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中的“舍”与“得”

2018-09-04张红霞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战乱桃花源记渔人

张红霞

《桃花源记》很好地阐释了“舍”与“得”的关系,渔人舍去自我才得以发现桃花林,进入洞中;渔人舍弃了污浊之心才得以见到桃花源;源中人舍弃现实及人性中的丑陋才能创造桃花源;源外人舍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不会再寻桃花源。仔细研读全文我们会对“舍”与“得”的辩证关系认识得更加充分。

对于《桃花源记》主旨的阐述,教学参考资料中都普遍这样认为:作者借虚构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來批判当时的政治混乱、战乱连年的黑暗现实,表达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单一化的表述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我认为本文还探究了许多问题,如人性的美丑善恶,如哲理性的问题:关于“舍”与“得”的关系等的问题。我想就“舍”与“得”来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一、渔人舍去自我才得以发现桃花林

文章开头就这样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既然渔人以捕鱼为生,那么他对道路的熟悉程度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对路径的识记能力应该是这个渔夫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是,那天他却突然忘记了常走的路。是他一时走了神,还是他健忘,才让他忽逢“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桃花林。显然这样的推测是不尽合理的。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作者有意识的让他忘记现实,忘却自己的身份的结果。如果他一心打渔,怎么会迷醉于桃花林的美景?怎么会“欲穷其林”?

文章第二节开头写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他以打渔为生,在工作中本不应该懈怠,不应该停下工作去猎奇。到了水源尽头就应该折返,去寻找新的捕鱼区域,继续这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渔船对于渔人来说是个大物件,是他谋生的工具,当然不应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轻易丢下自己赖以活命的家伙。然而渔人放下了。不猎奇行吗?不行!他就不会来到水源尽头,不会发现山洞,并继续前行。不放船,行吗?自然也不行。因为“初极狭,才通人”,洞口狭小得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不放船怎么进洞,怎么发现那世外桃源?因此,我们应该这样说,他是暂时忘却了或者说舍弃了自我才得以发现桃花林,进入洞中的。

有舍才有得!

二、渔人舍弃了污浊之心

渔人之所以能见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景,只是因为其“甚异之”,是因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吸引。他满心的只有好奇,而无其他,他的眼前才能“豁然开朗”,才能在源中做客,并停留数日。一旦他的心变得污浊不堪时,他的桃花源就消失了。文章第三段末尾写到,“村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虽然作家采用“留白”的手法,并没有告诉我们渔人具体作答的情况,但我们结合下文完全可以猜测到他的答复情况。文章第四段并没有明确指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根本目的,但我们肯定谁都能了解他的用意。肯定不会有人天真的认为,渔人是在想做好事,想救源中人,让他们不再与世隔绝。一个内心不再纯洁的奸邪小人,自然不能再找到桃花源。

文章对另一个角色——太守,虽然没有太多的介绍,但我们却可以看出他和渔人一样,内心污浊。文中用一个“即”字就把太守对桃花源急切的窥探之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当时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东晋孝武帝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可以说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和杜甫的“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就是当时最好的写照。结合这样的背景,我们也能猜测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目的是什么。搜刮其百姓,占据其资源……陶渊明怎么可能再让这些丑恶的灵魂去玷污他那圣洁的桃花源?于是虽然渔人“扶向路”,即便“处处志之”,到最后也只能“遂迷,不复得路”。

心机有了,天机就没有了!

三、源中人舍弃现实及人性中的丑陋

源中人怎么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的?从文中可知他们是躲避现实中的战乱纷争才来到这个地方的,但他们中的无论哪一个如果心中还留有一般世人的邪恶,那么怎么可能会安然相处若干年?怎么可能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怎么可能造就出这个至今为止都令人羡慕不已的桃花源?

四、源外人舍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最后一小节写到:“后遂无问津者”。至美之地为什么没有人问津?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因为他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舍弃了不该舍弃的东西,就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宝贝。

综上所述,文章无处不在展示舍与得的关系,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舍哪有得?但舍弃了不该舍弃的,就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它是一篇难得的警世之文。

猜你喜欢

战乱桃花源记渔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Searching for lost daughter 战乱分离母女终团聚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6年战乱
逃离家乡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