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童话的秘密
——《绿野仙踪》叙事特色分析

2018-08-23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奈特叙事学孩童

黄 丽 强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几代人的记忆——回味无穷的《绿野仙踪》

一部童话经过一百多年岁月的洗濯,依然不减其光芒,被数代儿童阅读,让绝大多数美国人记忆犹新,说明该童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跨越时间的品质。而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TheWonderfulWizardofOz,以后出版的大多数版本以ThewizardofOz这一书名)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自1900年5月出版以来,它被重印过无数次。一百多年以来,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出版,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动画、话剧等作品在多国上演。它是美国儿童文学协会(CLA)评选的“十部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也是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推荐的“最佳童书之一”。[1]每一个美国大人或小孩都非常熟悉,可谓是家喻户晓。

这是一部充满冒险元素的童话,正因为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万物有灵的幻想,环环相扣的情节,让众多孩童爱不释手,并记忆终身。故事讲述了一个名为Dorothy的女孩和她心爱的小狗Toto,因为一场龙卷风被卷到了Oz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小女孩的意外离家使她非常想念抚养她的舅妈和舅舅,从而开启了一场返家的旅程。在返家的路途中她结识了挂在杆上的稻草人、生了锈而失去行动能力的锡人樵夫及森林中胆小的狮子。稻草人不愿让人说他是一个愚人,因此他想要得到一个头脑。锡人樵夫想要获得一颗心脏,为的是拥有爱的能力。而胆小的狮子需要的是勇气,以便称得上百兽之王的名号。因此,Dorothy鼓励他们与她一同前往翡翠城寻找Oz男巫,完成他们各自的心愿。一路上他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凭着坚持、勇敢和智慧克服了众多困难,最后完成了各自的心愿,Dorothy也平安回到了家,与亲人团聚。

目前,对童话《绿野仙踪》的研究可谓是丰富多彩,各路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作品展开审视和思考。有从色彩美学的角度对其故事中的色彩运用展开研究的,如邱雨的《〈绿野仙踪〉中色彩的美学意蕴》。[2]有从罗斯福新政的角度对此展开研究的,如:Francis Mac Donnell 的《“The Emerald City was the New Deal”: E.Y. Harburg and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3]有对《绿野仙踪》展开读者反映批评研究的,如:Michael Jung的博士论文:《The readers of Oz: A behind the curtain look at the meanings created from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4]有从职业顾问的角度对其中的巫师展开研究的,如:William Watson Purkey和Sterling Gerber的《Great Wizard or Good Witch? Two Models for Professional Counselors》。[5]还有从心理学、货币等角度对此展开研究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列举。从以上列举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绿野仙踪》的研究涉及了众多学科,可见该作品的魅力和思想深度。然而,对《绿野仙踪》进行叙事学分析的研究国内外都很少。叙事学研究是忠实于文本的研究,站在文学本身的角度上去探寻和分析该童话拥有巨大魅力的原因,这是一种服务于儿童的研究,因此,对《绿野仙踪》进行叙事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经典童话的秘密——《绿野仙踪》的叙事特色

《绿野仙踪》这部童话,采用了众多经典而又富有特色的叙事手法。正因为这些叙事手法才让此作品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受众多儿童的喜爱。因此,笔者在下文中列举出《绿野仙踪》所使用的叙事手法,便于我们更好地探究优秀童话所具备的叙事特点。

(一)《绿野仙踪》的叙事时间

热奈特在著作中引用法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C.Metz)的话说道:“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6]12“故事时间(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指故事中的事件或者说一系列事件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所排列出来的自然顺序时间。”[7]122而叙事时间指的是叙述或讲述这些故事时体现在文本中的时间状况。故事时间是多维的,不可逆转的。而叙事时间按照叙事者的需要对故事进行“倒叙”“插叙”等不同时间叙事手法,且是线形的。《绿野仙踪》这篇童话文本,不像某些童话那样以“从前……”“古时候……”等方式开头,没有交代故事具体的发生时间,读者仅可以看到故事是采用“过去式”讲述,这就给读者造成了一种距离感。我们可以有两种方式来理解这个“过去式”所对应的主体:一个是叙述者,也即所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叙述者叙述之前的。第二个是读者,即所阅读到的故事是发生在读者阅读之前的。故事本身没有标明明确的时间,可以让作者跨越时间的羁绊,天马行空地创作,也使作品具有普适性,即不同年代的读者不会因时间的缘故产生阅读障碍。“过去式”的叙事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也比较利于儿童接受的叙事方式。因为故事本身发生在过去并且已经结束,神奇的童话使孩童充满幻想的同时,也拉开了审美距离,使儿童知道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便有些孩童认为存在,那也是发生在不知何时的“过去”。《绿野仙踪》里的叙述没有采用现代小说中所经常运用的插叙、倒叙、预述等手法,而是依照故事本身的发展顺序来写,它的线索是单一的,也就是Dorothy、稻草人、锡人樵夫通过一切可行的方法达成他们的愿望,Dorothy行进到哪里故事就发展到那里,我们感觉到的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事件和角色紧张或从容的演进。[8]倒叙和插叙等时间倒错手法可能会对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意义起阻碍作用,而“顺序”,是一种阅读起来较为畅快的叙述手法,也是孩童小时候写作所惯用的手法,这符合孩童幼时的思维习惯。

《绿野仙踪》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在绝大多数叙述中(除了角色晚上睡觉、走路等事件)的时长(时距)是近乎相等的。“时长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考察由故事时间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以及描述这些相关事件的叙事文本中所包含的时间总量的关系。”[7]135相等指的是两者的时间总量相等,当然这相等是模糊意义上的相等,正如热奈特所说:“对照叙事‘时距’和它讲述的故事的时距则是件棘手的工作,理由很简单:谁也量不出叙事的时距。”[6]53因此,使用这种叙述策略的文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让所发生的故事用等量的时间来叙事。而《绿野仙踪》就是用了这一传统的叙事方法,尽可能让角色的所作所为,不紧不慢地展现在儿童的面前,没有用过多的概述和省略,也不过于详细地描述某一场景或事件,并常常用重复性的对话叙事来维持“等时”的阅读感受。“等时”的叙事方式是孩童最易接受也是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儿童因为年龄尚小,无论在注意力上面还是逻辑方面都是较为薄弱的。叙事太快,儿童理解不了故事。叙事太慢,孩子的注意力容易涣散。

在《绿野仙踪》这部童话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其重复的叙事手法,也即热拉尔·热奈特所说的叙事与故事间的频率关系。他在《叙事话语》这本著作中说到:“‘重复’事实上是思想的构筑,它去除每次出现的特点,保留它与同类别其他次出现的共同点,是一种抽象。”[6]73热奈特把文本中的频率关系分为四种类型:1.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2.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情。3.讲述n次发生过一次的事。4.用一次讲述发生过n 次的事情。[6]74-75这四种类型各有各的特点和效果。第一种频率类型,热奈特把它命名为“单一叙事”,这是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频率类型,即叙述者讲述了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而且不重复讲述。例如:“我昨天钓到了一条大鱼”;“我今天起的很早”。这些发生了一次的事情,叙述者也只讲述一遍。第二种频率类型,热奈特也称其为“单一叙事”。其原因在于,单一与否,不在于发生的次数和讲述的次数是否为一次。而是,发生几次,叙述者对应着讲述几次,双方的次数相等。例如:“周一,我起床很早。周二,我起床很早。周三我起床很早等。”第三种频率类型,热奈特命名为“重复叙事”。也就是发生一次的事情讲述多遍,犹如复读机一样,多次循环。即这样的句型:“今天我起的很晚,今天我起的很晚,今天我起的很晚……”这样的句型,在阅读者初读之下,或许令人不解、烦躁,但真正地出现在具体的文本中时,它又有另一番韵味。特别是在现代、后现代的文本中,它值得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第四种频率类型,热奈特称它为“反复叙事”,“其中一次叙述从整体上承受同一事件的好几次出现(仅从相同点考虑好几个事件)。”[6]75-76承接上面的例子,“周一,我起床很早。周二,我起床很早……周六,我起床很早。周日,我起床很早。”那么用第四种叙述方法,就可以讲述为:“这周我每天都起得很早”“每天我起的很早”等。这其实是一种概括性的频率类型,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称其为“概括叙述”:抽取事情发生的相同点,加以概括性的讲述。但正如热奈特在括号里所补充说明的,仅从相同点去考虑好几个事件。也就是说:我每天起得很早中的每一天并不一定是同一时刻起床,但都可以归在较早的时间段内,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

在《绿野仙踪》中主要的频率类型为单一叙事和重复叙事的混合。例如:当Dorothy向稻草人讲述想去寻找Oz帮助她返回Kansas时,稻草人马上询问道:“Do you think, if I go to the Emerald City with you, that Oz would give me some brains?”[9]23同样的结构话语出现在Dorothy遇到锡人樵夫时,锡人樵夫问道:“Do you suppose Oz could give me a heart?”[9]32也出现在Dorothy遇到胆小的狮子,狮子问道:“Do you think Oz could give me courage?”[9]40这些事情对各个角色来说是发生了一次,叙事者也讲述一次。但各个角色的话语结构及内容又是如此的相近,因此,我们又可以理解为类似事情发生多次,并讲述多次。当他们前往Emerald City,途中住宿在一个农民家时,男主人向他们询问去寻找Oz的原因时,他们又述说了一遍:“‘I want him to give me some brains,’said the Scarecrow, eagerly.‘And I want him to give me a heart,’said the Tin Woodman. ‘And I want him to give me courage,’ said the cowardly Lion. ‘And I want him to send me back to Kansas,’ said Dorothy.”[9]62当他们在河中遇到危险难以靠岸时,他们绝望地说道:“‘And then I should get no brains,’said the Scarecrow.‘And I should get no courage,’said the Cowardly Lion. ‘And I should get no heart,’said the Tin Woodman.‘And I should never get back to Kansas,’said Dorothy.”[9]49当他们听到Oz要让他们战胜东方的坏女巫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又绝望地说道:“‘Then I shall never have courage,’declared the Lion.‘And I shall never have brains,’added the Scarecrow...”当他们成功除灭女巫回去找Oz兑现诺言时他们又一起说道:“‘You promised to send me back to Kansas when the Wicked Witch was destroyed,’said the girl.‘And you promised to give me a brains,’said the Scarecrow...”[9]101类似这样的话语重复在这部童话中还有许多,每个角色的语言似乎是等量的,即每个角色都会在同一性质、曾经多次说过的话语上一个不落地都诉说一遍。这样的重复对于成人读者来讲是颇为厌烦的,但对于儿童来说重复算是一种喜好,同一故事孩子们喜欢听人给他们讲几遍,甚至连续讲几遍。[6]75重复有利于完整地展示故事,不断的重复有利于儿童的记忆,而且“重复能够给人以安全感, 它使幼儿不必一下子接受太多的新异刺激, 减轻了认知负担, 使他们产生舒适感。”[10]对于“较真”的儿童来说,有时候某些话语的不重复、缺失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困惑并产生失意感,而重复同样的话语或类似结构的话语,反而能让孩童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童话或看童话。[11]因此,童话中的重复叙事手法正与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审美趣味相吻合。

(二)《绿野仙踪》的叙述者

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中的叙述者所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同,《绿野仙踪》采用的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但这里的限知并不是不知主人公Dorothy的内心活动,而是不知事情发展的结果及他们在探险中所要遇到的困难。这种叙述视角有点像申丹在《叙事、文体与潜文本》中提到的:“全知叙述者‘选择’仅仅透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其他人物只是‘外察’。”[12]也就是说,叙述者是有选择的全知,总体带给我们的感觉是限知的。背后的叙述者有可能知道Dorothy在路途中将要遇到的困难,也可能知道最伟大的男巫Oz是个骗子,而叙述者就是不告诉读者,只是让事件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根据叙述者可被感知的程度,这种叙述者我们称其为“内隐的叙述者”。顾名思义,这种叙述者在文本中几乎不现身,不对角色评头论足,也不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儿童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跟传统的全知型、干预型的叙述者,即告诉读者人物的善良与否,或者故事从哪里收集,(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叙述者透露道:“在丹麦,它会在一个会写童话的人的窗子上筑一个小窠。它对这个人唱‘滴丽!滴丽!’我们这整个故事就是从它那儿得来的。”[13])相比,反而更让孩童产生一颗阅读探索的心,这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强加给孩子某种观念。同样,也会让孩子在处理事务时,怀有批判性的眼光。

(三)《绿野仙踪》的空间转换手法

第二空间的运用拥有特殊的作用:1.提前告诉读者,在这一空间里可能会发生奇妙的事情,起到预告的作用。因为,第二空间必定与第一空间存在着距离,而这距离通常是长远的,难以跨越的,而不是简短的。而距离往往会造成异乡感和陌生感,这会让读者的心理起一个预备作用,即在第二空间里应该会发生奇妙的事情。2.令年轻的读者充满一种向往“远方”的诗性幻想,激发孩童的探求欲。孩童的心理往往对自己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这样的幻想常常出现在儿童的脑海中,第二空间的运用更加会激起这种好奇心。3.提醒儿童,第二空间发生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此空间的运用给作者留下便捷的创作场景的同时,也是保护儿童的一种方法,不让他们因为魔幻世界的美好而逃避现实世界。

在故事结尾,Dorothy通过有魔力的鞋子,回到了家中,与亲人快乐地团聚在一起。虽然,在第二空间的Dorothy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但Dorothy更希望的是与家人待在一块。这也会让我们年轻的读者,通过阅读了这部童话而更加热爱现在的生活和身边的人。

三、服务于儿童的解读——《绿野仙踪》叙事学分析的意义

上文笔者已提到,国内外对《绿野仙踪》的研究可谓是丰富多彩。然而,无论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政治学等角度来研究,其研究的服务对象不在于儿童。而对《绿野仙踪》进行叙事学研究,服务的不仅仅是学者们,也服务作者们,更是服务于儿童读者。叙事学的核心是投向于文本之内的,“它在对意义构成单位进行切分的基础上,探讨叙事文本的构成机制,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在关联,从而寻求叙事文本区别于其他类型作品的独特规律”。[7]2通过对《绿野仙踪》进行叙事学研究,我们了解了该作品所运用的叙事手法,即便这些手法并一定是首创,但经典的手法,合理地加以运用,往往可以形成长久的魅力,这是值得作家借鉴的。而作家的借鉴,直接造福的就是他们的读者,也就是读者中的绝大多数——儿童。

童话的作用有很多,它可以愉悦儿童的心灵,并且常常能寓教于乐,例如,读了《绿野仙踪》,孩子们可以从中学到互帮互助、彼此扶持、勇于面对困难、关爱伙伴等精神,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童话还能开启儿童的想象力,让他们养成思考、创新的习惯。[14]《绿野仙踪》里的稻草人一心想要得到一个“头脑”,为的就是有智慧,能思考,这给孩子们在学习和求知上做出了好榜样。大多数童话都拥有爱的母题,阅读童话,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对大自然的爱,对人类的爱,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如何去爱。[15]《绿野仙踪》中Dorothy意外离家,在缺失爱的情况下,使她更懂得亲人的可贵。对旅途中美丽自然的描写,对同伴的解救与照顾,无形中使阅读此作品的孩童受到了影响。对童话进行叙事学分析,还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孩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孩子们喜爱哪些童话,或者不喜欢哪类童话,可以了解到儿童该阶段的心理素质、智力水平等。因此,对《绿野仙踪》进行叙事学分析,是一种服务于儿童的解读,是一种意义重大的阐释方式。

四、结语

优秀的童话必定具有使其成为优秀的因素,叙事学分析就能很好地探究出优秀文本中那蕴藏着的“品质”。《绿野仙踪》巧妙地组合经典叙事手法,丰富的色彩描写,加上有趣的故事情节,配上儿童能理解的话语,在童话史上写下了华丽的篇章。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童话不仅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童话本身更是一种回忆和陪伴。探寻优秀童话的创作规律,使得作者创作出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使童话创作不仅为了艺术,更是为了儿童。

猜你喜欢

奈特叙事学孩童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Do Softly Pray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孩童之道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