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线菌性泪小管炎反复误诊1例

2018-08-24王兴存左文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眼红脓性小点

王兴存,左文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眼科,大同037047

1 临床资料

图1 放线菌性右上泪小管炎外眼像。右眼上泪小点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伴大量黄白色分泌物堵塞

张某,女,68岁,因右眼反复分泌物增多、眼红、流眼泪1年就诊。发病以来,曾就诊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 “急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慢性结膜炎”,予“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妥布霉素眼液、左氧氟沙星眼液”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6,上睑近內眦部皮肤红肿,睫毛呈束状,睑结膜及鼻侧球结膜充血,结膜囊内大量条状黏液脓性分泌物,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阴性。上泪小点肿胀、肥厚,呈乳头状凸起,挤压泪囊区见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如图1)。自上泪小点冲洗泪道时液体返流并伴奶酪样色泽晦暗的不规则结石,捻碎结石可见黄白色硫磺样颗粒。自下泪小点冲洗泪道通畅。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病变区泪小管管壁肿胀增厚,回声减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晰,管腔明显扩张,管径增宽明显,内径约为3.3 mm×2.7 mm~5.4 mm×3.9 mm,管腔内散在不均质中低回声光团。泪道碘化油CT造影三维重建:泪囊、鼻泪管未见明显异常。标本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示无菌生长;病理结果:标本中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均质红染不规则分叶状硫磺样颗粒,颗粒中心为蓝紫色,周围可见呈放射状排列的菌丝,病理诊断为放线菌病。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放线菌性右上泪小管炎。予聚维酮碘灌洗联合逆行泪小管挤压按摩,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青霉素48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2次。1周后痊愈,随访3个月患者眼红、流眼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未再出现,泪道冲洗通畅。

2 讨论

泪小管炎临床较少见,多由各种细菌、病毒、衣原体或真菌感染所致,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放线菌。单独发炎者,多由于泪小管与泪囊交接部分或泪总管阻塞,结膜囊细菌下行感染所致[1]。此外,泪小管系分段发育,管内有较多皱襞,且泪小点与泪小管水平部存在泪小管壶腹,因此感染等因素导致泪小管扩张,形成囊肿,甚至扩张成“憩室”,引发大量分泌物在泪小管内潴留,可能是导致泪小管炎的又一主要发病原因[2]。临床治疗以去除结石、控制感染、疏通阻塞泪道为原则,常采用药物灌洗、KTP激光、泪小管切开等手段治疗。

放线菌为一类革兰氏阳性菌,不产孢子,无动力,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分枝状排列的丝状杆菌,属兼性厌氧菌,其貌似真菌,实为细菌类原核微生物,与眼部感染有关的为文氏放线菌、链丝菌。放线菌常存在于人体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等部位,属条件致病菌,当遇外伤、年老体弱、抵抗力下降、配戴角膜接触镜、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滥用情况时易致病。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合杆菌肽、磺胺等药物敏感,尤以青霉素的疗效最佳。

碘分子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在内的各种微生物[3]。聚维酮碘是高分子聚合物与碘的络合物,对细胞壁有亲和力,可以将络合碘转运到细胞膜上,释放游离碘,碘与菌体蛋白的氨基酸结合使其变性,同时氧化细菌原浆蛋白中的活性基团而使微生物死亡。

笔者在治疗本病例时,综合考虑泪小管炎的微生物学病因、解剖结构学病因、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碘分子的理化学特性,故采用聚维酮碘灌洗联合逆行泪小管挤压按摩,并全身应用青霉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泪小管炎常有眼红、泪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慢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麦粒肿。对于本病例的误诊,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1)先入为主,查体不细。接诊医师遇到眼红、脓性分泌物增多的患者即先入为主诊断为结膜炎,未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详细观察泪点及泪小管情况,亦未行泪道冲洗,导致误诊。(2)对泪小管炎认识不足,缺乏鉴别。泪小管炎发病隐匿,病程迁延,可同时合并慢性泪道阻塞性、感染性疾病,易误诊为慢性泪囊炎。部分临床医师习惯经下泪小点冲洗泪道,遇到脓性分泌物即诊断泪囊炎,而忽略经上泪小点冲洗泪道情况,鉴别不准确,导致误诊。(3)对放线菌缺乏认识。本病例为老年女性,存在放线菌致病危险因素,但因认识不足,未考虑放线菌病,予非敏感药物治疗,致病情延误。

此外,在本病例的诊治中还有一点体会:取材标本应同时进行细菌培养与病理检查,以免漏诊。本病例细菌培养阴性,而病理检查确定为放线菌病。

总之,放线菌性泪小管炎诊治并不困难,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细致查体,认真鉴别,合理治疗,以尽可能避免类似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

猜你喜欢

眼红脓性小点
脓性指头炎验方
柠檬精
“眼红”原因大盘点
永远的小点
“眼屎”里藏着健康秘密
变成小点
感谢负能量
戏咏玉兔
丁小点
鸭衣原体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