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体系的时代建构

2018-08-27季芳柯晶晶

南方文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学生态

季芳 柯晶晶

20世纪中期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生态学研究从科学到人文,形成了一种空前活跃的世界性思潮。

在西方,生态文化研究侧重以人类实践为中心的环境研究,主要包括实践、伦理与哲学三个方面:以蕾切尔·卡逊、利奥波德为先驱,罗尔斯顿、柏林特等为代表,将生态科学研究延伸到社会价值、道德伦理的领域;以阿伦·奈斯、汉斯·萨克塞等为代表,建立生态哲学、探讨“生态智慧T”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体系;以实践为中心,将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相关联,如生态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自90年代开始生态美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基本呈现如下态势:引进西方生态思想、自然与社会科学成果融入美学建构;挖掘中国古代生态思想资源、少数民族生存智慧,作出生态美学意义上的再阐释;从实践美学原理出发,探讨生态思想演进的更新。

在国外生态环境实践与伦理、哲学推演的基础上,在国内生态美学各类资源开掘与整理的前提下,广西民族大学袁鼎生教授更进一步,率先将西方侧重客体与中国侧重主体的生态思想研究有机整合,在互补中形成以元美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体系,将自然与社会科学本身融入美学的建构。从90年代学术生涯开始之初,袁鼎生教授从实证调查到理论建设,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逻辑贯通的生态美学著作,将应用生态美学、历史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美学整一结合,成为生态美学体系与学科建设的第一人。

在开始美学研究之前,袁鼎生教授用八年的时间研究桂林山水美学,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总结自然山水之美的规律,将系统方法及和谐理论与山水形态有机生发、融合,出版了《天下第一美山水》等系列著作,为其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5年到2000年,在出版的著作文章中袁教授提出了和当时流行的主体论美学不同的整体论主张,认为“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①。在《审美场论》一书中袁教授引进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具有开拓性地将它引入到生态美学的研究之中,以其暗合生命整体的性质与力量,表达超越某个维度和界面的全新“统观”概念,系统而生动地演绎生态整体化生的“整生”形态。在主客体相互吸引,同构同化之中,“审美场”从微观走向宏观,形成生发原理、路线和模式,一体化逐级提升,发展成为生态审美场,构成主客体相融的一体审美境界,“审美场”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元范畴,以及构成不同层级生态美学的基础。

从2000年到2007年,是袁教授生态美学建构的第二个层级与阶段,从主体与客体对应共生的思想迈向对系统生态整体化生的讨论。在《审美生态学》一书中,袁教授继续揭示审美场在生态化中形成生态审美场的逻辑进程。审美场作为基于整生研究的科学范式,与生态场互化、整合,在对应运行中逐步融通,经由孕生、范生、回生,成为质形合一的生态审美场。生态关系所蕴含的规律融汇于审美发生、发展的深层规律,以生态审美为标准构成美学原理的生态逻辑,实现审美活动更高层次的自由。

随即出版的《生态审美学》则集中探讨生态审美场的生发,美、审美、造美与生态全域、生命全程复合立体推进,凭借人与自然贯通的生态整体开拓,凭借人类功利实践、生命存在、科学认知、道德伦理日常活动与审美关系的融合构成生态审美关系,理论与实践、生态审美场与生态审美学相生互发,以生态审美场自上而下的范生具体化,形成有机的生态化质态结构,建构基础形态的生态美学。

在2005年出版《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一书中,生态审美场理论从逻辑回到历史的维度。通过中西美学的比较,探讨人类从古代人合于天的天态审美场到近代天人相竞的人态审美场,到达现当代共同的生态审美场的宏观进程。以历史研究双向展现审美场逻辑生态与理论生态耦合并进,以天人合一的更高质度与量度的生态审美场为终结。在历史与思维共进延伸的基础上,袁教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场范畴——统观审美场,囊括人类全部的审美存在,在生态的视域中对中西美学形成立体推进、网络拓展、整体生发的宏大生态关照,构成时代生态平台提升的质的飞跃。

从形质结构、思维方法到思想内涵,以上著作将生态精神渗透其中,应用、理论、历史研究三要素循环往复、螺旋提升,共同抵达天态同一的整生生态审美场。所以在2007年出版《生态艺术哲学》一书中,袁教授承前启后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承接第一期研究的逻辑终点,再次回到理论生态美学研究的起点,在生态美境与审美人生相耦合的更高层次,进一步将生态审美场与艺术审美联系起来,提出了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三大定律。以艺术审美为开端和核心,提升审美的结构与方法,扩大审美量态,构成审美结构的整生化形态与机制,拓展了生态审美时空,走向艺术审美天化的哲理境界。同时,在生存美感的外向诗化运动中,审美与生态的质域对生,人类同构的审美潜能与自然生态的审美潜质系统对应、自由实现,通过审美创造、评价、研究造就整体生态文化美境,成就更为现实、美好的审美人生,推进生态审美艺术化与艺术生境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袁教授提出了艺术审美天化的构想与预测,生态文明与生态审美文明同步发展,消解审美时空局限、艺术审美落实于生态整体,实现天质天量的生态艺术人生境界,达到生态美学追求的终极理想:天化艺术审美场。

这一阶段的研究,三大定律以新的循环再次开生态审美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进程,形成人与自然共同的新质,构成人类生活内涵与天地礼乐律动生态美的圆满。最终确证生态审美场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结晶的元范畴性质,形成浑然一体的生态美学的整生论体系。

在第二层级研究的基础上,自2010年开始袁教授的研究承接整生论美学体系,向天生论美学演进。《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一书成为本阶段的新开端,该著作在系统辩证法的基础上拓展网络生态辩证法,第一次将生态整体方法与学术研究方法相沟通,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学术方法的生态整体运行规律。将网络生态辩证法的立体圈进形态与学术方法、背景、对象、体系相结合,在二者的耦合对生中形成四维网络化超循环的理论生态。在这一立体网絡化的超循环过程中,理论系统内化新方法,学术生态与学术人生的循环共进、逐步提升,形成生态化的生命共在。

在生态方法论的基础上2013年《整生论美学》出版,这部著作从理论上承接《生态艺术哲学》的逻辑终点——生态整体化生的“整生审美场”,一方面继续与转换前期生态美学研究,一方面将超循环的四维网络化生态辩证法付诸实践,探讨审美生存文明圈的构成。审美生存之场从整体生存审美场转化提升而出,拓展了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成为整生论美学的元范畴。同时,以生态网络化超循环方法为内在逻辑构架,构成美生文明圈的超循环模式:即“世界整生—绿色阅读—生态批评—美生研究—生态写作—自然美生,自然美生是向世界整生的螺旋复归,是美生文明圈四维网络化超循环运生的目标,是整生论美学的逻辑极点,以及继起的更高形态的生态美学的逻辑拐点”②。在这一美生场中,愉悦的生存氛围、美妙活跃的生态系统、整体生化的生态范式在交流循环中生发成长,最终建构美生文明圈,形成对生态美学的系统圈升化研究。

从本层级体系建构的形态看,袁教授的生态美学建构从应用、历史、逻辑、比较、元学科的不同层级逐步提升、回溯;从体系的内在性质看,从审美场到生态审美场,再到美生场的形成,三个元范畴的推进成为生态美学元范畴生发的主要轨迹,生态审美场的生成与内在规律成为生态美学的主要内蕴,由生态方法而来的整体化生范式形成新的生态网络辩证法的格局。实现了从基础生态美学、子学科、生态哲学的活态循环,升华确立了“自然美生场”这一新的逻辑起点与各层次生态美化生系统。以这一层级为基础,袁教授着手实现更完备更高远的生态美学建设与超越。在刚刚出版的《天生论美学》中,袁教授承续这一起点,通过整体生化圈和审美生存圈的复合旋升、生态与美学的整合,再接再厉,揭示人类与自然从“共生”到“整生”再到“天生”的和谐发展历程,探索生态美学超越的极致。

作为对生态美学未来发展之无限时空的探索,《天生论美学》在美生学的潜在逻辑之上继续向前,以超前而高卓的层级实现了生态美学研究领域更多的突破与创新。首先是美生场的拓展,在整生论美学的基础上,生态美学逐步达到升级与完型:在审美的历史辩证推进中萌发、初成生态美学,地球审美生态自然化旋升,生成全结构的自然美生场,地球审美生态与地外审美生态自然化融通,拓展出最辽阔的审美天生整全结构。在这一结构中,生态的已知与生态的未知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沟通,形成显隐交织的哲学美学生态链。从太古时代的混沌天成,原始时代的依天而为,古代神秘主义的宗教发明,到近代的制天而为、现代的与天相合、未来的绿色美生场诞生,袁教授以生态美学宏观的建构与视角将人类历史中人与自然,以及由此生发的文明现象作出了新的阐释、疏通与归纳,从起源到演进发前人之所未发,前瞻性地形成纵横全域的生态美学历史观。

其次,在这一体现生态美的美生场中,形成弥漫整个时代、整个世界的绿色审美生态圈,在诗性与理性的中和提升之中,升华出整体生存的范式圈,个体、系统和谐交流超循环旋生的方法,构成世界整生、宇宙美生的风景。审美生命与环境生态对应相生,形成美丽生动的生态生活方式,构成美活生态圈;这一生态圈暗合着审美场的生存机制,形成生态审美风尚、趣味与准则,形成绿色健康生存的审美生态,构成愉悦理想的生态自由整生圈。同时,以此为新的视角回到对文明起源与发展、审美生态观、艺术学生态链、艺术哲学、生态批评、绿色写作、生活美学的重新关照;回到对传统文化、生态文艺的分析与阐释,揭示生态艺术是人与世界的对生物、生态艺术谱系的超循环整生构成。在生态理论视域的制高点上,袁教授高屋建瓴,实现了美学研究各层级的一系列创新。

最后,在生态规范与实践的基础上,美生与整生在中和中旋生天成,生成自然美生场、天然美生场、大成于自然美生场。在这一过程中袁教授发挥出推理、预测与大气磅礴的想象之力,论证生态性与审美性最有生命力的融合,自然审美场消除了二者的差别,在量与质的方面主体与客体之潜能最完美地对应实现,审美生存与整体生存环形互动、按照整体生化的规则天然圈进、上升,在审美通生、恒生中达到了“天态”的齐一,实现宇宙以及宇宙系时空的超然循环。形成包含天生观的完形生态美学,跃生绿色美生场、天成美生场、神为美生场、仿生美生场、制天美生场、和天美生场、世界美生场、天然美生场,以大时空之中的系统接力,视域超越了社会时空、自然时空、人类时空,延伸宇宙时空以及宇宙星系时空。其中以“自然美生场”这一元范畴的自成为基础,探讨与预测地球时空中的生态整生,宇宙时空的天然整生、在宇宙星系时空中的超然整生,超越了一般生态美学研究的领域,触及、沟通着自然的起源与无限的终极。

“在超旋美生场里,人类生态的自然化运动,抵达与自然整生、超旋天生同一的境地,特别是抵达与全时空、跨时空、超时空的自然旋生、自然通生、自然恒生齐一的境界,人与自然也就实现了理想的大和与大同。”③在审美生态自然化系统生发的顶端,天生论美学最终实现美生学的完型,内含生态美学、环境美学、文艺学并进,升级为一个独立诞生的新学科,具有了属于自身的独立逍遥的新质。

目前在国内外关于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研究中,学者们多直接引入生态学观念,虽视角新颖,但流于简单拼贴。从历史的追溯入手的研究者则认为生态美学即讨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返魅”,未能较科学地区别古代资源与当代生态观的不同而实现质的转换。袁教授的生态美学体系建构由科学研究的原点出发,不仅将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结论相结合,而是将其先进前瞻的方法本身融入美学的建构,让科学的内容与方法与美学的规则融化凝聚为生态美学的灵魂。从主客共生美学、到整生论美学、到天生论美学,袁教授的美学体系在三个阶段的时空中升华,人与自然、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关系生动起来,探索整体迈向永生的美好。在生态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重点的时代,这一宏大严整的成果必将对与生态相关的学术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注释】

①袁鼎生:《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②袁鼎生:《整生论美学》,9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③袁鼎生:《天生论美学》,18页,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季芳,湖北工業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柯晶晶,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美学生态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纯白美学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