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寨传统民俗

2018-09-03姚敬怡吴威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鼓楼民俗

姚敬怡 吴威

摘 要:高秀村世代的农耕文明,文化底蕴,道德生态,孕育着侗寨文化。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我们去关注。本文将从侗寨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五个方面,去探讨原始风貌和文化底蕴。使其得到延续和更新,推动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高秀村 民俗 织染 鼓楼 嫁娶

高秀村人文地理简介:

山之高,水之秀,故得名“高秀村”。共有两个自然屯,329户,1600余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被评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生态环境良好,地处云贵高原地带,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美称。世代的农耕文明,文化底蕴,道德生态,孕育着侗寨文化,让这里更具文化特色。是“百里侗乡长廊”的发源地,寨门,风雨桥,吊脚楼,以及保存较好的原始民居,对传统环境建筑有很好的研究意义。

高秀村传统民俗:

历史悠久,侗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纵横交错,建寨历史可以追溯到500年前。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独特的民俗习惯,它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将从衣,食,住,形,礼,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衣

1.服饰

传统服饰分春冬和夏秋,其中春冬衣服一般为偏暗的红紫色,质感粗糙,家里的人亲手做的布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穿在身上特别暖和。在调研的时间段里,老人穿着夏天的服饰,蓝色,布料较薄,舒适大方。

2.染布

侗家,男主耕种,女主棉织。调查中可以看到四处有老人拿着从盆里刚泡过长长的布料缠绕在竹竿上晾晒。一首织布歌记录人们织布时的辛劳与快乐。

织布歌

绞车架上去棉籽,弹花老将笑呵呵。

手举弓锤上下舞,弓弦相碰高唱歌。

花仙忙把花来扦,纺车嗡嗡转旋螺。

夜来灯下把线纺,米汤浆成挑下河。

河中去把纱线洗,竹竿举起晾屋角。

门前栽桩把线牵,布梳理伸上楼阁。

织布机子安窗下,脚踏布梳手抛梭。

织得平布三百匹,织得裹脚五百棵。

斗纹斜纹凭手巧,心灵手巧织绫罗。

采录者:罗丹

纺织洗染是侗寨妇女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因此,女人们都把纺织洗染工作看得很神圣、很庄重。制作染液、染布时衍生出了很多讲究。制蓝是织染衣服的重要部分,工艺是十分重要的,人们最常使用的就是以蓝靛为主的染料,颜色十分特殊,远看呈现黑色,近看是暗紫色,阳光下偏红。

蓝靛的制作主要有三项步骤:泡蓝、打靛和沉淀。

1.泡蓝:将蓝草放入大木桶中,用清水浸泡数天至腐烂后,用手捞净蓝草控其渣,投入田间施肥。桶内液体呈淡蓝色。

2.打靛:把生石灰装入布袋中,抓紧袋口伸到桶中来,袋中石灰在桶中液体的浸泡下快速溶化,液体呈现深蓝色。如此循环,至泛起丰富的泡沫, 称为“ 打靛”。

3.沉淀:待桶内液体沉淀后,倒去面上清水,捞出桶底的深蓝色泥状物,即是蓝靛成品。与空中氧气充分的接触,使之氧化成为靛蓝,沉淀后,将水除去,等水分完全蒸发,则可将其盛到容器内,制成蓝靛。

之后就是染布了,布匹的制作采用侗族特有的工艺,经浆-染-洗-上胶-槌-刷蛋清-晒-蒸-晾等数十几道工序。染布时,一般多人合用一个染桶,一个人同时染几匹布。刚刚染好的墨蓝色布匹在侗家的吊脚楼上晾晒着,随处可见,在侗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

据对村民的采访,这个染布技术现在几乎失传,只有老人才会,老人会将好几代人的衣料做好备在柜子里。

二、食

侗家饮食离不开酸字,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从前山区缺盐,酸水可以代替盐水;高山流水多毒虫,酸菜可以保证食物安全,为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干净的吃食。

油茶也是侗寨村的特色美食,侗家人喜欢喝油茶,已上千年的历史。喝油茶是早餐主要饮食方式,一般还配有糯米饭,油茶泡冷米饭和糯米饭等。现在油茶也是欢迎客人的一种重要的食品,深受喜爱。

三、住

除了对侗寨的采访以外,还深入的了解了高秀人民的民居生活和居住空间。其结构是由聚落中心向外扩延,聚落中心是民居和公共空间,周边为稻田、池塘和山林。高秀村落依山而建,由麦田和河流将村子分成不同的部分。通过寨门、风雨桥及自然山体树木等要素的建立,对村寨的内外空间进行限定,增强高秀人民对公共空间以及居住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

公共活动空间--鼓楼是村寨的空间和精神中心,独特的建筑造型、布局形式及精神文化内涵。以鼓楼为中心的空间领域是寨民进行议事、娱乐及交流等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寄托,其空间所承载的活动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生活活动空间是由民居居住及生产设施构成的,水塘、禾仓、凉亭等节点空间分散于生 活空间中,使生活空间更具有活力; 生产空间由梯田、树林等获取食物资源的自然空间构成。其水田以种植稻谷为主,山地里种植红薯,玉米等,水田里除了种植水稻,还在水里养殖“禾花鱼”。山上盛产杉木和松树,出于防护潮湿天气与地势的考虑,居民的房屋为木质结构,结合地形和石料,多为“干栏式”住房。住房一般为三层,底层堆放杂物,旧时曾做养殖牲畜的场所;二楼为厅堂和厨房,也有卧室隔间;三楼大多为卧室,也设空间放置杂物。

居民区分布多以姓氏划分。村落分“杨、谢、向、陈”四大姓氏,还零散有些如石、吳等姓氏。西边为谢家聚集地,南北为“上杨,下杨”聚集地,东边为吴家聚集地。以鼓楼为中心建起房屋,除去自家姓氏的鼓楼,一般只在中心鼓楼活动和聚集。

四、行

村落多为石板路,近年来为方便出入,在村子的入口和交通要道修建了水泥路,方便车辆来往和村民出入。旧时村民途经古盐道时要翻山越岭,运输极为不便。如今的翻修和条件的改善,从村落到县城的路也平整了许多,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五、礼

侗寨的嫁娶比较自由,男女之间相互有所好感之后,男方先给女方一块布料试探心意。若女方同意,收下并回赠衣物,将这块布料作为婚服,这块布料便成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若是女方不同意,便会将布料偷送回去表示拒绝。侗族人民感情真挚大方,没有繁缛的仪式和复杂的家庭关系,只需要你情我愿。在定情后,八十年代便会互赠珍贵的东西,如首饰和手表等,和我们现代的订婚差不多。侗族人还讲究一个“不结婚”,只需要双方承认两人在一起了,不需要结婚证。

在新娘嫁到男方家当天,便需要去井水里挑一水缸的水。侗族多为木质结构建筑,为防火每家每户都有水缸或在附近修建水池。新娘挑水即是为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情。挑水之后便会宴请亲朋邻里,正式成为家里的一份子。

总 结

高秀村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色鲜明,整体空间形态依山就势、建筑高低错落。空间及文化习俗等各种要素相互融合,这样一种空间与文化体现出的高秀村侗寨人们的生活智慧,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满足,使其内在特色与功能得到延续和更新,推动文化的传承。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措施,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建萍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侗寨的织染工艺与民俗 古今农业2007

[2] 徐赣丽 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邓玲玲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民族研究 2008.

猜你喜欢

鼓楼民俗
鼓楼颂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鼓楼:跌碎的时光声响
鼓楼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