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永远邀请你”

2018-08-22王亦晴

今日海南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沙首歌海南

文|本刊记者 王亦晴

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剧照图/李少雄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今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开头他引用了海南经典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这句歌词。《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黎族聚居区的民歌,词曲婉转、深情,在琼州大地广为传唱。

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也时常回荡在会场内外。“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万泉河水清又清》是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插曲,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海南题材第一次运用在音乐中,多年来传唱不衰。

除此之外,《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请到天涯海角来》《永远的邀请》等经典曲目,以及一批海南方言歌曲也用“无国界的语言”,向世界发出热情的邀请。

红色歌曲中的海南声音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创作于1970年代,是海南的一张“早期名片”。197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1972年8月,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一本歌曲集《战地新歌》,书名出自毛泽东的诗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以示这些新歌比以往的旧歌更“香”。在那文艺资源十分匮乏的岁月,《战地新歌》备受瞩目。此后依惯例每年都出版一本,到1976年共推出了五辑。第二辑开始向全国征稿时,广东省送来了这首《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词曲作者分别是郑南和刘长安,二人都是广州的文艺工作者。最终,这首歌通过评审入选。

正是从这一年起,每年《战地新歌》的出版发行、播放传唱都是重大政治任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这辑歌曲中选中了这首歌,他热情似火、高亢嘹亮的传唱,使这首歌曲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西沙,西沙,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1976年上映的电影《南海风云》,让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红遍大江南北,传唱40多年经久不衰。这首歌有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众多歌唱海南的歌曲中独树一帜。

据词曲作者吕远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1974年爆发的西沙海战,中国成功击退了来犯之敌,收复西沙三岛。同年,海政文工团派出部分艺术家来到西沙采风,要以西沙海战为题材,创作一批歌颂广大军民、歌颂祖国的文艺作品,吕远正是其中一员。采风结束后,吕远就在三亚的大东海边写下了歌曲《我爱西沙》。1976年,为了给电影《南海风云》创作电影插曲,他再次来到三亚和西沙,创作了《西沙赞歌》《飞翔吧,海燕》,并在《我爱西沙》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创作了《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为了写好这首歌,他曾经深入到陵水、儋州等地渔村收集渔歌素材。最后,这首歌以清新、欢快的曲调呈现,表达对祖国领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经推出很快便流传开来。

流行音乐中的海南时尚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从1980年代开始,这首《请到天涯海角来》以诗意的歌词、明快的节奏传遍神州大地,成为海南岛长唱不衰的“岛歌”,让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对海南心生向往。

据词作者郑南介绍,当时一个大背景是全国都在搞改革开放,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海南是全国鲜花和水果盛产地,但因为交通不便,来的人不多。作为音乐人,他觉得应该用歌声向世界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关注海南。

于是,在海南鹿回头招待所,郑南写下这首歌。他说,这首歌并不复杂,就是写海南的花、海南的果,但已经足够了。没想到,就是这首直抒胸臆的歌曲,竟然一炮走红。演唱者沈小岑也因为这首歌两次走进春晚,一曲成名。

“请到海南来,这里永远是春天……”每当飞机降落,机舱里传来《永远的邀请》这首歌熟悉的旋律时,就表示“海口到了”。

建省初期,海南唱得响的歌曲作品并不多。1995年,刚刚建省7年的海南,开始有了向外推广宣传的计划与举措。海南省旅游局摄制了八集旅游风光片《与海南同行》,由于经费限制,无法邀请名人名家创作演唱,便请《与海南同行》的解说词作者、时任海南省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陈耀创作了一首近似散文诗的歌词《永远的邀请》。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当时来海南不久的王艳梅为这首词谱曲,并邀请当时还在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就读的汤有贵(现名汤子星)与歌手凌萍演唱。这首歌随片播出后,很快广为传唱。海南美丽的风光,连同优美的旋律,深深烙在人们的脑海中。时至今日,《永远的邀请》依然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一张最亮丽的音乐名片。

海南方言歌曲的别样韵味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才有趣。隔久不见又想见,见着面来眼眯眯。见着面来心甜滋,见着面来笑嘻嘻……”,海南方言歌曲《久久不见久久见》曲调优美易学易唱,歌词也富有生活情趣,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久久不见久久见》原是流传在乐东一带的黎族民歌,口耳相传。目前在社会上传唱的版本,是原广东省民族歌舞团创作员谢文经1987年去五指山采风时创作的。1989年,谢文经进行了修改补充,由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的歌手陈忠演唱。出版海南话歌曲的磁带后,这首歌迅速走红,不仅磁带大卖,还被改编成了独唱、对唱、合唱等好几个版本。当年下基层慰问演出、接待外宾或内地来宾的演出,这首歌曲是必唱曲目,就连导游都会在大巴车上为外地游客演唱。可以说,这首歌已经跨越了语言的界限,成为海南本土音乐的代表作。

这首歌能够广为传唱,除了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外,还在于它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久久不见久久见”,不仅仅是情人之间传情达意的话语,也是同学、朋友、同事、战友等普通人之间情感的写照,能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随着我省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久久不见久久见》的影响力也开始辐射到全国。在我省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剧目的原创人偶剧《鹿回头》中,就采用了这首歌曲的素材;在我省参加文化部奥运精品文艺演出的大型歌舞诗《海南岛》中,著名词作家王持久和著名曲作家刘彤根据这首歌曲,创作出了优美动听的歌曲《天涯鹿回头》,“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天涯海角鹿回头,回头一笑留绝恋。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真爱留人间。天长地久爱无尽,地久天长情无限……”让这首古老的黎族民歌,再次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多年来,海南本土音乐人创作、演唱的作品,从海南唱到东南亚多个国家,拨动当地华人华侨的心弦。如冯磊创作、演唱的《老家海南》等近百首海南话以及普通话歌曲,曾多次代表海南参加海南世界乡团联谊大会,让乡音伴着歌声走进了东南亚多个国家。近年成长起来的吴晓芸、唐强、金安仔、流行阿文等青年音乐人创作了《石榴园》《定安娘子》《水巷口一枝花》等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琼剧、爵士乐等多种元素,受到年轻听众欢迎。

另外,我省还通过举办大型比赛、征集活动等,为挖掘海南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海南音乐事业发展。其中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频道、海南省音乐家协会承办的大型海南方言赛歌节目“海南方言歌曲创作演唱大赛”,至今举办了三届,推出了一批优秀原创歌曲,培养了一批新锐音乐人才,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本土音乐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大海歌曲”大奖赛自2012年启动以来,受到了极大关注,至2017年共举办六届。该活动以海南和海洋为主题,面向全国音乐专业人才和爱好者发出邀请。放飞激情与梦想,高歌大海与海南,颂扬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蓬勃发展和未来美好图景,使“大海歌曲”大奖赛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中知名的音乐节庆品牌。

猜你喜欢

西沙首歌海南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如果还有明天