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迁子女“转学期”个案辅导路径探析

2018-09-03魏爽王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随迁子女转学

魏爽 王熇

【摘要】以社会支持网络和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为處于转学期的随迁子女提供个案辅导。通过个案介入,服务对象在精神状态、情绪表现、交友行为、对转学所持的态度等方面均有较为显著的改善。

【关键词】随迁子女 转学 个案辅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使得在流入地学习的随迁子女数量剧增,转学已成为随迁子女学业生涯中的重要事件。200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两为主”政策被提出,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继“有学上”之后,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后发展问题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表明,处于转学阶段的随迁子女在面临不稳定的教育状态和生活状态时,会出现焦虑、恐惧、迷茫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介入干预,将极大影响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本文以转学期适应困难的随迁子女为个案,深入探讨有效的辅导路径。

一、个案情况呈现

接案源于班主任主动找到笔者,反映班内有一名近期即将转学回原籍的学生精神状态异常,恰逢其父母回老家参加哥哥的婚礼,家中只有该生一人。由于该生平时多愁善感,为防止意外发生,班主任想请笔者关注、帮助她。通过多次接触,该生表示愿意获得笔者的帮助。由接案至结案,笔者为案主提供了近半年的个案服务。

小新(化名),女,14岁,初二,江西南昌人,在北京出生且与父母一起居住至今。家中除父母外,还有刚结婚的定居于河南的26岁哥哥。小新较瘦弱,走路时有点含胸驼背,说话细声细语。学习方面偏科较严重,擅长文科,喜欢写诗,但她自己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她原来的成绩处于中上等,但是在月考和期中考试中,成绩一度下滑。她性格较为温顺,进取心强,难以接受自己成绩下滑的现实。关于未来发展,小新想去上海读大学。

小新的父母来北京16年,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一直租房子住。父母均为初中学历,对随迁子女相关的教育政策了解较少。小新与哥哥、嫂子不亲密。江西老家有小新的爷爷奶奶,身体比较健康,但小新与他们的关系不亲密,其他亲戚更为疏离。小新记事起,父母隔三差五吵架,常因为小事而爆发,甚至会动手,最近的一次吵架是因为对哥哥结婚的仪式有争议。以往父母吵架甚至打架时,她可以去邻居家躲避,但现在她们都转学回老家了。小新在最好的邻居转学和最好的朋友谈恋爱之后,很孤独。小新很喜欢班主任,说她“像妈妈一样”关心她。

关于转学,小新的父母决定让她独自回原籍读初中。小新对该决定有诸多不认同,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谈及回原籍读书,她皱眉,做出耸肩、摇头、发抖的动作,“江西话我都不会说,菜也吃不习惯,现在学习不算好,听说老家学习进度至少比北京快一个学期,肯定跟不上,可能还要再读初二,当一个‘老学姐,而且我舍不得妈妈”。

二、个案辅导过程

(一)心理调试阶段

1.缓解焦虑情绪

小新的精神状态为持续性深夜入眠(深夜12点—凌晨1点)、偶尔出现失眠、上课时精神不济,持续表现为焦虑;情绪表现为提及交友困境时悲伤、愤怒并存,提及转学时无奈、逃避交织;交友行为是孤独一人的状态已持续数月;对转学所持态度为家庭对此的态度一直是温吞消极,小新的态度则是逃避和不安,最终导致了焦虑;小新的QQ空间动态显示小新夜晚会突然醒来,并且哭泣,多愁善感,以泪洗面,透露出悲伤和绝望。笔者运用SCL-90自评量表对小新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其中,焦虑因子总分为27分,人际关系因子总分为23分,均高于正常值,表明小新的焦虑表现较明显,个体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人际交往中自卑感较强,并伴有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

在与小新的接触过程中,笔者发现小新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交友,并对朋友持有“绝对化要求”(“我的朋友谈恋爱或者交了别的朋友,她就背叛了我”)。在介入初期,笔者主要运用个案会谈中的支持性技巧和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为小新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同时,改变非理性的交友观,重建同伴支持网络。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新在某次午休时,带她的新伙伴来社工所在的心理咨询室“串门”,笔者从小新的脸上发现了更多的笑容。笔者发现小新变得话多了,会分享她和朋友的故事:“我朋友和我现在都特别努力地学习,我们都想让自己成绩好一点,晚一点转学,尽量地多呆在一起”。

2.转变对于转学事件的非理性认知

社工了解到小新对转学持有一些非理性信念,可归结为“转学糟糕透顶”。正是这一认知使得小新对转学产生排斥,但迫于现实只能无奈接受。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题情景卡片,运用自我辩论技巧来改变小新对于转学的非理性信念,检查“糟糕透顶”信念的具体表现,然后通过辩论技巧来改变非理性信念:“我们很多同学都会回家复读一年,意思是如果他现在读初三,回家乡以后最好不要直接参加中考,再重新读一年初三,这样的话,中考成功的可能性会变大。我还觉得北京老师虽然教的知识点没那么难,但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还是很好的,活学活用的话争取很快适应吧。”

(二)转学筹备阶段

1.协助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小新的家庭属于典型的放任型教养方式,家庭成员间是单向的沟通模式,父母对小新独自返乡就读的安排缺乏与小新的沟通,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淡泊。这一切使得小新独自面对转学时,承受着不应有的巨大迷茫和不安,引发小新对于转学的焦虑。在辅导过程中社工了解到,小新的妈妈在整个家庭的沟通系统中扮演的是核心作用,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妈妈说了算。因此,社工邀请小新的妈妈参与到辅导过程中,协助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承担监护责任,为小新转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提早安排,免去小新的后顾之忧。小新的爷爷奶奶为小新在家乡的监护人,而久不联系的大伯一家人,小新父母打算近期专程去拜访,请他们在家乡多多关照小新,由此建立小新返乡后的社会支持网络。小新妈妈说:“我们以前一直觉得,她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学习上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她住校,吃饭睡觉也学校管。可是你(社工)上次说了那么多,我们想起来也有点后怕,到底还是个孩子,要在老家待4年,万一有个急事,我们也赶不回去”。“有自己人在老家那边总是不一样的,礼拜日放假的时候她也可以回爷爷奶奶家住一天,遇到事情还能去找找她大伯什么的”。小新对这个安排比较满意,因为她全程参与了家庭做出决策的过程,父母相比之前会偶尔询问她的意见,她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对回老家有了底气。

2.链接学校资源: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

辅导接近尾声的时候,小新所在学校也进入了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周,这也意味着,考试结束后,小新就将离开这所学校、离开北京。通过与班主任协商,班主任同意利用班会时间为小新举办一个特殊的“毕业典礼”。邀请班级志愿者布置教室、提前请班级同学写好给小新的留言册、准备“毕业证”、邀请小新的代课老师们参加、请同学和老师对小新表达美好的寄语,用郑重的仪式对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告别。代课老师和同学们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了对小新的不舍和美好祝愿。小新说:“其实,可爱的同学还送了个小礼物,看见了它就好像看见了大家”。那是一个小巧的滴胶手工作品,是静静(小新的朋友)亲手做的。“上面有只小凤凰,应该是护身符什么的吧”,小新开心地与社工分享。

三、辅导效果评估

(一)观察评估结果

通过观察评估发现,小新在精神状态、情绪表现、交友行为方面都渐趋良性,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恢复正常。案主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沟通网络也变得良好。社工和小新独创了“心情晴雨表”——QQ空间动态也从“阴云密布”转向“天气晴朗”,小新逐步具备了乐观面对转学和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

(二)定量评估结果

通过心理测量发现,干预前后小新的焦虑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回落到了正常范围内,表明小新经过个案辅导,焦虑的减轻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四、结论

经过近半年的跟进,案主小新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一,小新在接案时的焦虑状态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其二,小新的朋友从无到有,人际关系因子的后测分数也回到了正常范围。其三,小新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渐扩大,“强支持”渐渐出现,在逐渐民主的沟通下,家庭做出了一致的决策,即在小新初三下学期结束后,回到老家一所私立初中,成为一名住校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配备手机可以随时和家长沟通,节假日可以去爷爷奶奶和大伯家小住,至结案时,小新已回老家参加完转学考试,效果良好。从评估来看,个案介入目标基本达成,社工进行了结案。

参考文献:

[1]新公民计划.中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地域分布[C].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公民计划.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75-278.

[2]杨迪.坐在北京门槛上读书[C].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公民计划.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84-294.

[3]段成荣,黄颖.就学与就业——我國大龄流动儿童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

[4]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郑丽珍.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北:红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基金项目: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社会治理视阈下随迁子女双向融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JDSRB002。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随迁子女转学
请你们关心我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转学的烦恼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从外国转学来的老史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