并不是多余,而是出于表达意义的需要,或者是为了使韵律整齐。实词可构成复语,虚词亦可。又如卷二“焉”条:“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此皆古人以焉乃二字连文之证”、卷八“将”条:“将,犹其也。……‘将与‘其同义,故可以连用”、卷六“乃迺”条:“乃,犹‘则也。……又或以‘乃则连文”等等,此类例子很多,都是作者详加考证之后总结出来的古人行文的例子,也是我们考察虚词时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资料。

据笔者考查,王氏在《经传释词》中阐释虚词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共有互文、对文和复语这三种。在理解和运用上,尽管这些修辞方式各自有所不同。但很多训诂学家在很早时就有所关注,并運用其为训诂服务。王氏通过自己的训诂实践,在虚词阐释上对其运用也是信手拈来,通过这些训诂实例,为我们证明了通过对修辞方式的分析来求证虚词的意义、明晰虚词的用法是完全可行的,为我们进行虚词的训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传释词》之所以在训诂学和虚词学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跟它的训诂方法有很大关系,比如,王氏运用语音学知识,以古音为探求线索,让后学者明白了,语音不仅与实词词义之间有联系,语音也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有关系,这就为虚词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视野。王氏利用多种训诂方法,纠正了古人对于虚词认识和用法上的诸多错误,观点新颖,材料详实,令人叹服。今笔者就其审视辞例的训诂方法进行论述,其他训诂方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详细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王引之.经传释词序[Z].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3]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互文
“普通人”的追寻之旅
两个梦的争执
互文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浅谈中学课文中互文修辞方法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互文现义的语言现象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互文”修辞手法浅探
古诗文的“互文”魅力浅析
说说“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