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我们都成为一个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2018-08-25万芳

科教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

万芳

摘要 教育是一门教人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品行最终使人“成人”的事业,它值得被当作一种信仰。文章以刘铁芳教授的教育哲学课为例,论述了以教育为信仰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教育 信仰 爱 在一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2.076

1教育何以需要信仰?

朱自清先生早于1924年就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针砭时弊地揭露和批判当时的教育工作者将教育当做一种手段,一种功利。唯金钱、名利是图,完全扭曲了教育的真谛和价值。校长、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各自披着“教育”的皮,变自己的戏法。可悲可叹的是:在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教师及其他一些相关工作被看做稳定又轻松的“铁饭碗”、成了人们争抢的“香饽饽”,教师资格证更是成了很多人闯荡“江湖”后的避难所。看着人们这些简单粗暴的理由,让我感到一种深沉的痛楚和战栗的恐惧。如今的教育变成“训练”、“教学”、“灌输”、“考试”的代名词,在这其中个性、自由、尊严、品德等生活的基本价值被放逐在边缘位置,教育嫣然已经逐渐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育虽是一项社会事业,教育的成败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校长和教师仍然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责任人。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更不是仅有知识和技艺就能胜任的事。如今教育事业多由一些“空心”的或者“居心叵测”的人来经营,试问教育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归根到底,人们对待教育“轻浮”的态度以及教育信仰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的重要根源。

教育与其他的事业不同,它不仅是一门知识、智慧和技艺,更是一种信仰。我们暂且不去详细探究信仰是什么,参照宗教徒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我们就会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价值。教育是一门教人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品行最终使人“成人”的事业,它值得被当作一种信仰,也只有将其当做一种信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信仰意味着发自内心的爱、热情、虔诚、自觉、为之献身等等。“诲人不倦”的孔子、“强说强为”的墨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等等,无不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信仰。

教育信仰何以有這么大的力量?教育信仰是整体性的,结构性的。教育信仰是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三种因素相互联系,构成了教育信仰的整体性。理性使教育者相信、情感使教育者热爱、意志使教育者专注,三者形成巨大的动力、凝聚力、感染力并指向实践。而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很少是基于对教育的热爱和虔诚,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仍将教书、育人、管理当作谋生的手段,没有建立在一定教育信仰基础上的坚定的教育信念,他们的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持续深厚的动力、自主自动的反思,也失去了在面对矛盾困境时判断和决择的最终依据,失去了教育生活的幸福和意义,更不用论及对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危害。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它绝不是可以随意“染指”、任意去留的地方。“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选择之前,必须深入骨髓的反思:能否以教育为理想、为志向、为事业;能否为之不懈奋斗、永远热血沸腾,就像选择伴侣走向婚姻殿堂般庄严圣神。

2教育信仰的是什么?

以教育为信仰,到底信仰的是什么呢?大学四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学习教育相关理论和教学技术为主;我们掌握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我们深刻地明白:教育不是灌输和考试,教育要基于学生的兴趣,要因材施教;我们牢记:要教学和育人并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仍会深深地受挫。教学任务艰巨,课堂上要高效生动,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懂事可爱,不知道怎样和学生走近,更不知道怎样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品格,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时常迷茫无助,不知道该坚持、该信仰的到底是什么?然而,上完一学期的教育哲学课程后,我渐渐感受到有些东西已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我越来越坚信教育是一种信仰,是对“爱”、“在一起”、“成人”、“健全人格”的信仰。一学期下来,我深深地感动于刘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忘我的付出。他不断的思考与写作以探求教育中的“智慧与真理”;课堂上他与我们“在一起”,捧着一颗火热的心与我们分享他遇见的美好与感动;课后,他不辞辛劳的为我们请来“好的人”,分享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学生而奋斗不息的赤子,这样一颗火热的心,让我开始明白:只有虔诚的热爱才会有百分之百的投入,教育的今天和明天都期盼这样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我也开始审视反思自己对教育抱有的态度,知道自己离虔敬的信仰还差多远。

朱自清先生说:“教育者第一须先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比起知识和方法,教育产生效果更为依赖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赖。因而,教育者应以爱为出发点。刘老师在课堂上跟我们谈了很多的“爱”,区分了母亲的爱与父亲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盲目自私的爱;让我们思考应该怎样去爱……爱是我们整个课堂的主题,通过《小王子》我们深刻的理解了爱的实质、爱与责任的关系、爱与宽容和牺牲……在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是在爱的牵绊中成就彼此。做为老师,我们就像一名摆渡人,总是会迎来又送走一批批学生。我们与每一个学生彼此驯服,产生牵绊,成为独一无二的他者。我们要爱“具体的这个那个学生,而不是爱“抽象”的人,我们要负责任的不是一朵玫瑰,而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一朵又一朵;没错,他们不完美,他们都带刺,但若完美又怎需要接受教育呢?面对学生,教育者应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无论怎样琐碎,无论怎样哭闹都要原谅要宽容,用爱来浇灌他们,期待他们长成一个有爱的人。我坚信,作为一个教育者,只要始终怀着对学生深深的爱与责任,就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总能为他们的生命注入一些正能量!

刘老师的课总是能吸引很多人来旁听,不仅仅因为刘老师上课时的随兴、热情与投入,更重要的是他讲的东西“走心”。每节课我的内心总是会因为刘老师的某句话或者某种观点而震颤感动,当很多以前朦胧的感受被刘老师温情道出时,我激动万分。刘老师讲课有别于传统,他不是将自己定义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要教我们知识。我们围坐在一起,我们没有教材,刘老师讲《安徒生童话》、讲《小王子》、讲《我爸爸》……他只想与我们分享这些他所遇见的充满爱和美的东西,这些书和故事里面包含的是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根本:爱与美!刘老师所讲的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体会,所以我们都会被吸引和触动,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发自内心的东西是最感人的,因为我相信人性是相通的!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并没有感觉他是不可企及的学者,而是感觉进入了他的世界,他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他相信的爱与美也是我所追求的爱与美。作为教育者,与学生“在一起”很重要,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怎么与学生亲近。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受到了启发:从心出发,用心去走进学生的世界,用心去感受和体会他们的世界。而不是始终高高在上地用自己的标准和立场去丈量和猜测他们。

3勿忘初心,回归教育信仰

我们的教育总会有各级各类的目的和目标,但作为教育者总是会忘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人成长”、使有待发展的人“成人”。与作为一个鲜活的人有关的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刘老师很重视每个人单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感受事物,这就要求他必须先是一个健全的人,否则他就会在某些方面缺少些“人味”。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信仰“成人”的使命,时刻警惕在考试升学的浓烈氛围下造成教育中“人”的缺失。不要让教育成为“灌输”、“训诫”、“考试”、“成绩”的代名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个性、自由、爱、美、尊严、品德等人的基本属性应是最根本的追求。

生命中遇见一些人是一种幸运。遇见一位信仰教育的师长是我的幸运。他对教育的信仰与践行深深的感染了我,才有了今天自己对于教育的反思。任何一种信仰都不是生来就有的,对教育的信仰也是。以教育为信仰是对教育的一种态度,若下定决心今后与教育为伍,就必须不断在思想和实践中端正自己的态度,直到教育成为一种信仰,才能在其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我不愿我们在缺失信仰的教育中沉浮,愿我们都成为一个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
信仰
漫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信仰是什么
教育漫画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