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的路径

2018-08-28郝宏桂

群众 2018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化江苏海洋

郝宏桂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自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由2009年的2717.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2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2.98%,比全省同期GDP平均增长率高2.1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4%,海洋经济成为江苏发展新的增长极。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涉及基于海洋及其要素资源开展的生产、加工、经营、开发及服务等活动的总和。而海洋产业集聚是产业要素通过不同类型与规模企业间的分工合作而形成的有机体系,并且因产业链网络关系而紧密相联,形成高效运作效果,是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高效空间经济整合形式。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集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一方面要在遵循海洋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海洋产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现有海洋产业结构转变与发展动力的转换,关注产业体系内部的协调共生与海洋产业增长韧性的培育,让江苏海洋产业成为充满活力与增长韧性的有机体,推动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江苏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以加快产业生态化、集群化演进为牵引,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促进江苏海洋产业增长率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的快速增长;二是有效降低江苏海洋资源的消耗水平,从单位岸线海洋产业产值、单位面积海水养殖产量、单位面积海盐产量、单位岸线码头货物吞吐量等方面,降低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消耗资源的水平;三是扎实提高海洋环境治理水平,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各项指标;四是切实提升海洋科技发展水平,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升江苏海洋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能力和潜力,从海洋科研从业人员、海洋科研课题数、海洋发明专利总数、海洋科技论文发表数等方面提高江苏海洋科技水平。

当前,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

高端新兴海洋产业优势不突出。2017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1∶47.1∶48.8,“三、二、一”产业结构格局初步形成;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总体占比超过了90%,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但与此同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在近海岸线,在深远海实施养殖、远洋捕捞、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较为落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高端新兴产业的支撑力不足,尤其缺乏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作用强、经济总量大的项目的拉动支撑。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沿海地区部分排污口排放质量不达标,使得相邻海域海洋环境受到影响,近海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原始生态结构遭到破坏。2015—2017年中国及江苏海洋质量公报数据显示,江苏海域水质处于清洁与较清洁标准范围的面积正逐年下降,部分区域的水质低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沿海化工园区集聚,港口基础设施和物流作业存在安全隐患,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的风险逐步加大。随着人工海岸的不断建设,原生态岸线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平衡功能弱化,粗放型用海开发活动亟待改变。

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海洋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力量分散,涉海教育相对薄弱,不能满足江苏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形成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2017年我省海洋科技贡献率约为50%,距离“十三五”规划中确立的到2020年突破65%的目标仍有差距;沿海三市尚未实现海洋经济相关产业信息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信息技术、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在海洋经济管理、港口生产运营中的应用比例也不高。

实施江苏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是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层次实现技术、模式和制度的创新发展,依据江苏海洋生态系统基础条件和产业集聚的组织构架,发掘产业发展的内生资源,加速良性循环的产业集聚过程,探索基于内生增长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的路径和动力系统。

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逐步把基地打造成为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海洋旅游基地,打造海洋文化先行区,探索文化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挥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新优势。全面提升以沿海地区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蓝色海洋经济带建设,优化沿海海洋产业布局,拓展沿海地区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空间;构建沿东陇海线海洋经济成长轴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海洋经济成长轴,擴大盐城滨海港内陆腹地,拓展江苏沿海海洋产业支撑能力。

促进海洋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加强近海海洋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开展沿海沿江污水处理能力评估,完善生态化工业生产体系,加大海上污染源控制力度。促进现代海洋产业向低碳经济模式方向发展,大力推行岸电、油改电、油改气、绿色照明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已有项目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对生产污水、扬尘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抓住江苏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机遇,拉伸海洋产业链条,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海洋经济系统形成稳定的动态结构。

创新海洋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客观分析江苏沿海地区自然资源基础、消费需求等发展潜力,采取差别化战略,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盲目模仿,避免用环境换效益。加大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与力量投入,以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由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产业质量转变,由分散化碎片化向集团化规模化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增长方式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增长方式转变,构建集约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建设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高地。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化海洋科技人才,整合江苏涉海科技力量,加强涉海专业教育的投入。同时,注重区域科技深度合作,以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为主攻方向,推动与上海、南京等地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与共同开发,海洋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消化吸收与生产环节。推进海洋经济科技园区、重大载体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各自的优势,实现江苏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完善海洋生态综合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民众监督的民主管理机制,实现海洋经济管理机制由行业管理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推进我省海洋经济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以产业生态化为抓手,统筹协调区域利益,探索构建国家补偿与市场补偿、经济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横向跨区域、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新机制,不断提高区域性生态补偿绩效,实现海陆统筹、绿色增长、人海和谐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多元惠益。

猜你喜欢

生态化江苏海洋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