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招工难和就业难社会矛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8-08-24毕既海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就业难对策

毕既海

摘要:中国呈现出经济“新常态”以来,从经济领域衍生出的社会性矛盾不断增多,且呈现出新特征,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形式,凸显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特征。这一矛盾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不仅仅作用于人才供给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层面,还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做出如下研究,通过分析矛盾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就业难,招工难,原因,对策

前言:

结合社会现状分析,“招工难”和“就业难”是一对难以并存的矛盾,古典经济学范畴中对“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关系”之间的剖析,很清晰地表明招工、就业之间的“此消彼涨”关系。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这一理论呈现出不适应性,由此表明影响招工、就业之间关系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生产资料或生产关系,还存在其他更为复杂的变量因素。例如,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等。其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就业观念”,人们就业观念的更新速度无法与中国经济发展事实保持统一,由此导致这一极端性极高的矛盾组合出现。

一、当前经济形态下招工难与就业难矛盾现状

企业组织是市场经济参与的主体部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发现,越是要求高(如学历、经验等方面),薪资待遇高,经济收益好,并且具有光明的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越容易招到所需要的员工。相反,越是要求低、待遇低的企业,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建筑、制造等企业,越难以实现招工要求。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就业现象:前者门槛高反而门庭若市,后者门槛低反而门可罗雀;结合这一表现,以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宏观方面的现状

一方面,结合我国《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中的数据可知,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上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仅城市经济体系中形成的新生劳动力人口就达到2500万,如果将“新生代农民工”考虑在内,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其中,构成劳动力的主体为两大人群,其一为大学生群体,数據显示我国2017年高校毕业人数为795万,达到历史新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者更青睐于城市经济接纳。其二为新生代农民工及部分“一代农民工”保有量。

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量巨大与企业需求条件严重不想符,即“劳动力结构分布不合理”,这源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滑,同时,劳动力人口在岗位需求方面的分布严重不平衡,高新技术人才明显少于低端劳动力者,无法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考核要求。

(二)微观方面的现状

聚焦“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体”的微观层面,不难发现引起矛盾的元素同样突出。一方面,我国企业演变为中小企业为主要支撑的局面,其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因此在提供薪资待遇方面极不规范,且水平较低,这是导致“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此外,广大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机制,由于自身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难以为员工提供一个稳定的职业环境,一旦出现经营困境就会毫不顾忌地裁员,这就导致人力资源不稳定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员工自身出发,“就业难”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1)变现难。一些企业的责任意识淡薄,对于员工合法权益肆意侵害,如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履行社会保险、拖欠克扣员工工资,甚至巧立名目剥夺员工的正常休假,等等。面对这样的企业,增加了员工的择业担忧。(2)职业发展前景渺茫。当前,我国劳动力综合素养整体上是上升的,尤其是大量毕业生就业时,或许对眼前收益并不关注,但对于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十分看中,不愿意过度消耗时间、经历在未来不确定的企业中,因此面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一些特定产业,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

二、我国招工难和就业难社会矛盾的原因剖析

结合前文所说,我国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形成,与“人才观念”存在密切的关系。以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为例,“高等人才”的身份定位已经成为就业“束缚”,无法面对“天之骄子”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折翼”事实。

第一,大学扩招,人才培养规模大但质量差。由于高校专业分配不够合理以及大学生对冷热门专业的选择差异不同,造成有些专业的人才缺失数量较明显。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反而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高校的很多教育活动只是在做表面工作,实际上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很多知识技能。大学毕业生数目多且自身技能又不过硬,则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第二,传统观念,导致就业选择中呈现误区。由于大多数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中国东部等发达地区,相应的在这些地方的工作岗位的收入会更高,所以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集中在这些发达地区,只有少数的大学生肯吃苦,愿意为了祖国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到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工作。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优选发达地区以及高薪工作的不合理空间分配,最终造成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三、化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社会矛盾的有效对策

第一,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使企业的招工用工更合理,建立健全一体化机制。首先,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从政策制定,市场调节等方面起到相应的作用。要以企业的招工需求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根据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招工机制。其次,由于企业是招工主体,但由于企业自身势单力薄,宣传力度比政府差得多,故可通过政府提供的大型招聘会以及招工平台扩大影响范围,达到招到理想员工的目的。但企业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因为员工招聘既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企业内部经营的一项重要环节。

第二,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高校应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从根本上改变其职业观。使大学生明白要根据自身技能及兴趣所在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而不是跟风扎堆“金饭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努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第三,大学生首当其冲的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适应激励的就业竞争就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增强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社会较之校园更加复杂多变,为了能在社会中立足,大学生要学习多种生活技能,还要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毕业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层面上“招工难”、“就业难”这两个现象,本属于经济发展中统一就业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随着招工难和就业难社会矛盾不断升级、俨然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从多个维度展开解决策略的制定,其中较为有效且具有长远价值的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推进改革,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其二,从社会人才认知观念入手,突出企业在社会就业领域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政府在就业保障中的职能,改变“人才”与“就业”之间不正确的传统观念,重点帮助大学生群体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霞.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82.

[2]李丽清,陈东有,周小刚.劳动力搜寻匹配视角下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悖论解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5):94-100.

猜你喜欢

就业难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