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弄珠”意象考

2018-08-28孟雨婷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典故意象

孟雨婷

摘要:关于郑交甫弄珠的典故在后世诗人笔下衍生成一个象征性的文化意象,它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诗人抒发内心之丰盛情感的形象性存在,也成为后世詩人在原意基础上再创造的宝贵文学财富。

关键词:古典诗词;典故;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弄珠”这一典故被反复吟咏,其原始意义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意为玩珠,指汉皋二女事。典出《韩诗外传》:“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交甫与之言:‘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反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1]据西汉刘向《列仙传》中有更详细的记载:“郑交甫常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卵。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女)手解佩以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即趋而去,行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灵妃艳逸,时见江湄。丽服微步,流生姿。交甫遇之,凭情言私。鸣佩虚掷,绝影焉追?”[2]《文选·张衡<南都赋>》也吟咏此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3]据明万历《襄阳府志》载:“万山之西有曲隈,为解佩渚,乃郑交甫遇神女处。”

其二指鲛人泣珠之事,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赋》中写道:“弄珠于渊客之庭,卷绡乎鲛人之室。”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4]又《太平御览》卷八0三引《博物志》亦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5]

其三指古时百济杂戏的一种。《北史·百济传》中载:“有鼓角、箜篌、筝竽、篪笛之乐,投壶、摴蒲、弄珠、握槊等杂戏。”[6]

而在后世诗人吟咏之中,“弄珠”这一典故的含义被逐渐丰富,成为诗人抒发内心之丰盛情感的形象性存在。在实际创作中衍生出如下意象:

一,玩赏珠玉,表现女子娴静优美的情态。如徐昌图的《河传》:“弄珠拾翠盈盈,倚阑桡,眉黛蹙。”如贺铸的《弄珠英》:“月晓桂娥闲,弄珠英、因风委坠。”

二,借弄珠之事引申为与美好事物失之交臂的遗憾怅惘之情、患得患失之情。代表作有孟郊的《杏殇》:“冻手莫弄珠,弄珠珠易飞。”意谓感伤杏的花苞凋落,喻婴儿夭折。其诗序中写道:“杏殇,花乳也,霜翦而落。因悲昔婴,故作是诗。”元好问《清明日改葬阿辛》诗中写:“孟郊老作枯柴立,可待吟诗哭杏殇。”说的就是孟郊对稚子夭折的悲痛怅惘之情,用弄珠来比,美好但脆弱易逝去,遗憾万千。又如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诗人感叹年华易逝,不知不觉霜鬓花甲,就像汉水神女赠与的珠玉一般忽而不见,给人悠久的怅惘遗憾,迷惘追思之感。再如张镃的《春雪阻观梅花两诗嘲之》:“弄珠萦佩白衣仙,游戏尘寰占岁前。却被天公撒龙脑,拥教无地著云軿。”因一场春雪让诗人无法观赏梅花,遂自嘲宽慰说梅花是弄珠佩玉的白衣神女,游戏人世间行踪不定,却被天公撒的龙脑香阻隔了落地游玩的云辇。此处即是借弄珠神女的典故表达遗憾自嘲之情,言简义丰。

三,由上衍生出另一层意象,即意寓可望不可及,可思不可求,用以表达对美好女子(引申为美好事物)的希冀向往遥思。其代表作有王适的《江滨梅》:“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诗人惊喜的发现梅花盛放在汉水之滨,不知春色早早已经到来,不敢相信,怀疑就像弄珠的神女一样虚无缥缈,得而复失。将诗人的见寒梅之后惊喜而又患得患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张子容的《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二首》:“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表达对可望而不可及美好女子的遥思。所谓遥思,这里不是指距离的遥远,指的是时间的遥远。首句写郑交甫爱怜神女遗留的玉佩,感叹神女再也无法相见,来表达诗人心中对心仪女子的向往恋慕。“仙妃”不仅是说这个女子的容貌就像仙女一样美丽,同时也是诗人怀念的这个人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样遥远,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接触不到。又如蒋忠的《芙蓉》:“中有弄珠人,盈盈隔秋水。”以寓其如弄珠神女一般渴望不可及,可思不可求。

四,比喻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如潘牥的《梅花》:“柴门尽日少蹄轮,坐对横窗数点春。心向雪中偏暴白,影来月下亦精神。十分洗尽铅华相,百劫修来贞洁身。笑杀唐人风味短,不应唤作弄珠人。”这里反用其典,“弄珠人”意为转瞬即逝的美人,赞颂梅花凌寒独自开,不畏严霜的傲骨风神。

五,比效弄珠神女,赞叹人物神采风姿。代表作如项安世的《水仙花》:“林下水边风味永,弄珠谁见汉皋神。”汉水旁的弄珠神女仙姿绰约,可思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宛如《诗经·蒹葭》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朦胧飘渺,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以弄珠神女的风神来比附水仙花,隽永而意蕴深长。又如范仲淹的《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人物高传卧龙里,神仙近接弄珠川。”以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弄珠神女的典故赞誉孙司谏的人品和贤名,表达对其向往和推崇。又如邹亮的《水仙花效李长吉》:“弄珠拾草潇湘渚,带月迷烟愁不语。”这里的“弄珠”借代神女,比附水仙花绰约迷蒙的姿态,以拟人的手法,勾勒出美丽多愁的神女的形象。在此类意象中,“弄珠人”已经成为一种不必言明、意蕴深厚的美的意象。

六,由原典的弄珠游仙泛化为一般多情少女,走下神坛贴近人性。如毛文锡的《摊破浣溪沙》:“罗袜生尘游女过,有人逢着弄珠回。”这里的“弄珠”所指范围扩大,变成偶遇游女的代名词。与第四点不同的是,并不以神仙的姿态来比附拔高描写对象,而是让原典中的神仙放下款款的身段,拨开飘渺的云雾,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间女子,水边嬉戏多情的游女,成为诗人词人笔下一些可爱质朴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汉广》中,原为汉水游女,是以一个樵夫心上人的身份出现的。汉代以来,汉水游女的形象慢慢开始被神化。神化的手段之一,就是汉水游女的典故被反复地引用,出现在各种典籍中,被各大家、名家反复地称颂。汉水女神是对汉水流域有史以来,平民化、女性化、典型化、概括化的结果。从汉水女神身上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汉水流域平民女性的智慧、品行和作派。

七,与鱼龙相关。如鲍溶的《采珠行》:“东方暮空海面平,骊龙弄珠烧月明。”祥龙戏珠一直是中国传统祥瑞图案中之一,关于龙与珠深厚联系的原因,有以下两种猜测:一说龙珠为龙之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它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另一说“珠”为太阳,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鱼龙弄珠在诗人笔下还引申为汲汲于名利。如邵谒的《放歌行》:“龟为秉灵亡,鱼为弄珠死。”和刘基的《题群龙图》:“云中弄珠劳尔躬,不如卧沙之从容。”

八,玩弄珠玑,吟风弄月。如庾卜礼的《题云锦园》:“五采弄珠玑,八章诵云汉。”和杨万里的《圣笔石湖大字歌》:“尔来化作懒卧龙,簸弄珠玑漱琼玫。”还如古时东湖“弄珠楼”,这是文化名士吟诗作画、品茗赏月的雅集地,在清代张云锦《东湖弄珠楼志》中收集有明代董其昌、清代高士奇、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等著名学者诗人无数赞美东湖美景的诗篇;明代李东阳的《平湖十咏》、冯敏效《当湖十二咏》等诗中也都有“东湖十景”的赞美的佳句;可以说弄珠楼就是文人士大夫和游客休闲游览的胜地。自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建县后的弄珠楼历经数百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代文人有很多吟咏于此的名篇,如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之六十六》:“山月池边看未足,移船买酒弄珠楼。”陈宗仁的《清明前一日友人招泛东湖》:“弄珠楼下波如酒,醖碧摇红潏潏新。”

九,“弄珠”还用于临水用典表达悲伤愁绪。因神女弄珠于汉水之畔,所留的是怅惘遗憾之情,后世诗人将汉水泛化为所有水畔,内心愁绪之时行吟水畔则想起弄珠之事,以自比自况。如鲍照的《登黄鹤矶》:“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此诗围绕“悲”字而写,运用典故,一方面暗示离别家乡之悲伤,另一方面表示意外的奇遇实属茫然,留给自己的终将是深深的遗憾。用这二典引出下句“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虽然衣食无忧,有丝竹悦耳,但诗人无法排遣思乡的羁旅之情,并用古时感伤事来自比自况,以求同理心。还如襄阳妓的《送武补阙》:“弄珠滩上欲销魂,独把离怀寄酒樽。”诗人在弄珠滩边借古事悲己怀,这里的弄珠滩已成为一个古今同悲的符号化意象。还如文同的《弄珠宁春日闲望》:“弄珠亭上客,来想弄珠人。……天涯羁旅地,村落寂寥春。”亦是如此。

十,临地用典怀古,以示深厚意蕴,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这种情况下的弄珠典故成为一种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符号。如李百药的《渡汉江》:“东流既沵沵,南纪信滔滔。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作者从汉江上游乘船到襄阳,想起襄阳故地典故,回首杜预沉碑和郑交甫弄珠之事,历史沧桑扑面而来,更显厚重而富有内涵。

综上所述,关于郑交甫弄珠的典故已经在后世诗人瑰丽的笔下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文化意象,它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诗人抒发内心之丰盛情感的形象性存在,也成为后世诗人在原意基础上再创造的宝贵文学财富。

参考文献:

[1]韩婴撰许维遹校.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叔岷校.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马银琴译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典故意象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