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解读文本,促进写作思维深度发展

2018-08-24李新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辛劳青石板台阶

姜毅在《〈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中,梳理了《台阶》中父親的形象的几种常见解读,最主要有两种:一是追求虚妄的等级观念的父亲是一个悲剧人物;二是父亲是人性觉醒的农民形象,要求获得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我认为这两种解读均有商榷的地方。

其一,父亲是否在追求所谓的虚妄的等级观念?持这观点或许是缘于文中“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一说。但很明显,文章开篇,极力地描写了父亲在台阶上休息的舒服状态,台阶造好后,父亲的各种不自然,且在“我”看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试想,追求所谓的“地位”,是否有待推敲?

其二,父亲是否在追求更高人性觉醒,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试想,如若是,为何在“九层台阶”这一人生目标实现了,却没有觉醒后的幸福感,而是露出尴尬和若有所失?更何况造屋的“建材”很大程度是靠“拾”“捡”而来,还未真正从温饱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父亲,提升至人性觉醒是否不妥?

其三,从教学的角度去考虑,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向作者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靠近,而等级观念或精神追求这种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介入的。

且这样的解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本解读的单一性,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有效训练,无法从纷扰的表象中,挖掘事件或人物的本质,而这点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囿于材料本身而无法深入分析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认为台阶可尝试从四个方面去解读。

一、从“父亲”的角度。父亲很“倔”。第一倔得骄傲,三块近千斤的青石板背到家,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第二倔得专注,造屋的过程很漫长,准备了大半辈子,捡一块砖,一片瓦,虽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第三倔得朴实,造屋,造台阶后,却感到尴尬和茫然,当文中定格在他埋在膝盖里半晌不动的那颗很倔的头颅,不服老却不得不面对。当父亲一辈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被打破,就如过年洗脚一样,洗了这一次脚,反而觉得轻飘飘的没着落,像踩在棉花上,无着力感。这样的父亲无需披上精神追求层面上的光芒,父亲只是习惯了自己一辈子的习惯,当有了些许改变,反而不适,这只是父亲最本真的生活着色。

二、从所处的环境思考。小说描述了家乡的情形,高低不尽相同的台阶,一是因为层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二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然而当父亲的高台阶新屋建成后,邻里乡人打的招呼,依然是“晌午饭吃过了吗?”不难看出,台阶高意味地位高,在“我”家乡实是不足为道,不过这只是乡人闲暇时的戏称。或许如我所说的没人说过父亲有地位,父亲也不曾觉得自己有地位。造屋造台阶,或许就是像父亲一样的农民们最简单的生活愿望,为了这一愿望,父辈们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

三、从“我”的角度。“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顺着我的所忆、所感,着力去呈现我内心最真挚的独白。

小说开篇单刀直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接着拓开一笔,写了三块青石板的来历、我在台阶的快乐童年和父亲在台阶的舒服状态。在我看来,建新屋前,这样的简单的生活状态,父亲自得其乐。而洗脚的不自然,也只是因为改变了习惯而矣,为下文建好台阶的各种不适埋下伏笔。

至于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我看来,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绝非为了所谓的“地位”,这只是一个普通人最艰难的改变生活的向往而矣。

接着“我”详细地叙述了父亲为了这一目标所付出的漫长的努力。“我”看到了年复一年,多少个四季轮回父亲的辛劳、认真和努力,还有那摇不散的专注目光、超过台阶的磨穿了底的草鞋。看似“我”只是在叙述父亲的故事,可分明能感觉得到“我”似乎努力想从这些生活细节、岁月的流逝中去发现、寻找父亲。

终于开始造屋了,如果细心我们就会发现,造屋和造台阶的过程,更多地是“我”在尝试着一步步进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我担心:造屋的日子,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我心疼父亲的辛劳。

我听到:天还未亮,父亲轻轻的脚步踩踏的黄泥,亮亮地,红得很耀眼,那是希望的声音,是父亲一生辛劳的追求。

我看见:父亲浮在雾里,每根细发艰难地挑着水珠。雾大岂能如此清晰看见,很明显这是“我”用心看到父亲为了这个“日夜的期盼”付出的艰辛,我的目光落在父亲尽力却无法挺高的胸膛,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的苍老。

我努力去陪护父亲,我看到,父亲猛然愣住,停住磕烟枪的一瞬间;我看到,父亲从台阶上一级一级往下挪的不自在;我看到,父亲青石板的脸;我看到,腰闪后,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心甘情愿去承担父亲曾经承担的责任,因为“我已经是大人了”。父亲老了。当我陪着父亲从在门槛上,望着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我用最感恩的心态审视和阅读父亲的灰白而失去生机的头发,阅读着父亲一生的辛劳和努力。这里没有精神层面的赞美,只有一个儿子最真实的独白,此刻,“我”敬畏和感恩全凝聚于此。

细数这些细节,不难发现,与其是在书写父亲造屋,不如是“我”对父亲的再认识,“我”理解了父亲的专注,感恩父亲努力、心疼父亲的衰老。

四、由“青石板”引发的思考。青石板的经历就是父亲一生的缩影,是父亲角色的转换,在岁月的流逝中,父亲的感慨、纠结和无奈。青石板以前是我家三级台阶的初始,是父亲的努力,是我快乐的童年的见证,后来青石板作为九级台阶的基石,被砌进新台阶,父亲变得无所适从,若有所失,当父亲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的画面呈现的时候,“我”不仅仅看到是父亲的伤痛和不适,更读懂了父亲掩藏于岁月下的苍老和失落。在“我”的眼中,青石板不仅演绎着父亲专注、努力、勤奋、谦卑的人生轨迹,更是它所承载的朴素的生活本身及朴素的人生追求。

父亲不是悲剧,也无需披上人性之美的外衣,父亲很真实,真实得就像那块青石板,而“我”就是踏着这块硬实的青石板,延续着父亲的质朴人生。

这样的解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容易产生共鸣,正如作者李森祥所说,《台阶》给了他与真实而严厉的父亲沟通的能力,正是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人生的台阶,结尾那句“父亲老了”,凝聚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感恩。

多角度解读分析易于从文本表象逐层推进到深层次思想,为学生的写作思维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契合点——思维品质的训练达到有效地结合。

李新华,福建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辛劳青石板台阶
辛劳的手机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云图青石板
77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