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春风十里,不如你》对冯唐原著小说的改编

2018-09-03于安琪

神州·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冯唐改编北京

于安琪

摘要:青春校园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于2017年暑期档热映。剧本改编自《北京,北京》,是冯唐的传记型成长小说“北京三部曲”之一,作家将当年的自己投射在主人公秋水身上,在其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和离开了多年的北京。原本充满荷尔蒙冲动和意识流色彩的小说文本青春洋溢地呈现在荧幕上。但改编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情节编排、人物形象、叙事空间和审美趣味几方面,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春风十里,不如你》;冯唐;《北京,北京》;改编

冯唐的小说擅用意识流手法,没有明确的结构线索,充满抒发个人情感冲动的心理描写,但并不影响影视剧创作者改编的热情。2015年,导演李玉将冯唐的“北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万物生长》改编为同名电影。时隔两年之后,“北京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北京,北京》便被搬上电视荧幕。作为作家富豪榜的上榜作家,冯唐的小说拥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而他的小说,尤其是“北京三部曲”作为青春怀旧之作,很容易勾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通过对比电视剧与原著小说的差异,从情节编排、人物形象、叙事空间、审美趣味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情节编排:用力过猛,结构失当

通常来讲,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比较率性而随意,矛盾冲突的设置往往没有电视剧紧凑,而且作品中心理描写和议论性的文字往往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些是很难通过视听符号进行影像还原的。而冯唐的这部小说更是因其浓重的抒情意味随意铺排情节,意识流手法随处可见。电视剧的编剧周涌开玩笑说如果把原著所有成型的情节全部用上,也不够三集,要完成四十集的剧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达到这部电视剧的情节容量,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进行了情节的扩充、重组和增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四角恋”关系,增加矛盾冲突。多角恋爱关系无疑是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手段之一。电视剧中的秋水,面对小红和赵英男的追求,很难分清楚到底爱谁,就造成了在他和赵英男七年的爱情长跑中,小红一直在一旁对他们虎视眈眈的畸形状态。另一边,小白一直追求着小红,由此构成了纠结的“四角恋”。

其次,丰富次要人物经历,展现校园青年群像。编剧丰富了一些人物,增设了一些人物。将小说中原本在北大读书的辛夷女友“妖刀”也设置为班里的女生。人物的聚集显然有助于在有限的叙事空间内产生更多的情节。由此,这些人身上展现了校园恋情、学习生活的多种可能,比如一同为出国刷GRE的情侣,无法相互陪伴的异地恋,让更多的观众对号入座,产生代入感。

再次,电视剧大篇幅增加了军训的情节。秋水的大学生活就是冯唐本硕博九年的协和医学院生活。在冯唐初入大学的那几年,部分高校的军训时间是一年,协和医学院是其中一所。对这段特殊的经历,冯唐在小说中只零散地提及了三次,并没有叙述过多细节。但是编剧抓住了军营的环境特征,军营整饬、严肃的氛围与年轻人的青春萌动具有天然的对抗性。把一群青涩的大学生放在这个背景中会产生很多矛盾冲突。因此,电视剧由进军营为开端,一系列情节便由此展开。然而,军训的情节持续了十七集,在总共40集的剧集中占据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显得有些结构失当。除此之外,军训情节着重制造矛盾冲突,为迎合观众追求娱乐化的效果,出现了学生群殴教官等严重违背军队纪律的情节,有损军人和军队形象。

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逻辑欠妥,次要人物更为成功

电视剧基本延续了小说对主要人物的设置,保留基本的人物关系,存在一条主线,即主人公秋水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

秋水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又非常自恋的文艺男青年,有着这个年龄阶段男生惯有的对性的幻想与渴望。剧中的他在面对感情时却表现得懦弱无能。身份背景的改变则使秋水与平民观众有了阶级上的距离,降低了秋水带给观众的亲切感。小说中的秋水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在北京的市井民居中长大,是一个接地气的北京大男孩。而剧中,秋水的父亲是著名的医学院士,拔高了秋水的身份背景,使秋水少了几分市井气。

关于小红,在小说中,“小红烧肉肖月是我们共同的女神,大家的女神。”根据秋水的描述,她在身体上完全满足了男生对性的幻想,在性格上豪爽、开朗、敢爱敢恨,和秋水、小白、辛夷称兄道弟,是情谊深厚的好朋友。冯唐完全把她塑造成“北京大妞儿”。而在剧中的具体情节中,小红表现得疯疯癫癫,甚至近乎不计后果地胡闹,完全缺乏理性。可以说电视剧编导对小红的塑造是为了活泼而活泼,为了情节推进大大消解了人物本身该有的光彩。

另一方面,剧中对次要人物的塑造相对成功许多,在刻画校园青年群像的过程中,反映了现实状况,甚至是一些社会问题。秋水班里的同学有北京土著,也有来自贫苦乡村;有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院士、参谋长的子女,融合了不同身份背景、不同阶级,这背后隐藏着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编剧借小玉这个人物深刻地把这点表现出来。

三、叙事空间:多封闭空间,造成“城”的缺失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释,空间是指时间发生的场所范围,以及其中的人、事、物所处的相对方位。《春风十里》中所出现的空间相对集中,分别包括军队、宿舍、教室、医院办公室和餐馆。这些空间多室内场所,大都是封闭性的,在其中的人物受到地点的局限,行动和语言表现相对集中,适于酝酿矛盾冲突。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在这样的空间中更容易展开。但是空间的封闭性和单调性也造成了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容易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它完全遮蔽掉了故事发生的城市背景——北京。因为在原著小说中,北京不仅作为故事发生的空间和背景,也是作家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是他的书写对象。

冯唐在“北京三部曲”对北京城的追忆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北京,北京》中反复出现北京的地理坐标和民俗印记。比如描述家的位置,“我的目光沿着东三环路,看到麥子店以南的一个叫垂杨柳的地方,我出生在那里。”冯唐还通过美食强化老北京元素,南小街的门钉肉饼、东单公园门口春明食品店里的牛舌饼,还有各个省市驻京办里的正宗地方菜,都带有着北京民俗的印记。

王一川说一座城市深入人心,靠的是它最外显的符号。进一步来讲,“城市靠符号来记忆,城市靠文化符号而活在人们记忆里。”冯唐在小说中有意强化着北京的符号,他有意展现八九十年代,还没有被现代性完全渗透的北京。“二十四瓶一箱的十一度清爽燕京啤酒,一块五一瓶,不收冰镇费,全东单王府井,就这儿最便宜了。要再便宜,得坐公共汽车北上四站到北新桥。那儿有些破旧热闹的小馆子,燕京啤酒一块三,可是菜实在太差,厕所就在隔壁,京酱肉丝和屎尿的味道一起呛腌鼻毛。”这是那个年代“吃小馆”、“喝大酒”的记忆,充满着市井气和烟火气。如今这样的物价已不复存在,这样的小馆更是无处可寻。

“城”的缺失对人物形象亦有影响。城与人是相互交融的,城市与人物性格有着互文关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北京的城市气质相融合、呼应。但是这些在电视剧中都被弱化或消解掉了。笔者认为若让剧中人物从封闭性的空间走到北京城里,人物行为会更加流畅、形象会更加饱满,发挥出人物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建构功能。

四、审美趣味:过分追求娱乐化,缺少正面教化

作为大众文化,电视剧应当既能“提供快感”,也能“增进道德目的”,应当引领健康的审美趣味。但是荧幕上呈现出的《春风十里》在某些细节上过分娱乐化,背离了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应当承担的功能。

剧中,与军训有关的情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尤为严重。为了反抗艰苦的训练和教官的严格管教,以小红的恶作剧为发端出现了全班群殴教官的事件,还有夜不归宿、偷窃教官私人物品等有违纪律、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这种情节既不符合人物作为重点大学学生的身份和行为规范,也不符合大学生军训的真实情况,是为制造娱乐效果和推动情节发展而强行安插的。

从受众角度来看,本剧编剧之一的周涌曾表示:“中国青春偶像剧的目标观众群体是青少年观众。这个观众群体或者还在生长发育阶段,正在学校中紧张学习,或者刚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些青少年处于世界观初形成期,电视剧应当给予其正确的教化和引导。显然,改编后的《春风十里》没有保持应有的严肃。

反观整个电视剧市场,此种情形并非个例。秦俊香已在专著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当今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各种文化、各种观点交融混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电视剧出现了审美趣味甚至主题导向上的偏颇。”这值得整个电视剧市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冯唐著:《北京,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2]秦俊香主编:《中国电视剧类型批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陈友军:《青春偶像剧中的“人”与“城”》,《中国艺术报》,2013年1月21日

[4]王一川:《文化符号与北京的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見于《前沿 创新 发展 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2011年

猜你喜欢

冯唐改编北京
敬与恕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成功是拉下脸皮的坚持
敬与恕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北京,北京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