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节扫墓祭祖应该是青少年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活动

2018-08-28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祭祖扫墓祖先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携家春游。”

落在春分后第十五天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扫墓节、三月节等。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中上坟扫墓是清明节的例行活动。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体现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基于以上的各种意义,清明节也因此成了华裔的重要节日之一。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清明扫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三、清明节:4月5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8日(星期日)上班。”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伴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子踏上了回乡祭祖的道路。然而,也有一些人却在期待着难得的闲暇日,享受阳光、绿地和美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祭祖当然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但更重要的则是有一个难得的休息和放松。

经过长时间的延续,清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动和发展。

扫墓应该是清明祭祖最主要的内容,其次才是和家人团聚,亲朋友好相互走动等等。祭祖的习俗在中国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皇帝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

论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清楚清明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教育意义。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祭祀,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认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民群众有效的教化,对社会风气正确的引导。

有识之士提出,要将中国的“清明节”变成中国的“感恩节”,使我们的青年和晚辈,在长辈们虔诚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感受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去感受历史,接受这种切身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种行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中国民众国际地位的普遍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先烈和祖辈的积淀和付出,我们对他们应该崇敬和思念。

另外,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影响青少年盲目效仿之时,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青少年的引导,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价值,明白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进而由此产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我们的历史和自主地弘扬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这也是当下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既然国家规定清明节公假,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就近参加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活动,怀念祖先勤恳劳作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恩德,子孙繁衍不忘先祖荫德,后辈努力继承勤俭家风。

没有祖先哪有父母,没有父母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感恩祖先、感恩父母做起。数典忘祖,不知感恩父母,这样的人禽兽不如,还能指望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吗?

所以,国家规定清明节为3天公假,就是为在职的干部职工,包括党团员和青少年,不仅积极参加人文先祖和烈士陵园公祭活动,还应该就近参加家族祖先的祭祀活动。通过普遍的清明节民俗上坟,回顾先辈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经历,教育青少年学习家族勤俭持家优良传统,从感恩父母上升到热爱祖国,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增进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逐步形成强大振兴中华精神源泉。

但是,千家万户春节团圆之后,就告别农村奔赴沿海各地打工,不可能利用清明节3天公休假回乡扫墓。在祖居附近工作的干部职工,却完全可以携带子女参加清明扫墓活动,通过扫墓的仪式教育子女认祖归宗,了解村史家史和优良乡风民俗,接受传统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教育。

每逢清明节前,油菜花黄似海,家家户户按照族谱远近互通信息,约定日期准备上坟烧纸,所见都是老太婆老头子,总是退休老人忙着置办上坟祭祖,完全取代了青少年儿孙清明祭祖活动。年轻人总是说,他们都要上班干活做生意忙不过来,让老人代表一下就行了。

我们思考一下,上坟祭祖是青少年接受感恩和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是回顾村史家史和学习前贤优秀品格和作风,体验家族荣耀和民族自豪感的机会,岂能由退休老人可以替代?更不用解释,国家规定清明节公休3天,难道可以用花天酒地游山玩水来代替上坟祭祖的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现在人对清明的理解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金钱在许多人看来,成为人生价值主要的衡量标准,更多的人把清明看做是一种比排场、装扮门楣的事情,对此,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风气的不良反应,人心教化的畸形发展。

乡村干部要加以引导,防止清明节前后铺张浪费和引发山林火灾,充分利用和发扬以清明节、端午节和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借此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我们难得的机会和得天独厚的资源。

附:

为2020精准扶贫攻坚怀念当代西部开发践行者温世仁先生

惜黄花慢.遥祭温世仁先生

张俊杰(为2003.12.7温世仁先生台北病逝吊唁而作)

昨上虹桥,诸公放悲声,世仁魂销。时近数九,寒风怒号,台海阴云,恨水滔滔。忆往昔登临昆仑[1],看神州、酝酿春潮。黄羊川[2]、网连环宇,云淡天高。

西部开发热闹,偏去黄土坡,匠心独到。穷村僻壤,电子科技,“千乡万才”[3],跃上九霄。念君“四两拨千斤”[4],欲携手、鸿雁浩渺。今问谁,十年宏图[5]再造?

注:准备赴西部办学,救助失学青少年,谋划联手开发。惊闻温先生英年猝逝,痛叹失却同道,赋词以寄哀思。[1]近年温先生曾赴各地(包括西藏)考察;[2]在黄羊川试点培训网络人才成效显著;[3]、[4]温先生答记者问原话,计划投入5000万美元,在1000个乡培养10000名网络人才,实现农村超越发展;[5]温先生提出:“西部开发,十年有成”。

(中國科教扶贫网编辑室供稿)

猜你喜欢

祭祖扫墓祖先
祖先与吹牛
清明祭祖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学礼仪
绵 延
除夕祭祖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清明小记
鱼儿是人类的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