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新生”的缘由

2018-09-03郭亚苹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机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生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却能够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并在现代重获“新生”,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具有强健的生命延续力,这种世代相传的延续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谈及这种生生不息的延续力总是和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特质、独特功效和当下特定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厘清三者的丰富内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机遇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是其重获“新生”的稳定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在当今世界仍能大放异彩与其自身的内在特质是分不开的。半封闭的地域性结构、重农抑商的经济格局、集权专制的组织结构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对于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唯一延续性。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并称古代“四大文明”,其他三者或因异族入侵而中断,或因部落战争而消亡,只有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以华夏文明为核心,融合了东夷文化、西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其他不同地域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宗,吸取了鲜卑、匈奴、契丹、羯、羌等民族的文化。如此,中华文化成为了一个融合了古今中外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整体,即使在内忧外患的生死关头,也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复杂局势中保持完整和统一。

最后,中国文化具有强烈人文性。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鬼神、图腾的原始崇拜。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君主帝王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灌输使得帝王成为绝对权威。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是这种非宗教式的崇拜已经将神学崇拜从人们的头脑中驱逐出去,使得古代中国从未出现像中世纪欧洲教皇教会钳制人们思想,掌控一切的“黑暗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文性,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现世安稳,追求内心平静,总体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平稳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功用是其重获“新生”的独特优势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几经风雨未曾断绝,至今仍能够巍然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原因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关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个人修为都为中华儿女提供了为人处世的积极信条,无时无刻不在激发华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的经济模式,由于其自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极易造成竞争秩序的混乱。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往往只注重金钱效应,而忽视市场规则,使得道德滑坡、不良竞争的现象频见报端,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并不完善时,更易滋生恶性竞争、以权谋钱、贪污腐败等严重问题。传统文化讲求“仁、义、礼、智、信”,崇尚“先义后利”的利义观,是抑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有力思想武器。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使人类重拾理性,回归自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体验了高科技带来的享受,但是地球的负担却日益增重。自然资源的大幅耗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限制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它认为天与人是世间万物最本质的矛盾,主張人要顺应万物之自然属性,而自然界并不是限制人类的神秘力量,它可以为人类认识、利用。正如张岱年所说“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协调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1]我们要充分汲取“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三、特定的时代背景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获“新生”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国际背景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而文化产业则是第三产业的支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立,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全民学汉语的热潮,使中华文化以傲立之势走出国门,而中国的崛起也引得大量国外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钻研中国文化,说汉语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赢得了良好机遇。

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会议讲话上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并以富有战略性的眼光和强大的政治魄力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使传统文化重获“新生”。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但也迎来了难得机遇,我们应“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重拾文化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强国文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文化支撑,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郭亚苹(1992—),女,山东济宁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新机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中国最北自贸区助力龙江扩大开放
5G赋能产业企业如何把握新机遇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新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