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看当代美术教育问题

2018-09-03李攀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美术教育

李攀

摘 要:不同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背景下,对美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着重视艺术精神和技艺表现等不同美术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美术文化的繁荣昌盛。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传统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寻找到解决办法。

关键词:美术教育 价值取向 美术教育问题

不论是现代高等美术学院还是综合类院校,对美术人才的选拔都来自于美术高考培训。美术靠前培训行业遍布在全国各地,尤以北京、长沙、杭州等地为多。所谓的考前培训就是对考生采取集中化的训练,高额的培训费用、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固定程式的教学教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待商榷。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以利益和商业模式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大多是一种风格一种类型。我将从传统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去分析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传统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化与共性的培养。何谓“教化”?《辞源》[1]中解释:“一是‘政教风化,二是‘教育感化。”显然这是与古代的政治规范、宗教信仰和道德意识等联系在一起的。而作为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传统的教化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借助某种特定内容、形式、风格的美术作品展示与欣赏。所谓共性的培养是指在美术技艺的传承过程中,直接以某种特定的艺术趣味、创作樣式为“共性”来规定美术技艺传承的内容,被称为“共性的培养。”[2]例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图画作为一种美术教育的媒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以此规范社会秩序。而其中体现出来的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可以说是一种“共性”的体现,是美术教育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表现与个性的发扬。我们通过文人画来理解。陈师曾在《文人画的价值》[3]中对文人画的解释“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脱离自然现实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出发,要体现作画者的情趣和思考,这是一种表现自我的态度。同时,它又强调从一般的共性中提炼出艺术家自身的个性。绘画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手段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段,在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背景下,士大夫需要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式与风格,故而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文人画运动。苏轼所做题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明确表明了他的艺术主张,如果欣赏评论绘画作品只以形似来判断,那就真的是儿童的一般的见识了。说明文人画运动背景下的社会各个阶层已经开始脱离客观现实、客观物象的束缚,而从中抽象出能够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的主题和生活思考,由于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表现方式。

谋生与利益实现。这一传统美术教育取向是与人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的,它的直观表现是人们开始注重对技艺的传承。《太平广记》[4]中载:“皇甫轸画鬼神及雕。鹗势若脱壁。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其中吴道玄就是一代“画圣”吴道子,作为当时名满天下的一代宗师,在当时社会的的美术教育领域是一位百代标师的人物,却仅仅因为自己的生存地位遭到同行的威胁而欲除之而后快。事情的真假难考,但是他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对技艺的重要性。同时画工为了防止某种技艺的外传,而采用口耳相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当有口诀,认莫得知。”可见谋生和利益也是当时美术家追求的价值取向。

当代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美术高考培训班的固定程式教训教法使学生只获得纯技艺的知识,学生只需要通过背和默写就能通过美术联考或者校考,使得大部分学生丧失对美术真正的兴趣和艺术创作的创造力,在未来美术院下中的深入学习形成阻碍。

儿童美术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地域差异性也非常明显。部分发达地区的学生从小便开始接受美术教育的审美学习,并且开始接触美术鉴赏。贫困落后地区,虽然有九年义务教育对美术学习的课程标准,但是否落到实处还是在难说。总体来看,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或者美术教师水平的不够,都容易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产生误导。而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最关键的就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美术教育是扼杀儿童创造性和天性,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我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延续传统。既要掌握教化与共性的原则,学习美术基本的造型规律和原则,又要注重对表现和个性的培养。人是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现代美术教育应当从认识人、尊重人、发现人的角度出发,发掘每个人内在潜质,培养风格品质各具特色的人才。同时也应当把握谋生与利益的原则,高等美术院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现实,要教会学生生存和谋生的技能。

2、掌握“积极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最初是作为儒家一种理想的道德与人格标准提出来的,但在经历长期的历史变迁之后,逐渐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考和解决办法。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对技艺和精神的传授就要掌握积极的中庸之道,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所侧重,但绝不是顾此失彼和非此即彼。

参考文献:

[1] 《辞源》,北京:商务印刷馆,1988年版,第727页

[2]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和传统》湖南人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3]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美术论集》第四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美术教育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