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00多万失能老人盼“老有所护”

2018-09-03叶正兴李桂兰

百姓生活 2018年7期
关键词:老年人康复护理

叶正兴 李桂兰

根据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共同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成了庞大的老年群体中最令人忧心的一部分。从2017年统计结果来看,我国至少有10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床位,但实际缺口400万张,护理人员缺口1000万……

在我国,这4000多万失能老人医院住不下,养老院住不进,保姆不好请,处境很尴尬。绝大多数失能老年人居家靠子女照护,“一老失能,全家失衡”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竟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但当他们的子女老了,走不动了,服侍不了父母了,靠谁来照护这4000多万失能老人?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病床缺口超过400万张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4亿,2050年将达到4.8亿。

不过,这样的人口老龄化加剧现状,却是中国社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越来越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正成为每一个家庭中儿女的巨大负担。

家住湖北随州的杨力(化名),今年66岁。爱人过早离世后,他拉扯一双儿女成人。可是,常年辛劳成疾,腰椎压迫神经,走路困难,手术后反而加重。

儿女要接父亲到自己家住,他却拒绝了,独自一人住在乡下老家。心里默想着:自己不能成为儿女的负担。只是到夜晚时,形单影只,只能独自叹息……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分类,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等6项个人生活能力指标里,如果有一到两项做不了是轻度失能,有三到四项做不了是中度失能,有五到六项做不了则是重度失能。

依此判断,杨力的情况,算是中度失能,而和他相似处境的老年人,中国超过4000万。“这是一张我国失能老人数量走势图,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3330万,到2015年以后的4000多万,预计2030年到2050年会达到9000多万。”在2017年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业年会上,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通说出这个数字时,现场领导和嘉宾都吓了一跳。

张通是神经康复专家,在门诊他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失能老人家庭,为了帮老人康复,一家人都很疲惫辛苦,如果万一遇到智力失能的老人,儿女家庭的压力更大,“失能老人需要全天候照顾,家里有一个失能老人,给子女带来的压力会非常大,有些人甚至没有办法工作,只能去照顾父母,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小孩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

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压力过大,晚年生活困难,家庭不堪承受,社会支持功能不全,这些都是目前失能老人最真实的现状。

“要24小时伺候吃喝拉撒,养老院进不去,请保姆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辞职?谁辞?不上班了,钱怎么挣?而且长时间这么伺候,谁受得了?家里孩子也要照顾。久病床前无孝子啊!”百度帖吧里,一篇“如果家里真的有了失能老人,怎么办?”的帖子,引来大量网友跟帖关注。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住院最难的,不是三甲医院,而是长期照护的病床,这个资源严重短缺。以北京隆福医院为例,它是北京市首批5家老年病医院之一,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以前曾是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直属机关第四医院,以老年医疗、康复和护理为特色。隆福医院院长卢艳丽介绍,该院目前床位平均使用率超过97%,很多床位是加床,需要在院外排队。该院骨科主任闫志刚也告诉记者,骨科病房收治老人病床使用率达到106%。

长期照护病床一床难求,到底缺口有多少?专家张通给出这样的答案:从2017年统计结果来看,我国至少有10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床位,最保守估计服务床位数是565万张,但目前还不到130万张,实际缺口达到400万张,这种供需矛盾仍然非常尖锐,而且已有的大多数床位还不能提供规范的长期照料。

专家张通也坦言,我国长期照料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目前的问题在于,全社会防范老年失能的风险意识淡薄,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机构严重滞后甚至几乎没有,长期照料服务费用低,还缺乏制度性保障。

失能老人护理人员缺口达1000万

2017年12月,记者来到北京隆福医院北苑院区,这里还挂着一块牌子“汇晨养老公寓”,是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也是北京市规模较大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公办民营”养老机构。

“我们这里很多都是病情较重的长期卧床病人,这些病人家里没有医学条件照顾,比如反复发烧感染、吸痰、胃管和尿管的护理等等。”王红是北京隆福医院北苑院区康复科主任,这个院区老年病人的平均年龄在87~88岁,主要收治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痴呆等老年人,提供失能老人的康复和临终关怀服务,“如果家属对治疗的要求比较积极,期望值过高,我们则没有条件接收,一般不建议住进来。”

王红主任告诉记者,这栋楼的一层和四层是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提供康复等医疗服务;二层和三层则是养老公寓,100多张床位。有趣的是,因为老年人觉得“四”的諧音不吉利,这里的四层都被叫成五层。

“我一个女儿在北京的部委工作,姑爷在外企上班,现在都退休了。另外一个女儿去了国外,他们的孩子买了个花园房子,院子里有20多颗核桃树,还有游泳池。本来他们打算在国外长住,可我一生病,他们都不去了,天天照顾我,我活这么久给大家添麻烦,拖累他们啊!”陈女士一口上海普通话,躺在病床上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骄傲地炫耀着,也流露出拖累儿女的愧疚。

王红主任介绍,陈女士已93岁,2017年春节因患脑梗死送去医院,病情稳定后转到北苑康复科,刚来时只能胃管流食,说话也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现在可以自己喝水吃饭,扶着助行器行走,甚至有些“返老还童”。

“老年病大多治不好,更注重功能康复,实际上是一个维持。”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介绍,老年病人康复的关键点,是以人为本的综合性治疗,功能能不能恢复,医生只能尽力而为,但重点是有计划的维持和替代。比如在急性期康复时,8~10天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中期照护在康复医院里达到什么计划,长期照护病人康复需要达到一个什么阶段,临终康复阶段情况怎么样,都要根据计划设计方法,激发老人自身的积极性。比如,老人运动是一个综合性的锻炼,运用适宜的技术、辅具、物理治疗、矫形和替代,包括举重训练、耐力、强度、柔性、平衡都要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好的结果。

陈峥院长表示,失能老人的康复离不开保姆、护工,需要长期照护才有可能康复,长期照护中的功能康复非常重要,但国内还很缺乏。

王红主任对此深有体会,她特别强调,失能老人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因为行动不方便,需要长期卧床,护理工作量比照顾正常老人要大很多,必须定期翻身拍背,如果做不到,很快会长褥疮和发生肺部感染。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5年对上海民办养老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有92%的民办养老院遭遇招工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保司职工医保处处长樊卫东表示,按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以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在1000万人。

在山东省济南燕柳老年公寓里,负责人黄小川说,10个护工承担着60多个老人的护理工作。开业之初,想招聘院校毕业有基本护理技能的,但因为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等,很多人不愿意来。

长期护理险试点助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很多家庭有这样的感受:家中一旦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中人手立刻极为紧缺,经济压力也骤然加大。

国家对失能老人也一直在关注,2016年,人社部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启动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险种——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

2016年7月8日,国家人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在河北省承德市等15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该指导意见中提出:积极引导发挥社会救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的有益补充,解决不同层面护理需求。鼓励探索老年护理补贴制度,保障特定贫困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

“人一生中消耗的卫生资源,80%发生在去世前一年;去世前这一年当中,消耗卫生资源的80%发生在最后的一个月。”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对于失能老人,需要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这里面包括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性病防控、急危重症的救治、中期和长期的照护、以及临终关怀。老龄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及时到位,但又不至资源浪费,这也是长期照护险设立的初衷。

卢艳丽院长认为,长期护理险制度建立之后,老人的状况需要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确定国家的相应支持。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80%以上的老年人,只要一得病都是一体多病,一位老年人得了20多种疾病,他的吃药、就诊、医疗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也不可能看那么多的门诊。”因此,卢艳丽在隆福医院建立了老年症候群门诊,在门诊也设立一个综合评估中心。睡眠障碍门诊、咳嗽门诊等这样一些症候群门诊的建立,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需求。

“长期照护险不僅是一个医疗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生活日常照料的内容,医疗保险并不能代替长期照护险,涵盖服务的内容不一样。”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说。

雷海潮主任介绍,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每年将6所机构改造成适合从事康复护理型的机构,2018年还要再转型3所,这样加起来全市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15所机构。北京市级财政为每所转型的医疗机构提供设施、设备和人才方面的改造培训资金,大概每个机构一年的预算是1500万元,对于弥补这一块服务的不足,也起到了一些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最近,民进北京市委提出精准支持聚焦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建立一套综合、动态的失能老人需求评估分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政策对接;二是针对不同需求等级的老人,把对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改为按照其实际承担的比例进行补贴;三是在此基础上,设计差别化的服务内容和福利制度,改善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实现精准支持、梯度保障。

据了解,1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山东省青岛,护理保险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到保障失能失智老人领域,老人接受的长期医疗护理可按照政策报销80%~90%。据报道,青岛73岁陈女士,因常年卧床就诊不便还需定时翻身等照料,每月需要约3000元的个人医疗负担费用。庆幸的是,陈女士符合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申报条件,入住护理院后,每月医疗费用仅自付300元左右,有专业人员护理,老人康复更有质量,子女也可安心工作。

随着国家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度提高和有关政策的出台,“老有所护”,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将不再是难事。

猜你喜欢

老年人康复护理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