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的体育课堂”实践建设与教学理解

2018-09-03潘雪峰陆佳张国芳

体育教学 2018年5期

潘雪峰 陆佳 张国芳

摘 要:本文在“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主张的实践探索中,对“快乐”有了进一步的教学理解。(1)快乐不仅基于精神需求,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更多地成为了吸引。(2)快乐不仅是运动结果,我们还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快乐。通俗地讲“快乐的体育课堂”不只是在教技术,而是在教运动,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3)最后快乐不仅是成功体验,还可以是极点过后的第二次呼吸。在体育学习中,经历过身体运动过程中的“痛苦”磨练,从而产生一种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的体育课堂;实践建设;教学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37-03

一、“快乐体育”的起源

“快乐体育”从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舶入至今,虽然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但是“快乐体育”在学生体质提升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和大家的预期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有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注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正逐步扭转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历史难题,但是在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背景下,鲜有学者站出来大力倡导“快乐体育”。这就使得“快乐体育”背负着“忽视技能、轻视体能”的枷锁,在研究方面逐步走向沉寂。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快乐体育”给予了中肯公允的表述——

毛振明[1]教授说,好的体育课要达到四个教育目的:懂、会、乐、练,第三个就是“乐”。体育是从乐趣中来的一种文化,体育教学如果把乐趣去掉了,谁还来学呢?

李鸿江[2]教授重温《体育之研究》,引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强调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兴趣与快乐,引导一线教师破解难题。

何强、熊晓正[3]教授则系统解读《体育之研究》一文所蕴含的“快乐体育”思想,分析出《體育之研究》所建构的“快乐体育”是一个“内生运动兴趣—激发锻炼行为—感知锻炼效果—产生运动快乐”层层衔接、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引导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准确实施“快乐体育”。

当然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潘雪峰工作室则以“快乐的体育课堂”为教学主张,既没有全盘拿来“快乐体育”,也没有放弃对“快乐体育”的研究,而是兼收并蓄、恰到好处地吸收到自己的课堂中,在实践层面加以建设。可以说“快乐体育”向何处去,这个群体的“实践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快乐的体育课堂”在实践层面到底能不能实现,关系到这一主张能不能“落地”。这些年,尽管一路走来艰辛且趔趄,但毕竟他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且给出了答案。

《人民教育》编辑部教学编辑室主任余慧娟[4]说:

为什么那么多被认同的理念,却变不成课堂行为?

———因为我们严重匮乏这个环节的专业思考与研究支撑。

为什么有一些争论永无休止却毫无意义?

———因为我们在根本上缺乏实践关怀。

所以今天,对“快乐体育”而言,最需要的,不再是争论,不再是观望,而是实践层面的建设。因为只要有人做到了,应该就有更多的人能够认同且加入。

所以我们目前在做的就是尝试着将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或主张)逐步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实践层面的建设。本文更多是以剖析教学案例,总结与梳理,进行辩证思考与科学提升。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条理念与实践对接的理想之路,建设具有中国本土经验的“快乐的体育课堂”,并用有效的教学实践来为“快乐体育”正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快乐体育”为关键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索,搜集部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对该领域相关理论有一定理解与掌握,为文章的撰写过程提供支撑。

2.案例分析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实践、记录、反思、调整、再反思、收集、梳理、提炼、撰写、分析等,积累了很多相关案例,为佐证这一教学主张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同行们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范式。

三、“快乐的体育课堂”的探索

快乐学习古已有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提倡:“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所以潘雪峰工作室认为“快乐的体育课堂”应该是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习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乐意参加的手段与方法,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进而达成体育教学目标[5]。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实践(课堂教学)层面对“快乐体育”进行了探索,并对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成果概括成为“快乐的体育课堂”实践的教育原理(表1)。在其中对“快乐”进行梳理与分析,做出了特定的、明确的指向,描述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并根据这些感受梳理出了一些教学设计的思路。

这样就使得“快乐体育”从纯粹的概念,或者抽象的思维,走向了可以达成经验认同的鲜活实在,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的感受,课堂的表现;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则使得一线老师可以更为深刻、准确地把握与认识“快乐体育”的本质与内涵;可以使得老师们很清晰地看出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现。根据以上的教学原理,“快乐的体育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对“快乐的体育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教学理解。

1.快乐不仅基于精神需求,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来激发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总结出“兴味者,运动之始”的道理,并言“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简言之,运动的快乐来源于兴趣的激发,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有可能产生运动的“自觉”,学生也才有可能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所以说“快乐的体育课堂”所提倡的快乐,首先是建立在体育的兴趣基础之上的。

我们经常说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而往往是由于体育活动在情绪上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所以“快乐的体育课堂”特别强调“设计”。

例如,工作室老师设计采用两人互动钻桥洞的游戏来突破学生挺身式跳远空中挺身不到位的难点,这个练习手段不仅可以强化“空中挺身”动作的体验,促进了动作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很好地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我们在足球传接球教学时,在学生练习传接球N次结束后加了一个抢标志物的游戏,不仅让学生更为关注动作的质量,以防产生失误耽搁时间,同时因为有了竞争的元素,使得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来并乐此不疲;再如,我们在练习学生下肢力量的时候,改变了传统的深蹲起练习,采用了“疯狂标志物”游戏,就是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人把标志物推倒,一组人把标志物扶起,规定时间用场地上竖立或者倒下的标志物数量来判定输赢,课堂上学生练习的情况可以称得上“疯狂”。

所以“快乐的体育课堂”更为强调的是设计,简单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变成了游戏练习,使得体育学习变得欢快起来,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更多地成为了吸引。[7]“通过游戏来教”也成为了“快乐的体育课堂”的途径之一。

2.快乐不仅是运动结果,我们还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何强、熊晓正教授系统解读《体育之研究》蕴含的“快乐体育”思想时,依据“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分析出《体育之研究》所建构的“快乐体育”是一个“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形成—锻炼行为的产生与巩固—锻炼效果的体验与感知—运动快乐的出现与升华—新的、更高层次的运动兴趣的形成……”层层推进、循环往复的逻辑体系[8]。但是在“快乐的体育课堂”,快乐不仅仅简单地存附于结果,我们还特别关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快乐的体育课堂”不仅仅是“在追求快乐中获得技能和体育保障”(为了快乐而运动),更多是“在运动中体验快乐”。

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单个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更多地以组合动作的形式进行内容呈现,让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所学到的动作技术在所学项目中的作用和意义,与其他动作的联系。同时努力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完整运动的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可以学以致用,进而形成了“学了就用-在运用中自我发现不足-自我完善提升动作质量-继续完整运动”的良性循环,这样就避免了“上了一个学期的篮球课,还不会打篮球比赛”的尴尬局面。通俗地讲“快乐的体育课堂”不只是在教技术(sporttechnique),而是在教运动(motor、playorgame)。

潘绍伟[9]教授在《运动技能教学有效性的五个追求》中提到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应追求学生的“用学”。其实学以致用不仅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而且更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体育学习不再是告诉与指令,而是对话与交往。体育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与他人相互对话、相互沟通而展开学习的行为,同伴之间协作交流、分享共进,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主、自发、主动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态度与表现,所以说快乐不仅仅指向结果,也体现在体育学习的过程。

鲁洁说:不关注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为了未来幸福的承诺而要儿童牺牲今天种种快乐生活权利的教育是骗人的教育。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学习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所以说“快乐的体育课堂”不仅仅关注未来,更注重立足当下。“快乐的体育课堂”中的快乐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而且也关注甚至更关注学习过程。

3.快乐不仅是成功体验,还可以是极点过后的第二次呼吸

毛振明[10]老师说:“乐趣不是嘻嘻哈哈。我们主张的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经历磨难,经历挫折,但最后一定能享受到成功乐趣的教育活动。我们反对那些没有成功体验,只感受到无趣和失败的体育教育活动。”

体育学习中有成功体验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说“得到回报的付出”是快乐的;但是大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付出”和毛振明教授所提到的“磨炼、挫折”应该是相近的。

体育是通过对身体的改造而实现育人,这种改造既是增强体质的过程,也是对心理和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身体改造的过程从一定角度就是痛苦的,法国哲学家阿兰就将体育竞技的“快乐”精辟地概括为“通过肉体痛苦的行动而取得成就的喜悦”。所以“快乐的体育课堂”,总体上是以令人愉悦的事物为快乐,有时不得不从混杂着痛苦的东西中感受到快乐,这种看似矛盾的“快乐论”其实恰恰可以用来诠释“快乐的体育课堂”:在体育学习中,经历过身体运动过程中的“痛苦”磨炼,个体的身体、心理、意志品质以及人格都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产生一种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真正的“快乐”[11]。

所以在“快乐的体育课堂”中,“快乐”不仅是阳光下的灿烂笑脸,操场上的欢快身影,完成动作时的洋洋得意,小组胜利后的欢呼雀跃……它更是挑战人体极限的酣畅淋漓,困境面前的永不言弃,赛场上的奋力拼搏,反复练习中的乐此不疲,克服内心恐惧的勇气倍增,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坚强不屈……在“快乐的体育课堂”上,快乐还在于战胜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让快乐从内心流淌出来。

因此,“快乐的体育课堂”通过游戏来教,在运动中体验快乐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学生坚毅品质的养成。比如耐久跑成了微型马拉松,只要坚持到最后,你就可以得到完成比赛的证明;比如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设计成了横向攀岩,学生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向自己和他人的纪录发起挑战。我們说,在“快乐的体育课堂”中,如果说失败、挫折、酸痛、困难、障碍是“极点”的话,那么在运动中收获的专注投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就是极点过后的“第二次呼吸”。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这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快乐;这是“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快乐;这种快乐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体育,找到发自内心坚持下去的动力和自信,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行动。

四、结语

为了给“快乐体育”稍正其名,笔者从实践建设的层面谈了一些我们的做法、认识和感受。决不否认,多年以来,在实施“快乐体育”过程中,由于矫枉过正或处置失当,也容易出现忽视运动技能的学习,忽略身体素质的练习,将“快乐体育”变成华而不实的“娱乐课”,偏离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以及体育自身的规律。[1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快乐体育”中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当今教育思潮的高度契合;我们还应该看到“快乐体育”为突破“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历史难题提供的契机;我们更应该看到一些探索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快乐体育”进行了深刻、准确、崭新的解读和建构。上述一些“走偏”不是“快乐体育”的本质缺陷,而是我们有些老师理解的偏窄和实践的误差,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矫正,一定能够让“快乐体育”纯粹和纯洁起来。

“快乐体育”作为一种优秀外来文化,引人我国已超过30年,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快乐体育”的真正内涵,使“快乐体育”重新上路,建设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的“快乐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10]毛振明.《话说好课、解读要求》系列文章之三:好的体育课的核心是好教材[J].体育教学,2007(3):49-51.

[2]李鸿江.重温《体育之研究》[J].体育教学,2017,37(4).

[3][8][11]何强,熊晓正.对“快乐体育”的再认识——重读《体育之研究》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

[4]余慧娟.课改十年,我们走了多远?[J].人民教育,2011(18):33.

[5][6]潘雪峰.实践视域下快乐体育课堂的重构[J].体育教学,2014,34(12).

[7]潘雪峰.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的基本策略[J].体育教学,2015,35(2).

[9]潘绍伟.运动技能教学有效性的五个追求[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

[12]罗永义,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