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校思政课“活”起来

2018-08-30刘姗姗

人民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价值

刘姗姗

【摘要】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拥有扎实专业技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的现代青年。寻找贯穿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长久性的问题,认识当代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其求知欲,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思政課 青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被广大高校学生认知接受。但也要看到,在日趋开放多元的大环境之下,高校也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各种思潮文化的挑战。大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难以避免受到各种非主流舆论和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偏差,道德行为欠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悖等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知识信息获得渠道呈现多时空辐射、多维度裂变、多元个性化趋势,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认知、情感信念确立、自觉主体意识形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高校现实生活中相对重视专业学术,思想政治教育则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等现象。

创新变革的时代,教育环境、教材内容、教学对象都在变,如何在变中寻找不变,即寻找贯穿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长久性的问题;认识当代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理论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为“90后”“00后”量身定做课程,做到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其积极逐梦新时代,也是思政课创新的重要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该站在什么历史方位,如何迎接已经开启的新时代?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

新时代思政课需要把握的两个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有的放矢,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让思政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一,重视青年群体,坚定理想信念。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经验告诉我们,青年思想稳定则社会发展效率高,青年思想混乱则社会面临危机。但同时,青年群体思想往往最难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拥有扎实专业技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的现代青年。“志不强者智不达”,当代大学生唯有明确了为谁学?为什么学?将学习目标建立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心理基础上,方能将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并产生最好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握有一技之长和专业特长的大学生,唯有以崇高信念和正确价值观为支撑,方能使其专业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最大的知识效价,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释放出最大的社会科技能量。相反,如果高校教学的知识教育失去了思想价值的引领,就必然失去人才培养的方向,不仅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致使其学习效率低下,还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力的生成与发展。这样不仅弱化了我国高等教育成效,也有违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

第二,获得青年认可,工作领域细化。做青年思政工作必须要获得青年群体认可,这要求思政工作者需要先放下“架子”,用更加平等的态度去交流。当前思政教育一个巨大问题在于过度笼统,没有针对形势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这在实践中经常造成思政工作者应对领域过度单一,面临新问题无从下手的局面。让思政工作更加专业化、细致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思政工作内容,而且也能改变思政工作“枯燥”“老套”“古板”的社会形象,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高成效。

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几个建议

贴近学生心理及社会现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当下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当代大学生在经受12年紧张的应试教育后进入高校,普遍处于反省人生、思考人生、发现人生的开始,面对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刺激、新诱惑,充满对未知未来的探究与渴望,充满内心冲突和心理矛盾。在这样一个群体心理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赋予思政课传统经典以新内涵,需要活学活用新例子。因为,当大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并且具有引导人生发展的价值意义时,必然会增强学习兴趣。坚持思想价值引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持续的学习热情,还能激发大学生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欲望和激情,唤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用创新来赋予高校思政课“灵魂”。高校思政课的“活”应体现在顶层设计、教师教育、学生吸收等各个方面。比如,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可以加入采取让学生讲述的方式,这样能增加参与感,可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创新也在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比如,灌输式还是引导式,都关系到学生的接受度。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走出书斋,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实践。发现那些积极向上的事件,懂得思政课的魅力在于运用在现实中。这其实也是高校思政课所谓“活”的内涵,和现实发生密切关系,才是最切实际的课程。

扩大思政课程的覆盖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思政类课程,充其量扩大到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个别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依靠思政课程“一枝独秀”显然不行。如何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合唱”,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教育,必然需要高校全体教师都能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形成浓郁的“课程思政”意识,在各自课程教学中能主观能动地挖掘思政德育元素,甚至建立与课程相应的思政德育案例,系统有机地渗入课堂教学中,有效丰富构筑教师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平台。思想价值内容为专业知识教学增加深度和力度,专业知识教学为思想价值引领提供载体和渠道,即使再抽象的专业知识教学也必然蕴含着价值立场、道德情怀和思想观念诉求。可以说,这些既是丰盈的思政教育资源,又是构筑高校“大思政”格局不可缺失的重要教育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高校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得实效。在“互联网+”时代,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不仅看教师在单位时间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对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有多大的价值意义,就是说,要考量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教育价值元素的多寡和大小,方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依据。因为,教育不仅仅限于培养大学生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层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生活,是引导和教育青年人去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是包括个人的、家庭的、职业的、社会的广义的生活概念。因此,凡是有效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思想价值的灵魂支撑。要采取新形式、新措施、新方法,让“活”字当头,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①邓晖:《高校须切实破解“德智分离,知行不一”》,《光明日报》,2017年2月9日。

责编/谷漩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价值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