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

2018-09-03张静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张静

摘 要:目的:探讨边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边疆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依据。 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云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300名,采用《生活目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结果:(1)52.96%的大学生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31.36%的大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男生在整体生命意义感及逃避方面显著优于女生;而生命意义感在不同学科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汉族学生在整体生命意义感、对生命的热诚方面显著优于少数民族学生。(3)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偏执”“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5);(4)“对生命的热诚”与SCL-90总分、“恐惧”“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5)“对未来的期待”与“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边疆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 心理健康 边疆高校 大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虚度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在惋惜的同时大家还应进行深入思考。尼采认为“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然而在这些悲剧的背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成为了重要导火索之一。

由于大学生心理层面还不是很成熟,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若价值观中的生命意义感缺失,便会产生空虚、无聊、厌烦等负面情绪,易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当个体面对自认为无法应对的压力及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容易选择放弃生命或伤害他人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价值,提升积极的生命意义感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以云南省某高校(地处西南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人数近30%)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边疆地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现状,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概念澄清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目的和价值的感知,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构念,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生命意义感的界定提出了不同观点。Viktor Frankl (1975)认为:“第一,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任何个体和任何人生的阶段之中,不存在没有意义的个体和阶段。第二,追求自身的生命意义感是一种一直追求,存在于精神层面,个体在任何时期都有追逐生命意义感的自由。第三,每个人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责任去实现个体自身生命意义感。第四,根据个体自身主观情况的不同,每个人的生命意义感都是独特的。”Crumbaugh(1973)认为生命意义是一种能给予个体存在有方向感与价值感的目标,通过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个体可以获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Fabry(1980)认为“生命意义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不可抗拒的,超越一切的自然法则,对于这一层面,重要的是在实现自身意义的这个过程,而不在乎目的。第二是人无时不刻不在实现自身的意义,在这过程中,个体能体验到自己的一生是有价值的。

释慧开(2001)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深入地探索人生的意义3。何英奇(1987)认为生命意义感指个人对自己生命之意义和目的之觉知与感受的程度[4]。

综上所述,尽管许多学者对于生命意义感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学者们大多都认为生命的价值与目标是生命意义的重要内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边疆地区某高校在校学生作为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7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5.67%。研究对象区分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性别、学科性质,对象群体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文科166 人,理科121 人;汉族156人,少数民族131人;男生142人,女生14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生活目的测试》量表(The Purpose In Life Test,简称PIL)原《生活目的测试》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生活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程度以及测量个体获得生命意义的程度,由Crumbaugh与Maholic(1964)根据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念编制,本研究采用宋秋蓉(1992)进行修订后的量表为依据。该量表共有20道题目,以Likert式的七点量表方式作答,计分时将各题得分予以相加。得分高者表示个体觉得其生命具有意义与目的:反之,则表示觉得生命缺乏意义与目的,易感受到“存在的空虚”。此量表有“对生命的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對未来期待”5个分量表。

2.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本测验共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0=从未有,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

2.3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和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分布和研究目的,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在校生生命意义感整体状况

针对生命意义感问卷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间组及低分组。结果显示,其中有45人(仅有总数的15.68%)生命意义感得分属于高分组,152人(占总数的52.96%)属于中间组,90人(占总数的31.36%)属于低分组。(见表1)由数据可得出,仅有15.68% 的学生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并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相比较而言,52.96%的大学生生命意义及生活目标不明确;31.36%的在校生呈现出生命无意义、生活无目的状态。 (见表1)

3.2生命意义感在不同性别、学科、民族间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男生在整体生命意义感及逃避方面显著优于女生。(见表2)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在不同学科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3)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汉族学生在整体生命意义感、对生命的热诚方面显著优于少数民族学生。(见表4)

3.3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得分与“偏执”及“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对生命的热诚”与SCL-90总分、“恐惧”“焦虑”“偏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对未来的期待”与“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见表5)

3.4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是否具有预测作用,通过相关分析可知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的因素有:生命意义感总分、对生命的热诚、对未来的期待。将这三个因素与心理健康总分作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对未来的期待”对SCL-90的得分有显著预测能力,呈负性预测。表明高校学生对未来的期待越高,症状自评量表得分越低,即心理健康程度越高。(见表6)

4 讨论

4.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偏低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整体生命意义感总体得分偏低。仅有15.68% 的学生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并有明确的生活目标;52.96%的大学生生命意义及生活目标不明确;31.36%的在校生呈现出生命无意义、生活无目的状态。受社会环境因素及就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加之父母期望、个体追求高物质享受等,大学生自身压力事件处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生活目标模糊、精神懈怠等情况,严重者会丧失生活意义及自我价值,若无法及时解决,便会增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几率。

4.2性别、学科、民族等差异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研究分析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状况在不同性别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男生在整体生命意义感及逃避方面显著优于女生。因为男生在生活中的自我控制感更强,独立性也相应较强,所以能更积极更富热情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目标。女生则相应更倾向于以自我情绪为主导,依赖性强,多会呈现逃避现实问题的反应。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在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表现。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汉族学生在整体生命意义感、对生命的热诚方面显著优于少数民族学生。因少数民族学生多生活在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于生命意义教育及相关方面的知识猎取相对而言较少;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多贫困,在大学环境中易产生自卑心理,故在生命意义感方面较汉族学生而言相对较低。

4.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

通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得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越强,偏执的观念想法及焦虑的情绪体验也越少;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越高,其人际关系也会更融洽更和谐,精神病性反应也较低。由此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对未来的期待”因子对心理健康得分有显著负向预测力。由此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说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与理论指导。

4.4关于提升边疆地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几点建议

4.4.1加强生命意义教育

由结果分析可知,在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在高校教育中,多渠道的加强生命教育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只有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才能充分唤起他们对于生命意义感的内在需求。生命意义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中要求个体要保持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理解生命的内涵,从而真正做到爱惜生命。

4.4.2重视人际关系的指导

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则不然。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人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无时不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着沟通交流,离开了人际交往,那将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对于初来大学的新生以及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而言,正常且顺畅的人际交往对于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当个体在校园生活中无法保证正常的交流时,就难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无法满足内心各种需要,便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相应的目标导向也会模糊。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

4.4.3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会让人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对挫折的耐受度,影响生命意义感水平。所以,大学生应提高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合理定位,并提高适应能力。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文体或实践活动,多读书,在活动中提升自身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各项能力,锻炼意志、树立自信,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以消除空虚感及自我认知偏差所导致的挫败感。只有強化自我教育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意义感缺乏或薄弱的问题。

4.4.4学会习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弗兰克尔说,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当我们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重要的是对于困难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即使无法去对抗命运的力量,但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从新视野中获得新的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个体若能正确理解生命,积极主动去面对与化解内心矛盾,进行自我减压,那个体的自我状态将会调适到最佳水平,更有利于生命意义的确立与追寻。

4.4.5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针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的状况,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运行机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生命意义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所谓“润物细无声”,要把生命意义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引导生命意义的正面认知。

参考文献:

[1] 张利燕,郭芳姣.生命意义的概念与个体差异.心理研究.2010,3(5):3-7.

[2] 弗兰克尔.活出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3] 谢清.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4(6):40.

[4] 裴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