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2018-08-24汤见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意境美的情感

汤见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教学改革就应该是围绕提高教学效率来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当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最优化为最终目标,这固然没错。但是,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进一步发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即新课改所讲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也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同时也应该具有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教育。然而面对这一目标的提出,我们发现,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教学,在得到很多老师深表赞同的同时,也有很多老师疑惑颇多:语文课上的审美教育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有什么关系?究竟什么是我们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呢?它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审美教育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只有先解决了这些疑问,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改中的新要求,并把它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结合起来。

一、美的教育是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的研究历来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同时不可否认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审美教学。其实“言为心声”,任何出色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作品情感的探究和赏析。笔者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作者的“心声”和读者的“心声”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心声即情感,文字即情感的流露。正是这个情感架起了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桥梁,它是有别于我们日常概念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我们探究的文学作品情感,其根本目的是为赏析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从而为多元认知文本服务。作为认知文本的一个抓手,其最终的归宿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所谓的态度,就是指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即语言文字)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这也是和思想政治学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很大区别的。事实上,一个人对待语文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样,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会反过来影响其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中是否能有效落实审美这一目标,与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是紧密相关的。而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能否有效落实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一点,我们是否有共同的追求,我们的教学是否是大家所共同追求的——美的教学。对我们而言,美的追求就是美的教育,就是实现新课改审美鉴赏与创造最为有效的方法。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根本的也是唯一途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实行美的教学进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率自始至终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二、美的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渗透美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新课改对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目的所在。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方法也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审美鉴赏与创造怎么教”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从教师身教中得到体会,有所认识。这里笔者介绍几种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作品美的主题来引导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文教学应当重“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其实,任何好的作品其创作的主旨(主题)都是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什么是主题?主题指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体现。而美的主题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的结果。如毛泽东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普通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1》),在教学中,笔者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适当介绍本词的创作背景。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这首词的主题的: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壮美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个美的主题的提示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过程。

(二)拿文章美的语言来品味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从领略作品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普通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2》)的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在教授此课时,笔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说出好在哪里,并背诵、默写、仿写。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美的特征。有如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又具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所有这些描写,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细细品味这精美的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开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这也是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同样这也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三)对作品美的意境的揣摩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代诗人梅尧臣如此评述意境之美。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作品的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笔者在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时选取了人教版老教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范文,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一是借助想象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使之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唤起内心视象;二是分析作品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品中描绘的景物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在这种美的氛围中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在诗中,诗人徐志摩将自己多年来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他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构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夕阳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这真可谓融情入景,诗人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这不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吗?学生也会沉浸到诗人所营造的幽美如梦的意境中,深深陶醉,情难自抑,从而深深地爱上诗歌,爱上诗人,爱上一切美好事物。可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四)对作者美的情感的体会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和能力各方面水平的综合运用和集中反映。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实也是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写文章精熟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情操。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花。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宋散文选读》就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诗歌是中國古典文学的正统,其抒情性自不必说;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的创作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的教育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引导学生与古人进行灵魂交流,充分挖掘诗文中美的情感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李密为了报答祖母刘的抚养之恩,冒着被杀的危险,多次拒绝晋武帝的任命,迟迟不去上任,写下《陈情表》这篇奏章,正因为文中流露出强烈的天伦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晋武帝,使之不再怪罪于李密,使他的祖母得以颐养天年。在教学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时,笔者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内容等方式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李密的做法以及他的文章的看法,学生们都深切感受到了李密的孝道,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情感教育,增强了学生对孝的理解,懂得了感恩。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努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与学生学习这首诗歌时,笔者突出了李白诗歌中流露出的这种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和感受,并树立这样一种审美价值观:在生活中,要能抵挡住一切不良诱惑,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个性。同样,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要让学生深切感受陶渊明辞官归隐、复返自然之舒畅心情和洁身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树立起高尚人格情操。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要重视美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而美的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使之具有良好而有个性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认知,真正有效落实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浙江大学出版社.刘福根主编.

[2]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翟启明主编.

[3]名师教案精选.浙江教育出版社.朱昌元主编.

猜你喜欢

意境美的情感
打破平衡
情感
春色满园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一朵花的意境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