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册装文献仿真的形制与做旧工艺

2018-08-31邓槐建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13期

邓槐建

摘 要:文献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产物,它是用一种以文字、图像、公式、音视频等手段将信息记录在一定载体上而呈现的形式。而纸质文献就是利用纸质的特定媒介作为手段的一种记录载体,记录、积累、传播和承载着历史的丰富与沧桑的厚度。此媒介载体,在古代文明的造纸发明后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纸质文献的发展就是随着当时年代的生产力状况,生活需要或生活方式决定了每个时代时期不一样的形制特色和制作工艺。而纸质册装文献同样如此。所以,在仿真复制的过程中形制的方式方法以及做旧处理的工艺,更能体现和突出该时代的见证和还原历史的丰厚。

关键词:纸质文献;仿真复制;册装文献;形制做旧工艺

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3-0252-03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中国书画艺术的仿真复制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书画复制是当前国内文化产业中悄悄兴起的一个新型产业,是将昂首瞻望于“神坛”的名人书画融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大创举,是对传承发扬民族优秀精神品质有更大的发展和促进的。对于纸质文献仿真复制来说,也得益于高科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纸质文献仿真复制的手法多种多样,例如,木刻水印技术、丝网印刷技术、数字微喷技术……等等。它们在页面的图形图像高清采集,无缝拼接,色彩、纹样的复制输出等等,都几乎近似完美,各有特色与优势。其中,中国现代水印木刻从50年代产生,60年代兴起,至80年代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木刻水印技术,工序较为传统,较为复杂,也是算高仿的制作方法之一。从技术含量来说,木刻水印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过程,成本较高。而数字微喷技术,是主要应用数字电子媒体设备,运用电子数据处理的仿真复制技术。2005年进入仿真行业应用,十多年的发展改良,技术也已经相当的成熟。数字微喷成本低,操作简便,在印制输出图样时见效速度快。所以目前被档案系统、文博系统等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博物馆作为展示的纸质文献仿制品来说,仅仅就是代替展示之用,选择应用数字微喷技术进行仿真复制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推广数字微喷的文献仿真技术,在未来的应用领域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涉及绘画、广告设计、印刷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工作经验,在书画、纸质文献复制领域上有多年的实践产出,在应用数字微喷技术的仿真方面的教育上也有较多的实践案例。由于篇幅关系,不再详细介绍全部数字微喷技术全过程,节选了文献仿真的形制与做旧工艺作为主述课题。我以下所讲的纸质文献仿真,就是基于数字微喷技术下的仿真复制技术。众所周知,在纸质文献仿真复制的市场上,册装文献的制作方法形制品种,多种多样。分别包括如下几种:其中有骑马钉期刊,胶装期刊类,平装书籍类,精装书籍,线装善本,册页等等。需要真正了解或学习全面的形制方法是要不断的反复实践中才能提高和达到的。以下是我为博物馆制作的部分纸质文献仿真作品,和大家分析一下它们的形制特点,各具特色(如图1):(1)深蓝色的为古籍线装书文献。(2)“鸳鸯谱”为古籍册页式文献。(3)“清华大学”为精装硬皮笔记本文献。(4)墨绿色为骑马钉装16开本期刊文献。(5)“中华民国护照”为硬皮小册子文献,6-7为平装书籍文献。(6)“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简易式骑马钉装文献。册装文献的形制形式众多,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以上的文献中,旧得较有代表性的是《地理·初级中学课本》(如图2),经过较长岁月的使用后,看上去外部殘缺破旧,外形轮廓变型,边角模糊缺失不完整,装订线也暴露于眼前。色彩偏暗,泛黄泛灰,确有历史的凝重与神秘。当然,从专业的仿真复制角度来说,纸质文献的仿真制作,总体分为四个工序(工艺)步骤:(1)原件结构分析及仿真图形的采集;(2)图形图像的修补与纹理、色彩调整处理;(3)版面的拼接、纸质选材与印制输出;(4)后期的形制与做旧处理。这四方面中,各有侧重,同等重要。可谓环环紧扣,每个步骤的好坏均直接影响最后的仿真复制作品的质量好与坏。从某种角度来说,纸质文献仿真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用手工艺制作过程来“塑造”一件精湛仿真作品。博物馆仿品要求视觉、触觉均要有很好的相似度。近似值越大,当然意味着纸质文献仿真的高超水准,还原历史最准确的真实意义,使观摩学习的人有身历其境的切实感受。

本文以《地理·初级中学课本》纸质文献书籍的制作为例,把纸质册装文献的形制和做旧处理两个方面,重点进行开展分析。在我多年的实践中,是如何做到“制新如旧”或是“仿旧如旧”的。

1 册装纸质类文献的仿真形制

基于经过第三步的“版面的拼接、纸质选材与印制输出”后,在册装形制成型之前,需要踏实认真的检查如下几个方面与原件的近似值是否一致,否则无法进行形制与做旧处理。一,外形尺寸长、宽、厚一致:外形尺寸在输出之后,形制之前的尺寸要比原件的尺寸大,为确保成品尺寸与原样一致,通常输出印刷的“毛坯品”必须比实际的成品尺寸大。大多少呢?印刷厂的机器切割一般单边“出血”为3~5毫米,因机器的精确度的要求而异。我们文献仿真大部分是小批量,俗称“短版”打样。基本都是手工切割,所以,一般“出血”要求放量比原件单边大5~10毫米(如图3)。二,由外至里的页数及页码顺序一致,册装文献页数一般不只一页或两页,一般都四页以上,“骑马钉”订本,一般是四的倍数增长,如四页,八页,十二页等等。而普通“胶装”本,则是不太讲究,页数书脊厚度与原件接近即可。《地理·初级中学课本》是属于有线胶装文献,装线要求是分组穿线,16页为一组,该文献的装订厚度是以7组构成,约112页内页。所以,检验页数,页码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倘若单双页数前后不对,形制完成后再发现错误,仿真作品则变成“废品”。页码检查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把多输出的一套页张(通常,仿真品做2册,则输出5~10册以上,确保结果的册数足够挑选或足够损耗。),按照该文献的正确装订方法和顺序进行模拟装订排列,然后观察页面的顺序和页码的位置是否和原件一致,同时尤其要留意跨版页面(指相连的两个页面,如32~33页)的图形图像或底色是否吻合。页面色彩近似度,检查色彩花纹的近似度与原件对比,目测近似度90%以上即可。经过以上两点校对检查均无明显的缺陷后,即可进入形制阶段。

册装文献的仿真形制,根据《地理·初级中学课本》制作为例,约分三个步骤:一,装前整理。把已经校对好确认正确的内页页面按照原件的页面顺序理顺配页,把该内页页面插入基质空白纸质的对应部位,参照原件的页面部位,如仿真的文献内容在P30,就插入相应的P30页面部位,空白页纸张的基质要与输出一致,大小与输出一样大,含出血位。按照16页一组一组的顺序放置;把输出完整的封面页面(一般要求双面套印,扉页和封三在封面封底反面),检查正确后备用。二,手工装订。册装纸质类文献仿真的装订这一步,类似现代印刷工艺中的“装订步骤”。首先,把16页为一组的内页页面,靠齐左边(即书脊边)用工具固定压平不能移动,在穿线的部位画上一条铅笔直线确保缝线挺直,使用针锥缘着所画线位置按照原件的距离手工打孔,孔深能穿过线即可。然后给打好孔的文献穿线,穿线的松紧以适度为宜。内页穿线成册后,包封面,书脊的厚度要测量内页成册的厚度,在封面的书脊里侧画出手工量好书脊尺寸,折叠压痕,涂抹浆糊于内页书脊处,包装封面。仿真“毛坯”册装文献即将完成。三,装后裁切。等待封面的浆糊干透,平压2个小时后,即可整体裁切。测量原件的长宽位置尺寸,记录下来,在仿真“毛坯”册装文献上,给相应长宽位置做标记。按照原件的真实尺寸,丈量位置准确,手工切割,要求与原样大小误差不超出1毫米。三边修切后(除书脊边缘外),已经是一本册装仿真文献了。但是,这本册装仿真文献缺点就是太新、太整齐、太硬,没有“无意”的残缺,触摸没有“软”“熟”感,不像文物。那么,接下来的做旧处理显得相对重要了,要打造成“古董”?处理的工艺是决定“仿旧如旧”的成败关键了。

2 册装纸质类文献的做旧处理

做旧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可谓“仿旧如旧”。什么是旧?旧,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即是岁月沧桑的感觉,被长期使用过留下痕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离我们的生活有足够的“时间差”吧!

首先,我们来好好观察纸质文献《地理·初级中学课本》的模样(如图4):(1)色彩灰暗。(2)泛黄略泛红。(3)锈迹斑斑。(4)书脊位置磨损严重、四角位置磨损并每页有多次褶皱。从多方面观察来看,反复多次使用的“老态龙钟”就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为此揭开做旧的秘密,我们得详细分析做旧的一些方法和处理技巧。

根據《地理·初级中学课本》制作为例,在册装文献中,根据我的多年经营,总结如下五法“破”“磨”“折”“擦”“染”。学会了五法后,不同的册装文献作法会有所加减,五法熟练,万变不离其宗了。所谓做旧的五法,大致如下:(1)破——即剪切或手撕。对照原件破损特点、位置,研究破损对策。使用剪刀、美工刀或直接手撕等诸多综合办法,破坏性地“破损”已形制好的文献仿品,如该书脊部位、关合的边缘书口部位等,“创造”残缺部位。尤其是关合书页后的外表状态(常用展览柜摆放状态),使其相对准确地“残缺不堪”,能做到“破如其破”难能可贵,即为上等水准。(2)磨——即打磨。用锉刀(椭圆状、三角状锉刀均可)或沙皮对准仿制被磨损部位,如文献书籍的四个角部位、关合的边缘书口部位等,打磨圆滑平整,以不刺手为限度。触摸起来有一定的“灰毛”感觉,视觉上和触觉感均有原样的近似度。此即为“软”“熟”感受,触觉视觉还原真实。(3)折——即折皱折痕。不停翻阅的书籍、文献,都会出现的边角不规则的折痕或弯曲,如边缘书口的两个书角部位、书脊的手撕破损部位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折痕的次数都每页讲究变化,有高高低低的错落,才能有真实感觉,方能以假乱真。新的折痕不服帖没真实感,这个时候,需要将折好后的册装文献册子合十平铺压放一定时间(机器压三小时以上为宜)折痕就很服帖地形成了。为了增加更“旧”感觉,则需要二次轻度打磨,使得印刷颜色被“磨”掉的感觉就恰当了,再观察原件的面内部的状态,以原件一致为准。(4)擦——即抹擦。封面与封底的平面抹擦效果,有助图片,文字或底色制造“磨损残缺”,因为是平面的做旧处理,无需使用锉刀了。只要使用又软的宣纸(棉质纸)用手抓成一小团,参照原件对着准确的部位,如封面的字体图案上颜色有深浅,要区别于新印制的页面内容很平整光亮的感觉,少量擦拭,慢慢加重,以免痕迹过量,过大的磨损缺乏真实感。(5)染——即染色。经过上面“四法”的物理方式处理后的形状更加逼真,可是,在“破”“磨”“折”“擦”中,把仿真的纸质本色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了(尤其是打磨过程把印制的颜色被去掉了,会露出纸张的本色),所以这样的色彩肯定不够真实。所以,接下来的“染”就像给仿真的纸质册装文献穿上了“古装”衣裳,那就是锦上添花了。首先需要色水,分别调制红茶和绿茶各一杯,约100~150毫升/杯,可根据工作任务量多少调泡多少茶水(亦可以使用在饮用过程中的浓茶水或隔夜茶水,隔夜茶以没馊味、不发霉为宜),使用茶叶泡制茶叶水,色泽浓度要求较高,呈深褐色(比一般饮用的茶水浓度高)。分别各用一支毛笔(我习惯使用兼毫,大小楷笔,根据实际涂刷面积而定),大面积用小笔每一笔会有较大的色差,所以建议合适就好。怎么填涂?当然是参照原件的残缺部位,还有就是被打磨部位,因为被打磨部位因没有颜色,露出了纸质的本颜色,一般会偏新,所以要涂上泛黄或泛红的颜色,红茶绿茶就这样显得格外的重要了。填涂规则是,右手握一支着茶色的毛笔(轻刮不滴茶水为宜),左手一支着清水微干的干净毛笔,右手慢慢的,一遍一遍的涂,以免过量。在临时涂错的微小部位用左手清水毛笔吸干,即可修改。同时一遍一遍涂有丰富且厚重的陈旧感。所以说画过国画的人都知道,多次复笔的上色的画面一定要比仅有一次或两次上色的画面感觉要厚实,更有层次,做旧色彩填涂应该就是画画这样的一个用笔原理吧。尤其合起后文献的页面边缘书口要多次上色(如图5),图五上为书口上色不完整,新旧明显。下为书口上色完整,完美的仿品。以免露出新块。否则,就没法体现旧的真实感了。

填涂颜色,不是一下子的功夫,有时候要需要一天、两天时间或者更长,因为,每一遍最好等干透了才能看到真实的感觉,同时在填涂颜色过程中,册装文献页面会弯曲变形,有经验的仿真师,基本上是填涂一遍,就要轻压一遍,多次反复以免变形走样,要确保质量。就这样,反复校对仿品与原样的近似值,一件优秀的仿真文献就呈现在您的面前。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仿真一本好的册装纸质文献,要达到“仿旧如旧”或者“以假乱真”的高仿境地。不但要严格坚守工作环节的步步到位,还要拒绝偷工减料或“差不多”“就这样”等等不负责任的工作观念。力求表现纸质文献的性格内涵,让仿品“活”起来。要知道,仿真的目的是,首先以仿品代替原件展出,是保证原件能恒温恒湿恒光存放,达到长久保护原件的目的。同时,仿真作品能还原历史真实原貌,让后世子孙感受历史的教化,总结前人的得失,正确驾驭人类自己的美好未来。所以,一件高仿的作品,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因此,从事仿真纸质册装文献工作,其实要明白,不管从总体大的四个工序(工艺)步骤,还是小到后期的形制与做旧处理,甚至是“染”的每一笔细小环节。它们的节奏是环环紧扣的,无法孰轻孰重来评价。只要每个小环节都踏踏实实、反反复复地去研习,多留心观察原件的“精神气质”。相信,长期在真实的案例中进行反复的操作一定会领悟出更多的道理和办法来,一定可以做出非常逼真近似完美的仿真作品。

参考文献

[1]沈国荣.印后书刊装订工艺[M].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2]童芷珍.古籍修复技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