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山帮千年沉浮江南最出神入化的匠人故事

2018-08-28真感生友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香山匠人技艺

真感生友

很早以来,江南就脱离了地域概念,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江南不仅存在于文人的诗里或墨客的笔下,还深深镌刻在匠人的凿刀中。

而把凿刀玩得最出神入化的。就是“香山梓人”,这个词其实是对技艺高超的香山工匠的美称。梓,本为木名,质地优良,是营屋造房的良材,因此在古时候,通常以“梓人”来称呼能工巧匠。

在江南,最让人惊叹的是:一群“香山梓人”联手组成的“香山帮”,在中国建筑史上纵横千年,留下了各种浓墨重彩的杰作,比如天安门、故宫三大殿,再比如苏州狮子林……

香山帮的千年沉浮故事

苏州香山位于太湖之滨,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在这里种植香草而得名。香山地区钟灵毓秀,无论文武还是工艺,任何领域都不缺能人奇士,由匠人组成的“香山帮”,就是其中的代表。

所谓香山帮,其实是对太湖流域营造匠人的统称。在苏州梓义公所内,保存着一块刻于道光三十年的“水木匠业兴修公所办理善举碑”,碑文中提到的“水木匠业,以香山帮为最……”,就是香山帮在正式历史记载中的首次出现。但实际上,香山帮的历史远不止于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及其周边地区,就诞生了许多擅长精细建筑技术的工匠,人们俗称为“香山圈”或“香山里”,当地的民谣自豪地说:家家有匠人,户户有绣娘。但那时候,他们还只是“香山梓人”,大多以个体或小团体的形式活动。时间进入北宋,香山匠人被皇家两度征召,参与宫殿与园林的修建,他们带去的全新建筑材料太湖石,是一种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多窟窿和褶皱纹理的园林用石,奇特竣削的外形堪称中国园林景观史上的异类,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玩石”之一。

但遗憾的是,中国“匠不入史”的局面让香山匠人很难得到重视。正如近代建筑学家童离在《江南园林志》中所说:“自来造园之役,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技未传。”直到明代,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出现,才慢慢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蒯祥,苏州吴县人,生于明惠帝建文元年,祖上世代都是香山匠人,父亲蒯富,曾被明王朝选人京师,承担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永乐十五年,不到20岁的蒯祥,带领香山匠人入京修建北京皇宫,亲手设计了“承天门”,即后世所称的天安门。这之后,蒯祥官至工部侍郎,永乐大帝尊呼他为“蒯鲁班”.而他所领导的香山匠人也成为皇家宫殿、园林,甚至陵寝的专用设计与建造师,“香山帮”的名号开始声振江湖和庙堂。

明、清两代是香山帮发展的鼎盛时期,数百年间,在香山帮匠人手下,诞生了无数妙园豪阁:故宫三大殿、苏州狮子林、拙政园……后来,人们干脆以“苏派建筑”来代指依香山帮模式建造的建筑。

时间进入清朝末年。受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影响,以香山帮为代表的中式传统建筑流派逐渐式微,依靠师徒、祖辈手手相傳的技艺传承方式受到严重威胁,好在“一代宗匠”姚承祖出现了,他创新香山帮古老的技艺传承方式,开设匠人学堂,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入学,重在培养他们的技艺与文化素养,同时编纂了集千年香山帮建筑技艺精华的巨著《营造法原》。直到现在,这本书都是每位香山帮匠人入行时的“至尊宝典”,书里所记载的营造技法与口诀足以让每位匠人受用一生。正是由于姚承祖的开拓进取,香山帮艰难地挺过了那段黑暗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迎来新生。

如今的香山帮,依然行走于五湖四海,肩负起中式传统建筑营建、修复与传播的重任,其中的新锐力量更是走出国门,将香山技艺带给了世界。

香山帮恪守的精神

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工匠团体,香山帮内部的传统与规矩代代相传,被历代匠人严格遵守。

重中之重是“把作师傅”。香山帮是由诸多工匠联合形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包括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遵从的原则是:有工则聚,竣工即散。“把作师傅”作为将大家临时聚集到一起的领袖,必须由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老师傅出任。而他的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负责指挥施工、承担技术和经济责任,更要对一些“关键项目”落实把关甚至亲自出手,比如香山帮处理亭子翘角的技术,就是“把作师傅”的专利。

除了德高望重,“把作师傅”的技艺与见识必须十分了得。在凭本事说话的匠人群体里,只有技压群雄者才能执牛耳。比如香山帮祖师蒯祥,能够双手握笔,左右开弓同时画龙,修建房屋更是“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把作师傅徐文达,只凭经验,就在修复宋代古塔工作中得出“唐宋年间建塔不可能用东北松,而很可能是楠木”的结论,即使遭到专家质疑,后来的结果也证明所言非虚。由此可见,“把作师傅”的精湛技艺是香山帮工程质量的绝对保证。

在修建民居、私人园林等建筑时,香山帮大多会根据当地习俗,将建筑朝向避开正北、正南方向,这是由古礼所定:非皇家、佛寺等不得向正北、正南朝向,否则就会折福减寿;房屋的开间数目,一般为奇数,取谐音“吉”之意;房间布局上,讲究“前堂后寝、亮灶暗房”的结构;建筑色彩方面,以灰色为主调,辅以精美的木雕镂图案,注重建筑的古朴严肃,自然灵动;雕刻艺术方面,以神话传说和人文轶事为主要题材,如留园《西厢记》雕刻、春在楼《三国演义》雕刻等,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独特亲和力。

作为居于灵秀江南的“艺匠”,香山帮匠人自古就注重文化与艺术素质的培养。历史上有蒯祥双手画龙,姚承祖自设学堂,而现代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薛福鑫老人,7岁学画,后才学技,自创出“笃笔画”,他主持修建的长崎凑公园工程获日本金熊奖,技艺蜚声海外。

香山帮存续至今的最大秘诀是两个字:团结。在藏龙卧虎的香山帮内部,从来不缺能人巧匠,他们或精于雕刻,或善叠假山,但都甘居团体之中,与香山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国时期,香山帮主持修建的春在楼(又称雕花大楼),内部“无处不雕,无处不刻”,尽管世人都简单地将之归为“雕花赵”赵子康的功劳,但那些雕刻紛繁复杂、精美绝伦,绝非一人之力所能为,据春在楼主人后代金霏林老人回忆:“那雕花匠我看见过,是个又黑又瘦的干瘪老头……不过他的手艺是极好的,一个礼拜能雕一扇窗户;做生活也十分认真……”这样的无名英雄,不过是香山帮匠人团结一心的缩影。

香山帮获得世界性肯定

1979年,51岁的薛福鑫老人带领香山帮工匠,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修建了一座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也为香山帮的再次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基础。

明轩以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为蓝本,“簃”的意思,是指楼阁旁边的小建筑。整座明轩全长30米,宽13 5米,书房、假山、花坛、清泉、半亭等设施一应俱全,精巧和细致让人叹为观止。明轩的建成,轰动了世界,欧美建筑名家从这不足一亩的小簃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美绝伦。

这之后,香山帮匠人走出国门,开始与世界建筑同行交流、碰撞,并创造出香山帮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代表性建筑:加拿大的逸园、新加坡的唐城、美国的流芳园……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各地的中国园林建筑工地上,到处都是香山帮的身影。

2009年9月28日,香山帮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海桑田,上千年的香山匠人精神,最终获得了世界性的肯定。

时至今日,香山帮匠人的组成早就不局限于香山及其周边地区,他们早就摒弃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狭隘思想,一方面通过开设培训班和兴建专业学校等方式,把香山技艺“带出去”,另一方面,和苏州大学等高等学府合作,将世界建筑门派的精华“引进来”,达到让香山帮与时代共同发展的目的。

2011年,香山帮的故乡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200多位香山帮工匠呕心沥血用传统技艺营造、建筑出了一座“承香堂”,意在为香山帮传统建筑技法提供样板实例,同时也用于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使用。

整个“承香堂”的修建,由香山帮在世名匠亲手制作、示范,全都严格按照传统技法,用的是原汁原味的纯手工方式,无钢筋水泥、无现代型材料、无电动工具……修建过程涉及到香山帮的多种工艺,包括“大木”“小木”“瓦工”“砖细”“石雕”“铺地”等。此外,整个营造过程还对每一个工种、工艺进行了全程录像,以便让后人理解和研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承香堂自2011年建成起,每隔20年便会拆除,让下一代香山帮年轻匠人们重建,并再次进行全程跟踪拍摄,使香山帮传统技艺在“承香堂”上不断延续。

猜你喜欢

香山匠人技艺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缤纷四季在香山
香山名字的由来
一纸红叶映香山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青年匠人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