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8-09-03陈施颖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网络空间

摘 要: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仍然严峻的现状,本文剖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原因,从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外部即家庭、学校、人际交往、网络空间等因素入手,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途径多主体多层次有重点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机制,最大可能性的降低青少年犯罪风险,进一步减少青少年犯罪人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构底线性保障。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内外成因 多主体防控 网络空间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以及18周岁以上未满25周岁的青年人犯罪。《中国法律年鉴》1997年至2013年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人数自2018年以来逐渐下降,到2013年,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265439人。但青少年犯罪总量大,恶性化程度加剧、犯罪类型逐渐扩展等表明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

(一)个体内部因素。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崛起。根据卡尔荣格的人生阶段心理学研究,青少年时期个体被迫面对认知和接受与其自身不同的“同我”的必要性。这意味着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引导的极大需求和这一阶段脆弱性、不平衡性突出,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对自我认识的模糊又常常使个体陷入迷茫状态,甚至在外部刺激下一时失控而实施激情犯罪。

(二)社会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残缺、家庭关系不良或者家庭教养方式都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报告显示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25.1%认为自己的犯罪与父母有关,未成年犯结构残缺型家庭达34.95%,家庭结构残缺使青少年缺乏正确引导、正常沟通和家庭关怀。家庭关系即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关系、沟通状况,Loeber的研究证明较强的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呈负相关。对于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犯的家教方式具有极端化倾向,即溺爱放纵、专断粗暴、放任不管,这些倾向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将青少年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2.学校因素。学校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青少年犯罪。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工作办公室调查报告显示70%的青少年犯存在心理问题,而学校心理教育供给与这样大量的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需求严重错配。同时,学校的法制教育也存在严重缺位,据调查,有47.5%的学生不了解《预防青少年犯罪法》,40%的学校“很少进行法制教育”。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导致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从而而走向犯罪的青少年不在少数。

3.人际交往因素。青少年中期是发展抵御同伴对个体影响能力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时期,这一抵御能力仍处于萌生状态既弱小又不稳定,与此相反的是青少年的同伴压力的敏感性却在这一时期达到峰值,故而青少年个体的犯罪行为与其同伴的行为呈强正相关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70%至80%的青少年犯罪都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呈现。

4.网络空间。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与网络相关的案件呈上升之势,这意味着网络空间正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第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秘性使部分青少年幻想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来逃避法律的强制性从而放逐自我行为。第二,网络游戏的暴力性和高成本性刺激青少年进行模仿性的暴力犯罪或冲动化的财产犯罪。第三,网络信息本身的复杂性、迷惑性加之青少年信息的鉴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导致不少青少年深受虚假、淫秽、恐怖、反动信息的祸害。

三、多主体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控制体系

(一)青少年自身。青少年自身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的业余活动。这既能帮助青少年发泄不良情绪,结交益友良友,远离不良爱好,又能获取自我成就感,增加人生阅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家庭。首先,家庭成员应尽可能地为青少年提供完整的家庭结构,为保持家庭结构完整性付出合理的努力。其次,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保持健康的家庭关系。再次,积极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坚持适当的原则、明确的监督以及温情的理解的三结合。

(三)学校。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積极主动寻求家庭、社区对学生教育的配合,使学校教育向校外延伸,避免教育管理出现“真空”。另一方面,学校在进行学生智力教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开展常态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交友观念。

(四)社会。社会力量是能够参与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但此处仅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其它社会资源。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如人力资源、财产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等等以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活动。

(五)国家。第一,加大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工作的资金投入,形成“增加预防犯罪投入——减少犯罪——降低司法成本”的良性循环。第二,出台一系列可适用的制度设施为青少年犯罪提供政策支持。如参照国外经验,将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工作分解成具体可量化评估的项目,设置阶段性目标,通过招标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工作中。第三,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保障,如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规范网络运营行为,事实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严格监管;加大对各类不良信息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复杂原因,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更凸显其意义。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预防控制之路道阻且长,在新时代下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进一步的更广阔的跨领域理论研究,同时,也需要将较为成熟的操作可行的青控制方案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并及时修正,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4):4-15

[2] 郗杰英,鞠青.家庭抚养和监护少年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R].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87.

[3] Rankin JH,Kern R. Parental attachments and delinquency[J].Criminology,1994,32(4):495-515

[4] 邱鸿钟,杨凌运.未成年犯和正常未成年人家庭教养方式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0,24(4):339-343

[5] 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工作办公室.调查报告文集(2006-2008年)[R].79

[6] 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4):4-15

[7] Berndt,T.J.(1979).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onformity to peers and par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5,608–616.

作者简介:陈施颖(1998 年 1月 6日—),性别:女,籍贯:四川绵阳,学校: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