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究
——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为例

2018-09-04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能进站工作站

曹 盈

一、“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推出的背景及实践基础

(一)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今天,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服务的要求也更加明晰。在此背景下,国家相继推出各项政策引导高等教育的分类化定位。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论断,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的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地方高校的转型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重点和难点。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院校作为中间层,虽然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是在培养目标的完成中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1]。其原因在于应用型教师的匮乏,尤其是“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因为历史原因,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角色,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几乎没有行业背景,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特别中、高层次人才不接地气,致使出现应用型教学能力不足、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工作任务能力不够,师资队伍面临着“理论教学师资多、应用型教学师资少”的现状。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进入行业、企业才能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孵化平台。

(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基于高校教师的创新性研究,以此来彰显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办学特点。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地方高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纯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较弱,尤其是难以形成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自觉和教学追求,不能围绕学校转型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研究点,开展应用研究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为此,推出教师应用能力工作站,建设高层次梯队型的“双能型”师资队伍,既是顺应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前期实践基础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都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的形式来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黄山学院从2014年12月以来,为了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应用型教师实践培训体系,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共同推进,以求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截止目前,建站43个,选派进站教师80余名,已考核出站教师20余名。“工作站”致力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双能素质和学术能力,是应用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作站”的建立弥补了地方高校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短板,着重加强对教师在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改善学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满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二、“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的运营模式

(一)“工作站”的建立

各学院成立调研小组,制定调研、洽谈方案,本着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针对所属的专业领域深入行业企业考察调研,与行业企业进行洽谈协商。采取以资金、智力、服务等多种投入方式,与相关行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工作站,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开展项目研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为教师提供办公设施、研究场地和设备等;校企双方共同研发、应用新技术等。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工作站”建立程序

(二)“工作站”的培养模式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工作站的建立创新了“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具体培养模式如图2:

图2 “工作站”培养模式

(三)教师进站锻炼的实施流程

教师挂职锻炼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挂职流程。学校制定了《黄山学院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办法》,出台了教师进站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了教师进站挂职锻炼的实施流程(见表1),以“工作站”为载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派教师进站挂职锻炼,加强实践教学、科研等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施双向目标考核,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增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落到实处。

表1 黄山学院教师进站挂职锻炼实施流程

三、“工作站”建设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成效

(一)通过互利共赢,创建了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利益驱动体系,就必须保证企业、学校、教师三方在建站合作与进站锻炼中获得共同的利益,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如何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当前教师挂职锻炼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工作站”模式,企业与学校的收益相对一般培养模式得到了提升,具体见图3,企业得到了高层次人才支撑,获得了技术支持,提高了经济效益;学校通过企业的合作,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让企业介入教学改革并提供人才培养建议,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通过进站挂职锻炼,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与产学研用合作水平,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因此,相对于普通的委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方式而言,“工作站”找到了企业、学校、教师三方利益结合点,形成了有力的长效利益驱动机制与深度合作机制。

图3 工作站培养模式与一般模式收益比较图

(二)建立条件保障,推动了企业建站及教师进站工作取得实效

校企双方共同联合组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校人事处、企业负责人共同担任,委员由企业技术负责人、技术骨干、学校教师组成,共同就“工作站”的日常运转、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审定,负责确定本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形式,引领学科建设和企业发展。学校和企业都加大投入,保证了“工作站”的正常运行。学校每年为每个“工作站”提供相应的办公经费,用于日常开支、产学研奖励等。

(三)宣传与奖励并重,推升了教师进站工作的主动意愿

教师进入“工作站”挂职锻炼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之举,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建设“工作站”是让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一项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争取挂职,在挂职的过程中变“挂职”为“任职”,为学校和企业建立沟通交流的纽带,对于为企业多做贡献的教师,通过新闻报道、公开表彰等方式进行鼓励,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与此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保证教师进站后收入不减少,将挂职锻炼经历及挂职绩效视同为职称评聘及考核聘任的依据,对于挂职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予以奖励。

(四)推行目标管理,促使教师进站工作取得实绩

一方面,学校定期对“工作站”进行评估,对改善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站给予奖励;对不符合学校应用型学科发展要求、不能胜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任务等方面的工作站给予摘牌。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目标考核,教师在进入“工作站”后,由企业和学校进行双向管理,教师须服从工作安排,真正做到锻炼自身、加强沟通、服务挂职企业;学校将挂职教师、进站企业等信息予以公布,接受监督,杜绝“空挂、假挂”现象,并对挂职教师及企业予以协助,促使挂职工作顺利完成。挂职期满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对教师进行目标考核,企业根据教师工作作风、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在考核表中签署意见和建议,学校根据挂职的目标和任务,结合企业考核意见,以汇报会、技能考核、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档次,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并被企业所采纳,或与企业共同申报获批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或承担企业研发项目,或合作成果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等业绩内容。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学校予以奖励,不合格者取消挂职补助,按无挂职经历处理。实践证明,经过考核出站的教师真正实现了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实践技能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学中他们积极发挥挂职锻炼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将企业最前沿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五)实施柔性引进,推进了“工作站”建设及教师培养

为推进“工作站”建设及“双能型”教师培养,黄山学院积极完善人才柔性引进制度。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依托黄山市优美的宜居环境,提高引进待遇,安排生活设施齐全的校内住房柔性引进人才。并以此为契机,聘请已设立“工作站”的相关单位中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校工作,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承担科研任务和高层次项目申报指导工作,指导学院做好专业设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此外,引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承担学生的任务的同时,还将在“双能型”教师培养方面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以促进“工作站”建设及“双能型”教师培养。

四、进一步加强“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设的思考

(一)优化平台建设的基本方案,力争实现由“教师培训”向“教师发展”的真正转向

“工作站”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工作站”前期的工作基础,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情况,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方案。在教师进站挂职锻炼期间,学校要派专人适时到站进行走访,对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及时跟踪调查,注重中期检查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根据进站锻炼目标对进站教师提出建议,并督促整改。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发展机会,提供相适应的多样化、个性化、内容丰富的教师“双能型”培养项目,由“教师培训”真正转向“教师发展”,克服以往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两头不见人”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从最初的经验借鉴发展逐步转化为顺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发展的工作模式。

(二)拓宽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力争实现由“理论主导”向“应用为重”的真正转向

高校教师工作拥有双重专业性,即基于任教学科的科研活动的专业性和基于教育知识的教学活动的专业性,教师发展应是两个专业的均衡发展。[2]“工作站”的建立恰恰弥补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短板,为刚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教师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重在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通过搭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平台,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互补,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理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在企业的所思所想所获有效地支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进而拓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培养路径。

(三)引导树立教学学术的基本方法,力争实现学术研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教学学术既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改进进程当中的理论生成,构成理论与实践之间高度的彼此互动[3],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术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和自我发现能力的研究。“工作站”是教师进行技术岗位实践的重要渠道,也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专业实践的经验作为学术研究的方向,进而将此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不在枯燥,既有行业实践的具体案例,又有基于此的学术提升,纵横交错,进而从而寻求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对学术研究进行验证。在加强教师重视教学学术重要性的同时,让教师将实践经验反哺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观随着教学学术观念的形成,相应地也产生根本性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完善教学学术的制度体系,力争实现由“简单镀金”向“持续发展”的真正转向

要进行合理定位,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完善适应“双能型”教师发展的教学学术制度体系,实现教师教学学术良性发展,使教师有充足的教学学术空间,通过团队的交流和教学实践的锻炼促进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评价体系构建上,对各项指标的设计要做到全面、协调和互联,使“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过去式”,而更应该是“进行时”,[4]使学校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保持同步发展和提升。同时,要充分调动工作站所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进站教师参与企业的职工培训、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等,助力企业发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互惠互利,双赢合作,从而使这些工作站真正成为“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和发展的加油站。

猜你喜欢

双能进站工作站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进站口上下行载频切换时引起ATP制动问题分析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列车进站警示功能接口电路的分析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