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归教授在西藏

2018-08-22段风华

神州学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林芝同济大学西藏

段风华

不忘初心

201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纪念日,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同济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共同主办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在西藏农牧学院开幕。展览地点选在西藏农牧学院的文体馆,在富有藏族特色的展厅内,分历史阶段陈列着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的史料图片和文字资料,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建党精神,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奋斗历程。来自同济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以及西藏农牧学院第八批援藏干部和校内1200多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共同参加了开幕式,师生们身着正装或是民族服装一大早就等候在现场。同济大学的学生作为图片展讲解员带领师生参观并讲解。西藏农牧学院的许多师生表示,第一次看到这么丰富的历史资料,很有收获,印象深刻。

西藏农牧学院院长高学说:“我们在西藏农牧学院举办这个展览,有着重大而特殊的意义。为办好此次展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同济大学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第八批援藏干部倾情投入,从图片布置、灯光准备,到远程运输、讲解培训,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让我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学习我党一大的珍贵史料,接受党史教育,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高学特别强调,没有在农牧学院挂职的同济大学张轮教授积极努力和争取,就没有此次展览。

专程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表示,同济大学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输送了一批批有情怀的优秀教师和学子服务于包括西藏在内的祖国各地的建设和发展,张轮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

4312公里,这是318国道从上海到西藏到林芝的距离,上海是318国道的起点。在交通日渐便捷的今天,在西藏办这样的展览还是要克服重重困难。从同济大学来西藏挂职的张轮却很执着,从有了这个念头开始,他用半年的时间联系上海中共一大展览馆,并积极争取同济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的大力支持,几经周折,终于把一个创意变成了一个现实。“不忘初心”“情怀”,这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两个词,“我们就是要不忘初心,这样的精神在今天依然要弘扬。”

从上海到林芝,张轮的身份是中组部组织的中直机关援藏干部团成员。两年前的一个下午,刚下课的张轮被一个电话叫到了校长办,副校长说考虑到各方面综合情况,认为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让他考虑一下,第二天答复。没有太多的犹豫,跟家里人商量后,张轮第二天就回复学校说:“我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到出国留学,再回国工作到现在,学校给了我很多机会,现在学校需要我,组织上需要我,我就去,知识分子还是有一种家国情怀……”

谈到援藏,不得不提及援藏16年的上海复旦大学教师钟扬,张轮深有感触地说:“钟扬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是知识分子特别可贵的品质。知识分子就应该有情怀,要有一种精神,要用行动践行这样的理想。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情怀、有胸怀的一代或几代人为之努力,需要像钟扬这样的有志之士。如果一味地计较自然条件和物质待遇,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离天三尺三,真的不一般

在西藏,不时见到的寺庙、僧侣、随风飘扬或随水流动的经幡,摇着转经筒的藏民、虔诚地磕长头的藏民……在离天如此之近的西藏,人们的心灵会有一种别样的震撼……张轮说,你不到西藏,不到这个“离天三尺三”的地方,感受那种强大的气场,就不会理解他们的宗教文化,也不会对援藏干部的家国情怀有深刻的理解。在西藏,对干部的要求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

在西藏的两年多,张轮坦言是一种人生经历,一种境界的升华。从喧嚣的大都市上海,到偏僻的雪域高原,使他有机会跳出以往的人生轨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定位,也在思考今后如何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回馈社会。

来到西藏农牧学院,张轮挂职校办副主任,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院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张轮曾任同济大学留学生处处长,曾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作博士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作访问学者,多次赴欧洲、北美讲学、开会,对于教育国际交流自然不陌生,但当他按照多年来严谨的理工科思维梳理一番之后,发现在西藏开展教育國际交流并非易事。

创建于1972年的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335人。学校以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形成了鲜明高原特色、西藏特色和“三农”特色。

“十二五”以来,农牧学院有523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立项,到位经费2.15亿元,其中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区的44%,承担4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多项专题,位居西藏科研机构和高校前列。2010年、2014 年,“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两个项目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成绩使得西藏农牧学院在促进西藏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地位也不同一般。在西藏,无论走到哪里,农牧学院的大名几乎众人皆知,农牧学院的师生也很受当地人尊重。

张轮的体会是,由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与内地相差悬殊,师资力量也很有限,要推动一件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是对自己的智慧、精力和心理的考验。“在西藏,你要学会与自然对话,学会与社会对话,最后还要学会与自我对话。”

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为例,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大量的联络、申请、审批手续。有的环节遇到的困难甚至超出想象。比如在线申请表的填写,很多藏族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但网上填写如果不填姓氏,就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有一位老师的姓名只有一个字“央”,填写表格时只好写成名“央”,姓“央”,但这又与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学校只能再出具证明信说明情况。有的老师甚至因此在出入境时遇到麻烦,在海关被迫向学校求助,磨破了嘴皮子说明情况,才最终放行。

2017年11月,几经周折后,农牧学院的几位老师终于成行,赴澳大利亚考察农牧业发展,这也是几位老师第一次跨出国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

“我们的成果在未来”

入夏时节,张轮坐在办公桌前,抬眼望去,窗外不远处的山峰依然白雪皑皑。变化多端的天气会让人对季节的概念不再清晰。张轮还记得刚到林芝的时候,从一楼到三楼的会议室,刚上几层台阶,脚下就像灌了铅,同时气喘胸闷……诸多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张轮,尽管林芝号称西藏的小江南,但农牧学院所在地毕竟海拔近3000米。

从2016年进藏至今,两年的时间悄然流逝。“这两年,我看着西藏一点一点发展变化,就像当年刚到上海,看着上海一点点变化一样……”张轮对于两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很是感慨。从拉萨到林芝的高速公路开通后,两地之间的距离似乎被缩短了,不断完善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西藏人的出行更为便捷,互联网的发展让西藏可以跨越时空距离,越来越多的人从四川、陕西、河南等地来到西藏做生意。让张轮很惊讶的是,一次去银行办信用卡,就在一个自助机前,按照要求操作完之后,一张信用卡就从机器里出来了,他连连感叹真是比上海都方便。

来林芝挂职两年,作为江苏人的张轮行为处事俨然已成了一个本地通,一口流利的成都话,不时还说几句藏语,对本地风土人情颇有研究,一路随行,让我们恶补了不少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

天性乐观豁达的张轮在西藏还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减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待地震。由于林芝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震多发。去年深秋,林芝多次在深夜突发地震,一天夜里,地震把张轮从睡梦中惊醒,困意正浓的他心里想这时候出去,外面温度已经低至零下,肯定会被冻死;待在屋里又会被地震震死,左右都是一死,干脆就接着睡吧……

乐观开朗的天性让张轮在农牧学院很有人缘。随着张轮对西藏越来越熟悉,他的工作也逐渐推展开了。作为同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轮在西藏工作之余,还要抽出时间辅导自己的学生,经常通过网络或电话和学生沟通、交流。此外,为了让自己在研究领域与学术前沿保持同步,他常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飞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保持密切的交流。

每一次进出林芝,都是对身体和心理的考验。首先是进出高原地区,身体要调试,即便是在西藏工作多年的人,也需要几天时间适应。在高原地区,人会有缺氧反应;到了低海拔地区,又会有醉氧反应。从交通来说,进出林芝只有公路和航空两种选择。虽然现在公路四通八达,但毕竟耗时太久。乘飞机,则受天气影响非常明显。林芝机场位于林芝市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谷,海拔2949米。由于机场坐落于山间谷地,周围是海拔4000多米常年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峻岭,飞机起降只能在狭窄弯曲的河谷中完成,飞行航道最窄处距离峡谷两侧山脊不到4公里;另外机场多低云天气,风向多变并伴有紊乱气流,飞机只能利用上午时刻起降,全年适航时间累计仅有100天。诸多自然因素使得林芝米林机场成为全国起降难度最大的机场。即便是飞机出行,两个多小时的航程,随时可能遇到强烈气流。

两次进藏采访之后,记者对此也颇有感触。可以想象,张轮他们要多次进出西藏,需要克服别人想不到的诸多困难。

张轮对此却泰然处之,作为一位学者,他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身处学科前沿。此外,在西藏的这两年,张轮开始从更宏观的背景思考教育发展、学生培养,以及人才使用、学科建设等。他陆续发表了《新工科,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体系》《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大学自身先要有工匠精神》《大学人才引进和使用“面面观”》《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理才”尚需“理性”——人才大战“热”中的“冷”思考》等文章,较为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在西藏的挂职工作将于明年结束,正如在西藏工作的人常说的一句话:一次高原行,一生高原情。张轮希望自己还能为西藏的发展做更多的事。“教育,是塑造人和创造新事物、缔造新思想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批在精神层面有着极高追求、充满理想的有志之士。西部地区的外部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也不优厚。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大学的发展历史也较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短、基础弱意味着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当然,这需要西部地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积蓄力量,放眼未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如果没有我们这一代甚至今后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和贫瘠的现象将更难改变。我们是怨天尤人,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改变这种局面奉献自己的智慧和人生?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深思的问题。西部地区在物质和环境层面的一些困难,例如气候寒冷和高原缺氧等,难以改变。但是,我们这一代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未来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基础、做铺垫,我们这代人的成果是在未来而不是眼前。”

猜你喜欢

林芝同济大学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林芝桃花香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molops (Amphibia: Ranidae) from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