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自清散文风格和学术研究之关系

2018-08-29雷胜学

中文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朱自清

雷胜学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朱自清的古典文学研究和其散文创作的关系,来凸显朱自清的学术研究的特点与其创作的隐秘联系,从而澄清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精神渊源。本文认为,他的散文的清新自然、委婉有致的风格以及其对散文的画面感、意境感的追求与他对陶渊明、谢灵运、《古诗十九首》等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朱自清 学术研究 散文创作 精神渊源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那些被人们认为是五四新文化先驱或者主力的新文学作家们在竭力破旧立新的同时却又在默默地整理甚至提倡、普及传统文化。比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许地山、俞平伯等等,他们在新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微地翻翻他们的文集便会发现,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方面同样是不遗余力。曹聚仁非常同意鲁迅等人不主张青年人读古书的观点,但是自己却在国学研究方面狠下功夫[1]。这种对传统文化爱狠交织的情感态度突出地反映出一种时代心理:一方面,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成长于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中,经验、情感上的依恋和一种孔子修经式“为先圣继绝学”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提倡新文学的同时着手整理典籍;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民族危亡和社会动乱造成了知识分子心理上的一种普遍的“感时忧国”情怀,使得他们相当看重文学改造社会的功利功能。他们思想上深受西学影响,深知传统文化在改造现实方面的无力。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他们是思想上矛盾的一代人。我们可以通过考查其学术研究的对象,了解作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而这恰恰是对其创作风格有直接影响的。

一、朱自清的学术研究概述

朱自清由写作新诗走向文坛,后来写作白话散文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后来主要从事杂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由于性格上的谨小慎微和生活的重压,他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紧迫和压力之中,所以著述勤奋丰富,工作认真。他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新文学、诗学(古典诗歌、新诗)、国文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古典文学论文、学术思想随笔和文学批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诗言志辨》、《新诗杂谈》、《古逸歌谣集说》、《经典常谈》、《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等。朱自清自小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自己又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他所研究的对象很能体现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比如他对陶渊明、谢灵运、李贺、柳宗元、韩愈等等的研究,都深刻地影响到其散文的创作。这一点后面将会说到。

梁启超指出,自清代以来,中国学术逐渐“厌倦了主观的冥想注重客观的观察”[2]。西学东渐以来,西方学术方法论上的科学性逐渐为国人接受,并成为一种自觉的努力和追求。朱自清在学术上努力突出一种科学精神,他注重文本细读和分析。他说,“就一首首的诗说,我们得多吟诵,细分析”“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3]他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比兴派和评点派不满,“从毛公《诗传》出来的诗论,可称为比兴派;金圣叹式的诗论,起源于南宋时,可称为评点派。现在看,这两派似乎都将诗分析得没有了。”[4]基本上可以说,朱自清是把细读和分析当作了学术研究的最为基础的方法论。他在《古诗十九首释》的开始这样说:“诗是精粹的语言。因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许多人觉得诗难懂,便是为此。但诗究竟是‘语言,并没有真的神秘;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是可以分析的;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散文如此,诗也如此。有时分析起来还是不懂,那是分析得还不够细密,或者知识不够,材料不足;并不是分析这个方法不成。这些情形,不论文言文、白话文、文言诗、白话诗,都是一样。”[5]这些至今都对我们做学问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话向我们透漏出朱自清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态度。

二、清新自然、委婉有致的文风与其学术研究的关系

朱自清散文一向以清新自然,平易质朴,于平淡中见神奇著称。其实,如果细致考察的话,便会发现他的这种风格和他学术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经典常谈》(六)中极其推崇《左传》的文风,从朱自清对《左传》的极其推崇的形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审美趣味:委婉含蓄,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忙中有闲。以现在的文艺理论标准来看,文章的雕琢艱涩并非太大的问题,它只是风格的一种,宽容来看那也未尝不是一种美。而且话说回来,要真的努力在语言表意能力上达到一种拓展和创新,普通读者感到艰涩难懂也是难以避免的。显然,在这里朱自清推崇爱易派的“新而不失自然”,反对文章的雕琢僻涩,提倡一种“平正通达”的文章。他还推崇欧阳修的文章,因为“欧文主自然。他所作纡徐曲折,而能条达疏畅,无艰难劳苦之态。”[6]我们以此可以看出,在艺术审美趣味上,他追求创新和自然的辨证统一。所以,他极为推崇《古诗十九首》,作了《古诗十九首释》。《古诗十九首释》原是为普及国文知识在1941年第6——9、15期《国文月刊》上连续刊载。之所以选了《古诗十九首》作为对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风,三百篇之外,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代表。”[7]后来,在《经典常谈》(十二)中又说,它“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8]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朱自清看重《古诗十九首》的,是它委婉有致、敦厚自然的表意风格。

三、画面感、意境美和其学术研究的关系

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朱自清的山水小品文和柳宗元的风格颇为相似。马焯荣道出了朱自清散文和柳宗元小品文之间的相似性,这是极有道理的。但是,朱自清眼中的山水等自然风光是和柳宗元迥然不同的。虽然朱自清像柳宗元一样都远离政治中心,但是柳宗元是被迫,而朱自清是主动。所以,柳宗元的心中更多的是抑郁、不满和牢骚,尽管他表面上满不在乎地沉浸于山水。他小品文中的“深幽”意境包含着他的个人牢骚和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朱自清的“深幽”也包含着个人烦恼和苦闷,但他的烦恼、苦闷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重担和压力,还有对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彷徨和不信任。他在文章(尤其是其诗歌)中容易顾影自怜、伤感满怀、彷徨无地,自是与他一生的漂泊不定和承重的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他性格里谨小慎微、敏感脆弱以及骨子里的长子情节的产物。他本人是没有太多的政治兴趣的。而他的苦闷和烦恼总会在自然山水和文学理想中逐渐消解,柳宗元由于其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观念,在这方面就没有朱自请这么幸运了,他是不可能将其理想真正寄托于文学和自然的。所以我认为,朱自清从柳宗元散文中真正继承过来的是其写游记的技巧层面:“他的文深幽精洁,最工游记;他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9]他真正看中的是他的“描写景物的新语”。

真正在意境、画面感的营造上给朱自清影响的是陶渊明和谢灵运。朱自清对陶渊明和谢灵运都做过系统考证,对陶渊明尤其欣赏。我想这是与朱自清骨子里的隐逸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经典常谈(诗十二)》中讲到陶渊明,朱自清说他“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有理趣,他的诗能够做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之宗”[10]陶渊明和谢灵运隐逸、沉溺于田园山水写出的诗甚为符合朱自清的审美口味,他说“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11]朱自清散文中注重发现自然,着意营造一种意境美、画面美,是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对于其散文中的画面感,尤其是朱自清的一个有意追求。在《论逼真与如画》一文中,他系统考察了传统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他还就他的画家朋友马孟容的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写过同名散文,试图将画面转化为文字,通过文字表达画面。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的刻意努力。

参考文献

[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73页,三联书店,2003年8月。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团结出版社,第1页。

[3]《诗多义举例》,《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206—207页。

[4]同上

[5]《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全集》(第七卷),第191页。

[6]《经典常谈》(十三),《朱自清全集》(第六卷),第115页。

[7]《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全集》(第七卷),第191——192页。

[8]《经典常谈》(十二),《朱自清全集》(第六卷),第93页。

[9]《经典常谈》(十三),《朱自清全集》(第六卷),第114页。

[10]《经典常谈》(十二),《朱自清全集》(第六卷),第95页。

[11]《经典常谈》(十二),《朱自清全集》(第六卷),第95页。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朱自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外语学术研究应关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