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阅读呼唤思维跃升

2018-09-01于翠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学类礼赞文学性

于翠华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常常心有忌惮。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不过,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方面却又有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明知有“难”,却少有针对性的“救援举措”。一个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每年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此,我们不得不说,这里是否存在着教学的低效运作或者不作为现象?

在一切教学难题面前,教师自然是首当其冲,不能有任何畏惧、退缩的想法和行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自然有其难度,但是我们教师必须认知一个基本事实:难,也是有方法的,它不是无解的。在本文中,笔者准备以《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感悟,谈一谈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基础先行,认清文学性思维特质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提升其教学效益也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的热切呼唤。不过,就当前的教学客观实际来讲,不少学生并不具备文学性思维能力。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对作品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人、事、物的理解,大多拘泥于其本源意义。例如,对于作品中的景物理解,不少学生只是将其等同于生活中的实物,并没有从中辨识出它对于情节推进、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文学作用。为此,对文学性思维的培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首先,探寻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因、过程等。对于作家而言,他们总是时代信息的敏锐捕捉者,他们对人生沉浮、社会激荡等,有着强烈的感受力。经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之后,他们调用自己的认知和智慧,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达,继而起到引领时代思想潮流的功效。再看作家的文学表达,这种表达不同于平实的表白,他们总会借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传输,将现实予以艺术化展现,得以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用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表现一类人物,用一个具体的环境代表特定社会、国家的大环境……简单地讲,文学的表达是一种思想变异,它冲击着事实思维。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必须颠覆对客观真实的单一认识,建立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之间的关联。作家总是想借助文学的方式,表达某种特殊的主观、前瞻性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观性,学生对作品中的所有形象的认知就不能将其与生活中的真实相对应,必须有一个思维的跳跃和提升。为此,对所有形象的认知就必须上升到赏鉴的高度,将其统一指向于作者的主观表达,用作品的创作主旨进行认知回应。

以《白杨礼赞》为例,作者在文中极力推崇这种白杨树,将其认知为“绝不是平凡的树”,看到了它身上所包含的“力求上进”的精神,并将其与“北方的农民”等同。学生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在大脑中将基于实物的白杨树幻化出“北方的农民”的影子,并就着文本中的文学语言,闪现出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精神品质。将白杨树所具有的品质与对应的北方农民联系在一起,那么学生的文学性思维特质就基本具备了。

二、文本为介,赏鉴非常态思维方式

对学生文学性思维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达到不断的思维跃进。其中,对于实践文本的选择与运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为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具体文本,作为媒介,促进学生文学性思维特质的进一步形成。

仍以《白杨礼赞》为例,这里的白杨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曾见识过,乃至相当熟悉。但学生认知的仅仅是现实中真正的树而已,很难把它和人联系起来,即使是作家把它当作人来写,因为白杨树实在是普普通通的事物,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阈。但是,在作者眼中,它就是非凡之物。于是,经由文学手法加工过的白杨似乎具有了一定的灵性,变成了人的象征,成为作者礼赞的对象。其实,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求作者的文学性思维方式。

就拿这篇课文来说,如果作者直接说白杨像“北方的农民”,这必然会显得相当突兀,会让本来就在文学阅读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变得更加的手足无措。于是,仔细研习作者的文学表达方式就显得相当有必要。文本一开始,作者开门见山,直接表白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但是,其后并没有直接进入赞美,而是运用了散文的惯用技法,宕开一笔,先是大力渲染高原是如何的单调,作者在此处没有省略笔墨,而是突出了这里只有黄、绿这两种单调的色彩,难以让人有伟大之类的思考。在这近乎贬抑的手法之下,读者的思绪很容易随之同向发散。

不过,从作者的行文来看,他的笔法相当老道,竟然与人们的惯性思维逆向而行,转向对“傲然地耸立”着的白杨。到此为止,作者似乎还没有停止思维的跃动,他在写这些树是“极普通的树”,写它们是怎样的姿态普通、如何的不美丽。继而又点出它们绝不是平凡的树”,而是“树中的伟丈夫”。它们“一律向上”,表现出“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特质,这让读者自然想象到抗战时期坚守在“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于是,经由这样的思维跃升之后,白杨与北方的农民、哨兵之间建立起意义的联系,学生就能对这篇文本的文学思维有了基本把握,对作品的价值取向也有了相当精准的认知。

三、运用为机,实现跨越式思维跃升

正如前文所说,对学生文学阅读思维的训练不能够速成,必须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基本认知之后,学生还需要一个加以运用的创造性实践过程。

仍然以《白楊礼赞》为例,在建立好白杨树与其象征对象的关联之后,教师还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仿造性的运用。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和体悟身边的人、事、物,结合各自生活经历,在这些观察对象之间建立联系。然后,模仿这篇文章,写一篇“××礼赞”。在这方面,不少教师也曾经尝试过。其实,功力刚好应该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各自的写作进行交流。一是交流自己的文学构思,看看所选对象与寓指对象之间的关联是否妥帖、恰当。二是评价同学的构思,看其有无闪光点或不足之处。三是进行后继的修改,审视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优点,实现文学思维的在场补位。实际上,有了这些环节的运用之后,学生在前期的所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习得,也才能为后继的文学阅读乃至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学类文本阅读意义非凡,这个毋庸赘言。当下,我们语文教师最应该展开的工作就是认清学生的文学修养,判定他们的文学阅读思维有没有得到有效培育。然后,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实际的检验,看其是否真正发挥出这种思维的影响力。最后,则需要基于前期训练,结合各自的经历和感悟,进行最为本真状态的运用。

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历年中考中得分率都是只低不升,因此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任重而道远。但解决的方法是多样的,相信只要用心思考文本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坚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高效将会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253300)

猜你喜欢

文学类礼赞文学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脱贫礼赞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礼赞40年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文学类
采油树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