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渔村蝶变启示录

2018-08-28苏正国钱忠林

群众 2018年14期
关键词:渔家渔民民宿

苏正国 钱忠林

在邵伯湖西岸,有一个纯渔民居住的渔业村——沿湖村。该村隶属扬州市邗江区,全村420户1588人,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多万亩,占邵伯湖80%。以往,这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近几年来,村干部们带领村民想办法、出点子,通过填塘整地、上岸定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等举措,硬是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村民家庭年收入从2007年的1.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0万元。“全国最美渔村”“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接连关注报道,原先贫困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村。那么,沿湖村蝶变背后有哪些启示?

启示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要把带头人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在沿湖村调研,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村总支书记刘德宝在村民群众中的良好口碑。2004年,30岁的刘德宝出任沿湖村党总支书记。那会儿,全村只有76亩耕地和1100亩滩涂,大部分都是荒滩水塘,连一亩整块的土地都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沿湖渔民抬不起头”,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村里一穷二白的情形。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后代,刘德宝对当地渔民有感情,对致富渔民有热情。十分了解渔民之苦的他,那时候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早日实现村强民富的梦想。

乡村振兴,先振“民心”。上任伊始,刘德宝便着力抓促“人和”的事。一是建机制,稳民心。通过推行“村民代表议事”“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三项民主管理工作模式,实现村务管理“还权于民”,解决了村内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办实事,得民心。通过实施填塘整地、上岸定居两大工程,结束了村民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办成这两大实事,一下子就凝聚起了全村民心。

为了改变沿湖村积贫积弱的面貌,刘德宝带领渔民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集中全村力量,先后开发出12900亩养殖水面和1500亩贝类养殖开发基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2013年以后,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启动等,邵伯湖开始“退养还湖”。沿湖村下一步发展之路怎么走?如何向湖再生、以湖富村?

刘德宝深思熟虑后发现沿湖村在全扬州唯一具有10多万亩生态水面和渔文化资源,这是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于是,他着眼乡村旅游兴起和S611省道建成通车的“天时”“地利”,提出了“旅游兴村”的转型发展思路。主打“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大力发展“渔业+旅游”“渔业+文化”“渔业+康养”“渔业+体育”等特色乡村游,给村民带来了丰厚收益。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近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900万元,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初步转型。

有句话说得好,“群众富不富,就看村干部;乡村强不强,先看‘领头羊”。回顾沿湖村完成艰苦创业拔穷根、上岸定居奔小康、乡村旅游促发展的“三级跳”,每一跳都是在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启示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沿湖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坚持村民为本,让村民成为主角。2015年,沿湖村开通了乡村游直通车,村里陆陆续续接到了不少游客的咨询电话,但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当时村内仅有“知棠园”一家渔家乐饭店,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增长和服务升级,沿湖村积极引导和鼓励渔民利用闲置的房屋打造渔家乐餐饮、特色民宿等项目,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沈常来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把自家的几间房全部整理了出来,开设“常来渔家”餐馆,可同时接待6桌客人,主打渔家特色菜。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年收入达60多万元。“真想不到,我们‘鱼花子还有扬眉吐气的一天。”沈常来说。现在,他又做起了特色民宿,投入180多万元扩容打造了独具渔家风情的“雅遇别院”民宿客栈。短短一年多时间,沿湖村就从开始的仅1家渔家乐餐饮,发展到现在的15家渔家乐餐饮,8家特色民宿,20多个游船、垂钓休闲项目。

良好的发展前景让许多在外学习打工的沿湖村人纷纷回村。大学生化明东毕业后,毅然返乡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他成立了扬州渔盛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线上线下销售起邵伯湖鱼、虾、蟹、芡实、野生菱米等沿湖村水产品、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赚得盆满钵满。越来越多的村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17年,沿湖村近400人参与了村内乡村旅游的相关经营活动,旅游相关从业人员人均收入突破了5万元。

启示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与根”,要因地制宜,打造“村魂”“村韵”

沿湖村乡村旅游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打造了“好看的外壳”,更在于其抓住了渔家文化这个“有趣的灵魂”。沿湖村村民90%都是外来渔民,该村是不折不扣的“移民村”。这些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沿湖村的渔民,既带来了北方的粗犷风土人情,也带来了南方的秀美水乡习俗,多元文化的互动共生和交流融合,形成了当地独一无二的渔家文化。

沿湖村紧紧抓住邵伯湖这一最大资源优势,以打好文化组合牌为抓手,开启了“靠湖吃湖”的新做法。一是打好渔文化牌。建成邵伯湖渔文化博物馆,展出齿罩、枪船、凳篓、大网等各种渔具,以及水瓢、马灯、罩灯等生活用品,系统地介绍邵伯湖渔文化发展史。开发休闲体验项目,让游客与渔民一起出湖捕蟹捕鱼,体验水上传统劳作方式。打造渔家风情特色民宿,让游客感受传统渔家生活。二是打好美食文化牌。挖掘独特渔家面食26種、渔家船菜36道,打造“舌尖上的沿湖”。其中,“好风向手撕甲鱼”特色菜获得2016年江苏省乡村美食大赛金奖。渔民将甲鱼放开水里煮熟,拆出甲鱼肉与青椒同炒,甲鱼骨则绑成“燕子”的造型挂在船头,用来预测第二天的风向。品尝这道菜,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传统的渔家文化。三是打好民俗文化牌。积极推动传统渔具制作、渔家面点制作等“沿湖村渔民习俗”申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迎端午、庆开渔民俗风情节”“邵伯湖杀围节”“邵伯湖开渔节”“欢乐渔家金秋品蟹节”等一系列渔民特色文化活动,以说唱、舞蹈、舞台剧等形式表演渔歌渔号、祭祀婚嫁等传统文化风俗。“玩在湖中,吃在渔家,宿在湖畔”成为沿湖村旅游的经典产品。

启示四:互联网赋予乡村振兴“崭新动能”,要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初期,沿湖村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为扬州及周边市县游客,省外游客较少,为了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沿湖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营销小团队,借助凤凰网、新浪网、扬州发布等网络媒体平台,持续密集地宣传沿湖村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业内知名自媒体的传播优势,精准宣传,精准营销,积极参加各类乡村旅游和民宿客栈发展论坛活动,加入东方舍予联盟、一峰民宿设计联盟、乡村生活耘田相聚、中国民宿旅游等八个全国性的乡村旅游微信群,定期把沿湖村的旅游情况图文并茂地发布到群里,锁定目标受众,吸引关注,集聚人气。注重加强与扬州青旅、润扬旅行社、花影美术工作社等旅行社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实现资源互享。越来越多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地的游客通过互联网结识沿湖村,纷纷慕名前来。

借助互联网力量,沿湖村的“二次创业”如火如荼。在大力推进网络营销的同时,沿湖村还积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创建“沿湖渔村”微信公众号、开办线上淘宝店,在网上吆喝销售沿湖村旅游特产和渔文化文创产品。渔家乐餐饮和特色民宿同步入驻“大众点评”“小猪短租”“携程旅行”等线上平台。游客线上动动手指,吃、住、行、购、乐全部轻松搞定。

猜你喜欢

渔家渔民民宿
渔家网事
孪生院子民宿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惠东渔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