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时代校对工作的新变化、新策略、新要求

2018-09-03王伟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质量管理

王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及储存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从宏观上使出版业发生了一场数字化革命,从微观上给传统校对的定位带来了新变革。校对是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和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数字出版时代校对工作的新变化、新策略、新要求,更新传统校对理念给予校对工作新定位,是当今校对学研究必须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数字出版 质量管理 校对方式 校对技术

人机结合

一、数字出版时代校对工作的新变化

在数字出版时代,作者提交给编辑人员的稿件几乎都是电子文本,编辑人员直接在电脑上编辑稿件,校对人员面对的是也“网络界面”。尽管当今有些出版单位仍将电子文本打印出来供校对人员校对,但校样除了编辑加工整理的部分和版式以外,与电子原稿并无二致。校对客体发生变化使得“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异同”降格为校对的辅助功能。面对校对功能的新转变,校对人员应如何发挥作用?

1.“校异同”不可忽视

“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并不意味着“校异同”可以归零,“校异同”仍须高度重视。原稿为电子文本的校对实质上是无原稿的校对,校对方式已从机械的折校或点校等逐渐过渡到通读。经过编辑加工整理和排版人员改排的校样,聚集了作者的写作差错、录入差错和编辑人员错改、漏改差错,可能存在编辑人员用鼠标误复制或剪切等操作引起的不妥当加工或加工不细致之处,也可能存在排版人员修改电子原稿时的错改、误改或大段内容漏改等现象,以及版式转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错乱一类错误,甚至作者和编辑人员都疏忽的漏图、漏段或图文不符一类不易被发现的硬伤。校对人员务必认真通读校样,在发现校样内容前后明显不连贯或前后内容错位等问题时,必须以原稿(最好是作者提交电子文本时随之所附的打印稿)为依据,以校样参照原稿进行科学校改,实现校对相对于原稿的保真功能。

2.直接改正明显差错

出版物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势必造成编辑人员难以静下心来在案头加工稿件,大量的规范性工作和文字标准化工作都留给了校对环节,使校对人员承担文字编辑的部分工作成为必然。除了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一般性的漏字、多字、倒字、错别字词、异体字、病句,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注音、标点用法、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用法,以及体例、图序等错误,校对人员可以直接改正是非差错,无需再用铅笔画圈质疑提请编辑人员逐一解决。因为一般常见的差错在工具书中都有“肯定答案”,校对人员提出的质疑大多数能得到编辑人员的肯定,这无疑是做着等同于文字编辑的工作。正是由于职责的侧重点不同,校对人员通常会比编辑人员更加关注国家语委规范字词的变化和新词增加等,对于国家有关出版物数量用法的规定、标点符号用法等规范性文件和异体字、繁简字等更为熟悉,而且校对人员比编辑人员更重视规范性问题,校对过程中更清楚出错规律,有较强的辨识能力。

3.严格把关统一体例

稿件的版式要求会在电子文本转换排版前,由版式设计人员设计好体例,有时会附另纸规定版式,有时会给样书照排。在实际中,大多数排版稿件都是在电脑上进行文件格式整体转换时直接排成,细节有时难免前后不一致。字体字号有问题、同级标题或图表不一致的错误常有,编辑人员未必记得清楚曾经对某个栏目、某级标题设计了什么字体字号,而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清晰地知道该统一哪种体例,因此应由校对人员严格把关统一体例。

4.校对与编辑形成合力

“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对人员的职责范围扩展了,在遇到拿不准的疑问时,应当及时与编辑人员沟通,一起解决校对过程中发现的疑问。例如对于某些政治性、知识性、事实性和涉及稿件整体内容方面的可能性差错,校对人员没有把握能够正确改正时应当大胆质疑,向编辑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因为编辑人员是该出版物的策划者,参与了选题论证的各个环节,组稿并跟踪了作者的创作过程,又是稿件的审读加工者,清楚地了解稿件的来龙去脉,较多地掌握了稿件的相关情况。校对必须与编辑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校是非”的职责,坚决避免出现不按照要求使用推荐词形,避免在教辅图书中出现标准答案标识错位、缺字漏题或答案明显错误,避免出现出版格式差错等错误。

二、数字出版时代校对工作的新策略

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了抢占出版经营市场,出版单位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出版周期日益缩短。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出版单位必须算经济账,力求投入小、收益大。面对校对人员要少、校对周期要短、校对质量要高、校对工作量激增的现实状况,校对工作应如何开展?

1.提高作者自校成效

作者校对属于自校,对稿件内容把握性高,对专业知识熟悉度强,不但可以较好地做到“校是非”,还充实了出版单位的校对力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当转给作者自校的清样再返回到出版单位时,大多数时候所校之处寥寥无几,错误之处基本上依然留存于校样。在出版周期短、任务紧的前提下,作者自校无疑是简单修饰,流于形式,得不偿失。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作者是兼职创作,时间精力有限,自稿件完成交给出版单位验收合格之日起就以为大功告成,对后期的自校重视度不够,不能很好地逐字逐句进行自校。由此,必须设法提高作者自校成效。

2.补充优势外校力量

优势外校力量,既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校对,又能够为出版单位节省成本。教师、研究生、退休文化人等都可以成为出版单位猎取优势外校力量的群体,对猎取的目标人员进行校对技术、经验、心态、责任心等方面的培訓,组建一支素质较高、适合本出版单位业务范围需要、相对稳定的外校队伍,专门承担本出版单位的校对工作,可以更好地保证校对秩序和校对质量。

3.编辑担任校对可以救急

编辑人员参与校对工作的科学性是有争议的,尤其在出版单位迫于发展任务重、生存压力大的当下,编辑工作的重心不仅前移至选题策划、市场调研、编写文案、文字加工、封面设计意图、内文版式设计规划,还向后辐射至宣传、营销及再版等环节。此时,编辑人员再担负校对职责,岂不是要疲于奔命,校对质量何以保障?编校工作的常态是编辑和校对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但是为了确保出版物能够尽快进入发行市场前沿,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短时期灵活变通的。例如在教辅图书出版的集中校对时期,当出版单位动用现有的各种校对力量仍难以实现高质量按时上市的情况下,编辑人员参与短时期的校对工作,不能不说是雪中送炭。因为编辑人员对稿件内容很熟悉,再用校对的思维与技术来校对,既能够较好地保证校对质量,又可以为顺利完成出版计划和抢占市场先机做出应有贡献。只是,这决不能成为校对工作的常态,只可在解燃眉之急时短暂为之。

4.专职校对把关不可或缺

无论是安排作者自校、出版单位外优势力量校对,还是编辑人员参与短时期校对,都只是对校对力量起到补充作用,一般只能承担一校和二校。但凡编校质量差错率高的出版物几乎都是忽略了专业校对环节,校对工作要依靠的终究是出版单位内部的专职校对人员。《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专职校对人员除了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外,更具备独有的思维方式、猎错改错能力等优势,稿件的关键质量关口必须由专职校对人员把关。

三、数字出版时代校对工作的新要求

现在的校对工作大都采用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即在二校之后不立即进行改排,而是使用电脑校对软件进行机校后一并改排。电脑校对软件辅助人工校对,能够轻易校对出一些人工很难发现的错误,确实是校对人员的得力助手。然而,不管校对工具如何发展、变化、革新,校对软件如何智能化,校对方式如何改变,都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校对。

1.电脑校对软件的优势

电脑校对软件根据人工智能原理,依据已输入软件内的汉语知识及规则,对稿件内容进行分析,实现对文字错误的定位,从而用电脑代替人工进行文字校对。电脑校对改变了传统校对秩序和方法,校对时无须按照人工校对法对校样进行数次校对,对固定词组、错误字词等几乎可以完全校对出来。其明显优势在于:

第一,电脑校对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例如30万字左右的稿件,人工校对需要10天左右,校对人员要全神贯注地面对稿件中密密麻麻的文字、标点、数据、图表等,眼睛和精神很容易产生疲劳,时间稍长注意力就会下降,对一些差错也就视而不见了。同等工作量,电脑校对只需1小时左右,加上校对人员检查和修改的时间,一般只用半天即可。

第二,电脑校对软件覆盖面广,资料丰富,专业性强。电脑校对软件可以根据稿件对接相应专业类型的词库及建立用户词库,辞书类、资料类、辑录类、表谱类、图录类等权威性工具书的电子化,无疑在校对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查询与检索作用,能够大大提高校对速度,减少误报率。校对人员只要熟练掌握电脑校对软件应用技术,科学利用电脑校对软件储存的不同学科的大量知识资料,就可以顺利解决校对过程中的大部分疑问。

第三,电脑校对软件可提供修改建议。电脑校对软件发现校样上的错误时,会利用储存的词库提出几种修改建议作为参考,校对人员只要对其进行处理即可。

2.电脑校对软件的不足

电脑校对软件是由人设计并按照已设定的程序进行校对工作,识错范围和能力是机械性的,不可能穷尽所有复杂的、隐蔽的、新造的差错,也不可能像人一样进行思维判断。它只能以词为单位进行检查,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查错类型稍显局限。电脑校对软件目前仍停留在字词校对层面,诸如版面版式、标点符号、重复句、漏句、公式、图标等的电脑校对还是做不到的。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电脑校对软件需要持续进行升级换代,以扩大其有效性而减少局限性,更好地服务于校对工作。

第二,误报率仍然较高。校对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处过多,错误的词没有检查出来,没错的词却误报出来。因此,电脑校对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完全依赖,必须通过人脑的思维加以判断取舍,才能得出正确的修改意见。

第三,纠错能力不强,遗留错误较多。实践证明,电脑校对软件在实际校对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有所遗漏,仍需人工校对予以查补。

由此可见,电脑校对只有在校对人员富有创造性的参与下才能发挥巨大作用。要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就必须加强校对的专业化,并给校对注入新内容,这样才符合效率优化的要求。

3.校对工作的适应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校对人员必须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积极探索和适应数字出版时代的校对方法,不断提高校对工作质量。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数字出版时代校对人员的校对权限会逐渐提高,相应的责任也会增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修正一些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相符或不准确的提法、观点,是校对人员必须努力提高的基本素质。

第二,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尤其是要积累汉语言知识,提高识别和纠正稿件中的语法、词汇和逻辑性等方面错误的能力。这不仅是“校是非”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对工作中纠错频率最高的内容。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些需要纠正的差错,就谈不上“校是非”,甚至会弄巧成拙。

第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熟悉编辑软件和校对软件的功能与操作。数字出版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作环节电腦化,校对人员必须基本了解稿件编排各环节的电脑操作程式,能对电脑录入中的出错规律和电脑校对软件不能解决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较好地发现校对过程中新产生的问题,提高校对工作效率。

结束语

在数字出版时代,内容质量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校对人员与编辑人员面对的是同一个“网络界面”,校对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整体上阅读把握原稿的过程。只有具备“究缪改错”权力的校对人员,才能真正起到“编辑工作的延续,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严把校对质量关,切实对读者负责。

参考文献:

[1] 刘春莉.数字出版时代图书校对人员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7,3(01):102-103.

[2] 谈大勇,叶海精,翟星.数字出版时代校对的“变”与“不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2):155-156.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质量管理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