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2018-08-28冯成贵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2期

冯成贵

内容摘要: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既減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数学课堂教学是否能处于高效有序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是否有充分的预设和随机生成的灵活把控,以及从数学不同知识层面的构建,通过相机切入,分别激活学生的“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从而引导数学教学一步步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引导中善于激活“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是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的教学手段之一。

关键词:动情点;连接点;创新点;成功点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生动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过:“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倘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那么,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呢?

一、预设引导,激活“动情点”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从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的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如果一堂课的开头很精彩,那么他们对接下来学习的内容也会兴致勃勃。

1.竞猜谜语,激活“动情点”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因此,老师可以密切结合教材,适当引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数学《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猜谜语:“老师拳头里攥着什么?”当学生争着猜谜语时,我挣开拳头,让学生看,什么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数字——0。再如,第一册《认识钟表》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兄弟,高矮各不齐,滴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当学生说出谜底时,教师肯定、赞许,学生体会到了钟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随即板书“认识种表”,自然地引出新课。激活了动情点,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续编儿歌,激活“动情点”

如在上《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个池塘的青蛙图片。看着这可爱的青蛙,让我想起了一首儿歌——《数青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张眼睛12条腿……要是这样说下去说不说得完?是啊,要是这样说下去肯定说不完,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句话就能表示这首儿歌呢?这样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同时,续编儿歌又带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动情点”使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3.创设情境,激活“动情点”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盒东西,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打开装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钱币的盒子)哇,好漂亮!这是美国的钱,叫美元;这是中国香港的钱,叫港币……(手举人民币)谁知道这是哪国的钱?(中国)对,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钱——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通过创设认识钱币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必然感觉学习是件乐事,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即时引导,找准“连接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那么进一步的引导就是找准“连接点”。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数学由于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学中尽可能依据教材的特点,即时引导,找准“连接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比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创设迁移的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启迪学生思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先出示: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计划多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巩固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比较中,体会到这两题之间的共同点,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因此解题方法是一致的,不同点就是表示结果时,一个是用分数表示,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这样以旧引新,新旧对比,学生在比较观察中轻松获得了新知。

另外“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分数除法”的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表面上看,分数除法很难同分数的加、减、乘法以及整数除法联系起来。但只要抓住“统一分数单位”这个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突破算理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分子的整数除法运算”,教学时,可以由学生大量地举例,归纳出法则。这种思路还可以迁移到小数的四则运算。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而获取新知识。

2.找准生活与数学的连接点

俗话说:“百聞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生活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检验某些数量关系,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培养能力。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的“贲”“悱”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就能使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三、灵活引导,形成“创新点”

数学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更深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数学问题引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的空间,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去尝试创新,提高学生探求数学的能力,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的本意。

1.激发好奇心,产生创新的欲望

教育心理学家汪广仁说:“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在教学“年、月、日”第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却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2.提问、质疑,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要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如我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灵活引导下,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形成了创新点。

3.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

如我在教学“6加几”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同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①7、8、9……,一共有11个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1=11;④6+5=11,因为我知道5+5=10,10+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4.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世界之窗”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养。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和领悟,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去尝试创新,提高学生探求数学的能力,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的本意。

四、激发引导,把握“成功点”

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要使数学课堂处于高效有序之中,还必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赞扬。

1.从不同角度,把握“成功点”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如我在教学5/8和7/12的大小时制定了这样的三个目标:

目标1:能用一种方法比较得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目标2:能用化简的方法比较出5/8和7/12的大小,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

目标3: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得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出最好的方法。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我制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目标1是学困生都能达到的评价目标,目标2是中等生都能达到的评价目标,目标3是优等生达到的评价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2.展开竞赛,把握“成功点”

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他们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小学生总想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显示自己的成功。利用这种好胜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易于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组织过各种比赛,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比谁的方法更简便”,“看谁算得又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等等,都能使学生们大显身手。如在“笔算加减法”的练习课中,我就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的表扬了细心做题的同学,評他为细心标兵,奖给小礼物。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把握了学生的成功点,还给教学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潜在能力,让学生人人都享受“成功之乐”。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景,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要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总之,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处于高效有序之中,就要通过相机切入,分别激活学生的“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最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J].《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